APP下载

翻译专业本科阶段口译能力发展的现状及途径

2014-03-20

关键词:培养

赵 丹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翻译专业本科阶段口译能力发展的现状及途径

赵丹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要:本科阶段的口译翻译训练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双语转换思维的模式,高校应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以及口译能力的课外练习三个方面加强翻译本科专业的口译能力培养。

关键词:翻译专业;口译能力;培养

口译的过程是通过口头的形式将所听到或读到的一些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表达,其目的是要达到传递和交流信息。具体而言,口译过程中首先需要口译者具有双语的语言转换知识和技巧,这涉及到语言之间相互转换的词语意义、上下文意义、语用涵义、语体表达以及民族文化含义等语言信息的综合表达能力;其次还包括口译者的语言理解能力、记忆反应能力、信息重组能力以及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等。对于口译能力的研究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产生重要的影响。口译能力的研究有助于拓展口译发展过程以及口译产品等应用层面的发展,同时口译能力的研究也能够深化口译的语言转换层面和大脑认知思维等理论层面的拓展研究。研究口译能力的发展,是将口译理论、口译教学和口译职业三者结合起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国内外口译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国外口译能力的培养

20世纪中期的欧洲成立了最早的专业口译教学机构,它们将重点放在研究生阶段职业能力的口译能力培养,教学对象是精通双语或多种语言的学生。到了60年代,Danica Seleskovitch和Marianne Lederer为巴黎高级翻译学院对办学层次、入学及毕业考试、师资来源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口译办学原则,并得到了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的肯定和推广。将口译能力描述为以下几点:首先,口译者能理解说话者的话语,并领会其言外之意;其次,口译者懂得结合语境分析话语意义传译给听者并掌握一定的公众演讲技能;第三,口译者能够掌握特殊的笔记记录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快速反应能力;第四,口译者要拥有自己的词汇库,为承担不同的口译任务做好充分准备;最后,口译者能够应对不同的压力和环境,遵守口译职业的道德规范。[1]直到20世纪末,才有学校在本科阶段开始培养口译能力,如在197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开办翻译本科专业,1997年英国阿斯顿大学开办英格兰翻译本科专业。

进入21世纪,出现了新的口译形式如社区口译、手语传译等。此阶段的口译能力不仅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能力,还包含适应特殊场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各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非言语交际能力等。口译能力的习得的过程包括若干个阶段,而且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就要对应不同形式的培养目标和方式。Hoffman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将口译能力的习得过程分为新手级(novice)、入门级 (apprentice)、熟练级(competent)、专家级(expert)和大师级(master)几个阶段。[2]国外的口译能力培养对课程学习后译者能够达到的能力级别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口译能力习得的特设阶段中,当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足,而既要培养语言能力又要提高口译能力的发展途径等方面的研究,仍然描述得不够。

(二)国内口译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口译专业开始于1979年在北外的译员培训班,之后于1994年设立北外高级翻译学院,都是在研究生阶段培养专业会议口译者,其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翻译理论基础,掌握翻译研究方法、具备过硬的口笔译能力的国际会议翻译,毕业生能担任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和重要文件翻译工作,能承担政府各部门的高级口笔译工作”。 上个世纪80年代也有本科阶段的口译选修课,但直到本世纪初,口译课才成为本科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培养目标为“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以求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3]而2010年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的口译目标调整为“掌握各种场合的口译技能,掌握作为职业译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一定的口笔译实践经验” ,“掌握从事双语转换活动所必需的双语语言知识与能力” 。[4]

总之,我国无论是研究生阶段还是本科生阶段的口译能力培养都有明确目标,研究生要达到口译技能的熟练阶段,而本科生是初级阶段的培养,而各个本科院校设立的翻译专业则处在中间阶段,但是对如何达到口译培养目标,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科翻译专业的口译能力特征以及具体的培养方式和特点,都处于阶段性的探索中。对翻译本科专业口译能力发展路径的理论分析,构建口译课程体系以及在不同阶段翻译课程的衔接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总结。

二、本科翻译专业口译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本科翻译专业学生同本科英语专业的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翻译专业学生对于原文主旨的把握,以及译文中的信息完整度方面都具有甄别主次信息的能力和口译的记忆能力,并在信息传递方面明显好于英语专业学生。翻译专业学生的译语语言表达流畅,在语调运用方面有较好和得当的口译表达能力。但是不足的方面也很多,首先表现在合理利用笔记记录来完整传递信息方面仍是困难重重;其次,在语言交际能力方面,语言表达还不够地道,句式的运用也不十分灵活,这充分暴露出双语转化思维能力的欠缺和练习的不足。[5]因此,本科阶段的口译训练最重要的练习应该放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双语转换思维模式的培养。另外,对语言的具体表述也存在不精炼,对语言产出的监控能力不足,这可能源于平时的训练中对表达缺陷的纠正不够。综上所述,口译能力的培养在语言应用能力、双语思维的转换以及语言质量监控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口译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调整和改进口译课程内容的设置

口译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合理的口译课程实现的,口译课程的内容应包括口译课程传授的知识和口译能力的培养,它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个方面。2010年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将翻译专业课程具体划分为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通识教育三个模块,据此,就本科阶段的口译能力而言,翻译课程内容应着重语言技能类课程、翻译转换类课程以及文化知识类课程这三个类别。首先,高低年级之间衔接应设置学生交际能力与反思能力的培养课程。其次,一方面对口译专业的学生增设汉语语言学或汉语经典阅读等课程以及双语转化和双语交际的应用汉语课程等汉语表达和母语修养的课程,以便提高汉语语言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增设汉英两种文化的对比课程,这对学生提高两种文化敏感性以及双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翻译专业可以开设综合性课程如中外翻译史、翻译的理论与思考等课程,让学生开拓翻译的视角与思路,并能够总结和反思已有的翻译实践,提高其翻译学科素养。

(二)增强口译能力课程的师资力量

目前,大部分翻译专业与英语专业的课程是相同的教师,而很多翻译专业的语言课程教师也出身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很少有专职翻译教师或者专门从事口译教学与研究的教师。而汉语语言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多是中文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并不是兼具双语文化和以研究双语语言为背景的教师。 口译专业教师应当首先掌握良好的语言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职业翻译的特点和要求,为学生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以及职业翻译基础。其次,汉语言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翻译背景和翻译知识,最好是高级翻译学院毕业的专职教师,对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特别是中英对译时的汉语语言运用的能力。语言学界的方琰曾谈到,“我们的确需要与汉语界的学者携起手来对自己的母语做深入全面的描述,才能在理论的研究方面做出我们独特的贡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有必要与汉语界同仁一道呼吁在大学建立独立的语言学系,建立起跨汉语界和外语界研究汉语的团队”。此观点也同样可以应用在翻译学上,建立翻译专业的专职汉语教师团队能够更好地使语言技能和翻译技能衔接起来,真正体现出培养目标的明确性,使教师在了解掌握口译特点和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口译课程教育技能,加强口译研究。

(三)加强口译能力的课外练习

口译能力作为一种交际能力是以语言为中介的方式进行的文化交流。口译能力的发展轨迹可以分为从新手到入门,从熟练到专家等不同的阶段,而充分的练习则是口译能力由低阶段向高阶段持续改进和提高的主要方式。高质量的口译能力的课外练习会直接对口译能力产生积极和正面的影响。练习量的多少、练习时间的长短、练习形式和材料是否接近职业口译的现状,这些都影响着口译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应当在课外练习中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使学生理解翻译能力的具体内涵,其次了解翻译评估的标准,再让学生了解到其自身的素质与理想翻译能力之间存在多大的差距,并帮助学生在口译的课外练习中寻找弥补这些差距的方法,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口译练习的质量,增强其口译能力。

总之,在对口译专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注重课程内容、课程师资和课外练习三方面的改进和提高。根据 Hoffman等的分析,专家的口译能力集中体现在他们的经验 判断、应变能力和洞察能力等方面。[6]因此,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和学习,才能使口译能力从新手阶段过渡到中间阶段直至熟练和专家的阶段。

参考文献:

[1]Seleskovitch,Danica & Marianne Lederer.ASystematicApproachtoTeachingInterpretation[M].New Hampshire:The Registry of Interpreters for the Deaf,1995:113-114.

[2]Sawyer,David B.FundamentalAspectsofInterpretingEducation[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4:72.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5.

[4]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编写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讨论稿)[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20-28.

[5]鲍川运.再议大学本科口译教学[J].外语教育,2008(8):1-7.

[6]Hoffman,Robert R.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expertise and the domain of interpreting[J].Interpreting,1997(2):189-230.

(责任编辑文双全)

CurrentSituationandWaysforInterpretingDevelopmentofUndergraduateTranslationMajors

ZHAOD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Liaoning,China)

Abstract:Interpreting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 translation majors should intentionally develop students of their bilingual thinking transformation mode.Measures involving curriculum,faculty and after-class practice should be taken to develop undergraduate translation majors’ interpreting ability.

Key words:translation major;interpreting ability;training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47(2014)06-0099-02

作者简介:赵丹(1974-),女,辽宁阜新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收稿日期:2014-06-10

猜你喜欢

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探析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篮球意识的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