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徽州竹雕手工技艺传承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3-20陈发俊
陈发俊
(1.黄山学院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安徽 黄山 245041;2.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当前徽州竹雕手工技艺传承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陈发俊1,2
(1.黄山学院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安徽 黄山 245041;2.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徽州竹雕手工技艺现有四种传承模式:师徒传承、父子传承、职业学校教学习艺、雇工式传承,这四种模式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与挑战。在当今社会语境下,要完善徽州竹雕手工技艺的传承机制,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建立竹雕行业专业技术鉴定与管理组织,确立行业行为规范;颁布学徒合格标准,颁发证书,完善考核制度;规范学徒培养程序;政府对带徒师父和学徒给予经济支持,减小其经济压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徽州竹雕;手工技艺;技艺传承
早在明清时期,徽派竹雕就与嘉定竹刻、金陵竹刻、浙派竹刻并称我国明清时期四大竹雕流派。当代徽州竹雕与徽州文化中的砖雕、石雕、木雕一起统称“徽州四雕”。 徽州竹雕采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等工艺,将名家书画、山水风光等雕刻于屏风、挂屏、花瓶、笔筒、筷筒、香筒、腕枕、扇骨、楹联、餐具、牙签盒、烟灰盒、茶叶筒等器物上,将徽州历史文化融入其中,匠心独运,有别于国内其他派别,特色鲜明。同时,与砖雕、石雕等相比,竹雕作品更利于买家携带、运输、收藏。而且,在中国文化中,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精神文化象征,古往今来,“人生贵有胸中竹”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凸显一个人的超凡脱俗,清新高雅。因此,徽州竹雕深受文人墨客喜爱,并逐渐成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 年,当代竹雕艺人洪建华的作品《竹林七贤》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性收藏,徽州竹雕声名鹊起,全国各地掀起了徽州竹雕收藏热潮。2009年2月,徽州竹雕入选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要让非遗‘活’着,并且‘活’下去”[1]。然而,因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价值观多元化,过分追逐经济利益,给徽州竹雕手工技艺传承带来严重挑战,影响着徽州竹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活”下去。本文在大量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徽州竹雕手工技艺传承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关对策建议。
一、徽州竹雕手工技艺的现有传承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徽州竹雕手工技艺的传承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各自既有优势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 师徒传承
徽州竹雕手工技艺传承的典型模式是师父传徒弟的方式。求艺者经人介绍或慕名登门拜某位竹雕艺人为师。旧社会的做法通常要带上拜师礼,举行仪式,拜师学艺。不管过去还是今天,这种学徒方式都是寄居制。学艺期间,徒弟与师父同住同吃,师父向他传授雕刻手艺。通常,学徒不仅想学到手艺谋生,而且也想最终成为一名师父,然后像自己的师父那样培养自己的徒弟。过去,学徒每年交给师父一定量的米粮作为生活费,学艺期限通常为三至五年。拜师的第一年通常是帮着师父家里做做杂事和助手工作,第二年师父才开始教徒弟学习雕刻技艺。学成后,还要在师父身边待一至两年才能出师,以报答师父的授艺之恩。如今,徽州竹雕手工技艺的师徒传承与过去略有不同,基本上是三年学徒期合约,前两年学徒需要交一定数额伙食费,一般每年1 000元左右,两年后如果学徒能够雕刻一些简单的作品,则不需要再交伙食费。师父会将徒弟雕刻的竹雕半成品稍加修饰,作为商品售卖,因为徒弟刚学会雕刻,作品难免会有很多瑕疵,而且,像人物的开脸技术等,比较难,学徒一般也做不了,必须由师父完成最后的工序。当然,所得收入基本归师父所有。这表明,学徒能够在经济收入上给师父带来一定贡献。因此,到了第三年,学徒一般不仅不需要向师父交生活费,师父反而会根据徒弟的雕刻技艺娴熟情况,付给徒弟少量生活费或零花钱,以示对徒弟的奖励和鼓励。这一年里,即使学徒的作品较为成熟,产权也为师父所有,也是对师父授艺的一种报偿。
这种师徒传承方式的优势是,学徒整天跟在师父身边,不仅学习到师父言传的技艺,而且还可以学到师父技艺中的默会知识。实际上,手工技艺中有大量默会知识,无以用语言表达清楚,必须通过观察并模仿,才能习得。也就是说,这种学徒制非常有助于学徒学习竹雕技艺。不过,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发显得急功近利。在学徒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比如,在竹雕学徒中,能够耐住性子花三年时间潜心学习手工技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年轻气盛的学徒们,通常还没有完成约定的学徒期限,就中途离开,想着赚钱了。他们大多数在学习两年之后,便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雕刻技艺,可以独立经营赚钱了。他们觉得,若第三年仍继续呆在师父身边,那是“白白地”为师父卖力。殊不知,要熟练掌握一项手工技艺,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实践,而且还不时需要有师父在身边及时指点,才能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要达到技艺娴熟的程度通常至少需要五年时间。根据过去的经验,学好一门技艺通常是五至七年时间,国外传统的学徒制一般都规定学徒期为七年。如果刚刚知道雕刻技艺的基本技法,就离开师父,自行开业赚钱,技艺难以精湛。徽州地域上有不少从事机械竹雕工艺品经营的年轻业主,就是因为学习技艺火候不够,提前离开师父,技艺没有学到家,无法雕刻出手工精品,不得已从事简单的机械加工。学徒们学艺半途而废,也让他们的师父深感痛心。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这成为普遍的学徒现象,那么,长期以往,则徽州竹雕手工技艺会后继乏人。
换句话说,学徒拜师学艺时,所订合约 (无论口头还是书面)是三年出师门。可是,学徒刚学满两年就离开,违背当初的誓约,轻者失信,重者违规。然而,由于目前相关法律法规缺位,使得竹雕师父们面对这种情况束手无策。况且,很多学徒都是通过熟人或朋友、亲戚介绍而来,碍于人情,师父们一般也只能自认倒霉,通常不会去追究学徒的违约责任。尽管如此,这种现象仍然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就是,经历了若干次这样的爽约事件后,师父们大多不再愿意接收学徒,或者,即使接收了学徒,在授之技艺时也会有所顾虑。久而久之,师徒传承竹雕技艺的模式会逐步丧失生命力。在笔者调研中,几乎每个师父都提出了授徒方面的这个问题。
(二)父子传承
父子传承方式也是当前徽州竹雕技艺传承的一种常见模式。子承父业历来是中国传统家族手工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子代由于自小就在这种技艺环境中成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便于掌握技艺要领,加之父辈的有意引导与培养,子代既产生了兴趣,又由于接触时间早、学习时间久,较容易熟练掌握手工技艺的精髓,甚至会因兴趣而深入探究,更易于引发创新和改进技艺,使之更加完善。因此,这种模式便于将传统手工技艺的继承与创新融于一身。千百年来,中国的手工技艺很多都是这样发展的。而古代的学徒大多数通常也会像子代一样耐心地潜心于所学技艺,长期呆在师父身边学习与工作,最终技艺炉火纯青,熟能生巧,进而实现某项技艺的继承、完善与不断创新。当然,父子相传的前提是子代的天赋、兴趣,如果子代不具备学习特定技艺的天赋,或是根本对之不感兴趣,父辈为了饭碗问题,非得逼迫其学习,也难以将技艺传承下去。在古代,如果子代不具备学习某项技艺的天赋,父代有时宁愿将这门手艺传给外姓人,也不会传承给自己不成器的子女,担心子女不成器,会毁了这门手艺。也就是说,有时,师父对待天资聪明的徒弟要胜过自己的儿子,甚至为了技艺传承,宁愿让出色的徒弟代替技艺不精的儿子去传承某项绝技。
当前,徽州竹雕技艺的父子传承模式似乎与往日略有不同,手工技艺传承的家庭,通常会先让子女接受学校的文化教育,尽量接受较高程度的文化教育,甚至专修与手工技艺相关的专科理论,比如去高等学校进修艺术教育或美学理论,以提高艺术素养,进而提升未来竹雕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艺术价值。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子代传承人,为创新性继承传统手工技艺,使之融入新型文化与现代社会因素,繁荣传统文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果子代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缺乏兴趣,只是因解决就业而勉强从事父辈的手工技艺,或者是父辈出于保守或利益垄断,只想着将优秀的文化传承给自己后代,就会影响传统技艺的传承,甚至最终会使之有濒临灭绝的危险。
(三)职业学校教学习艺
在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技能教育来传承技艺的模式,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师徒传承模式和父子传承模式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手工技艺普及与广泛传承,因此,有关部门试图以现代职业教育的方式来实现传统技艺传承的目标。实际上,近代以来,在欧洲产业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学徒制成功地转化为职业教育方式,形成了现代新型学徒制模式,促进了现代社会传统技艺的有效传承[2]394。迄今为止,我国在手工技艺传承方面还没有探索出理想的职业教育模式,徽州竹雕的职业教育目前只有安徽省行知学校一所学校在试行。具体方式是聘请有名的徽州竹雕艺人为指导老师,在校园里建立竹雕技艺观摩学习中心。指导老师定期去中心引导学生欣赏竹雕作品、讲解竹雕技巧,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模仿制作。
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同时指导多人学习,而且,技艺学习者因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故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强,从而可以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竹雕技艺传承人。不过,手工技艺重在实践,学徒需要跟随在师父身边不停地观察、动手模仿、发现问题、接受指导,再观察、改正、再动手实践,不断地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全面掌握竹雕技艺。而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它是以课堂为基本时限,学生很难时时跟随师父接受“言传身教”,因而很难全面学习雕刻技艺。在传统的手工技艺学徒制模式中,学徒与师父几乎是形影不离,师父则随时随地在向徒弟表达着自己的技艺专长,既传递他们的明晰知识,告诉学徒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做等,也向学徒传递自己的默会知识。而且,专家的专长中绝大部分是默会知识,因此,徒弟只有时刻跟随师父左右,眼观手动,才能习得。这也是传统学徒制的价值所在[3]。而目前这种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却不具备这种价值。同时,目前徽州竹雕的职业学校教育体制还有待完善, 如果要承担技艺传承的重任,无论在教学组织形式,还是专业师资组成方面都需要作很大程度的完善。
(四) 雇工式学艺
学徒制对于徽州竹雕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它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着困境,人们浮躁心态日盛,让一位具有一定谋生能力的青少年用三年时间潜心习艺,不但不能赚钱,还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这在一般平民家庭看来,有点难以接受,学徒本人也不易安心于技艺学习,常常出现学徒期未满即离开师门的现象。不仅如此,而且,师父、学徒和学徒家长各自都会感觉心理不平衡。对于师父来说,他需要为学徒付出时间与才能,可是得非所愿,学徒不但辜负了师父的殷殷期望,还伤害了师父的情感;在学徒看来,自己似乎是师父家的勤杂工,除学艺外,还需要完成师父分配的各种他认为卑贱的活计,对在现代文化中成长、人权意识愈来愈强的青少年来说,感觉自己似乎在接受剥削,因而,内心接受不了。在学徒父母看来,孩子好不容易养大成人,明明到了可以打工赚钱的年岁,不但不能替父母分担经济负担,还需付出额外的费用去学艺,增加家庭经济压力,同时,他们也觉得这似乎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的原则,更不适合市场经济高效等价的规则,因此,家长也对传统学徒制颇有微词。
雇工式学艺正是适应以上社会心理需求而出现的新模式,它兼顾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工厂用工制两方面的优势,将学徒按照就业工人招进来,按月给付劳动报酬,在劳动过程中教给他们竹雕技艺。同时,在工作中考察有进一步培养价值的工人,有意识进行指导,逐步提高其雕刻水平,最终培养成技艺传承人。若干年后,如果工人中技艺娴熟的可晋升为技师,如果继续留在师父的手工工场内工作,则享有高薪待遇。这样,工人进来后,既有工资报酬,又能学习到雕刻技艺,就业、学艺两不误。而且,随着技艺长进,工资也随之提高。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工人学艺的积极性,同时也让他们有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那些实在不具备竹雕天赋、学艺不精的人,就一直让他们做普通工人,也不至于虚度青春荒废年华。因此,这种方式通常颇受社会欢迎。当然,能够以这种方式收徒传艺的竹雕师父,必须具备一定的经营规模,有经济效益可观的手工工场,才具备用工的经济实力。因而,目前这种模式的推广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产业发展政策和融资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和促进。雇工式学艺有点类似于德国、英国等国家学徒制的现代转型[2]395,值得进一步探究。
二、完善徽州竹雕传承模式的对策建议
传统学徒制是中国传统技艺传承主要的也是重要的途径,当然也是徽州竹雕技艺传承的主要方式,它能够保证手工技艺传承的质量。然而,从上文分析不难看出,传统的学徒制在当代社会语境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如果不及时改进,可能会严重影响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持续。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应对此给予足够重视,尽快寻求对策,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徽州竹雕的顺利传承。 因此,笔者根据田野调查掌握的现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
(一)建立竹雕行业专业技术鉴定与管理组织,确立行业规范
当前徽州竹雕技艺传承方面之所以面临诸多挑战,除了社会大环境变化的外因之外,该领域行业规范的严重缺失是不可忽视的内因。因此,制定和完善行业规范尤为重要。首先成立竹雕业行业协会,确保竹雕产品和雕刻技师的认定有专业裁定组织或机构,结束当前竹雕行业从业者鱼龙混杂的局面。其次,由行业协会制定统一的专业技术鉴定标准与行业管理规范,尤其是统一行业准入与认证制度。杜绝部分学徒为了早点赚钱半途而废的投机心理,使他们能够安心认真学完全部技艺流程,乃至熟练掌握后再出师门,以确保学徒制培养人才的质量,进而实现传统技艺的有效传承。
(二)颁布学徒合格标准,颁发证书,完善考核制度
无论是师徒传承、父子传承、雇工式传艺,还是职业学校教育培养学徒,都应该有学徒合格的考核标准,依据考核结果,确定是否达到出师的程度,并颁发合格证书。对于经考核获得合格证的学徒,依据以上建议中形成的相关行业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准予从事竹雕工作。由专业行会召集知名专家或省级以上竹雕技艺传承人组成考核组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严禁从业。这样有助于抑制学徒因急于赚钱半途而废,导致学艺不精,造成人力物力的不必要浪费,更关键的是,可以确保质量和技能的可传授性。同时,一份官方证书对于学徒获得社会认可和声望也非常重要,这也会促使学徒端正学艺态度。
(三)规范学徒培养程序
既然要有正规的学徒考核合格证,那么,对于学徒的培养程序也应该规范化。首先,应该有大概的必要课程设置框架,以加强学徒的文化课和艺术修养教育,提升创造力,促进其对传统竹雕技艺的继承与创新。作为一个优秀的竹雕技艺传承人,应该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领会竹雕技艺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因此,应在传统传承模式基础上吸取现代职业教育的优点,确保学徒培养质量。
其次,完善学徒制相关法律制度,明确学徒期间徒弟和师父各自的相关权利与义务。学徒在学艺期间应该遵守合约,听从师父合理的授艺安排,遵照相关要求和时间年限规定。师父则有义务和责任保证培训的质量和培训时间,不能过多地要求学徒为其私人打杂或处理家务,尊重学徒的基本权利。可以由行业协会监督,并考核其学徒培养合格率,并规定一定的奖惩措施。
(四)政府应从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方面促进新型学徒制进一步完善
要保证徽州竹雕手工技艺传承过程中以上相关措施得以实施,还需要解决其中最突出的经济问题,从经济上解决学徒和授徒的手工作坊的经济压力。因此,为了保障手工技艺的顺利传承,政府必须有所作为,缓解学徒在学艺期间的经济压力,使他们能安心学艺。可以借鉴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走向工业化过程中保持学徒制的相关做法[4],如按照该行业普通员工工资的一定比例让学徒享受津贴,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而学生拿了津贴就应该努力学习,不过,这种津贴不应该受最低工资规定约束;或者,制定相关的金融和财政政策,通过融资和税收杠杆等手段,激励和鼓励企业参与运用学徒制培养人才,比如培养学徒的企业可以享受低息贷款或税收减免等优惠待遇,或政府直接财政补贴企业学徒成本等。总之,只有政府的积极参与,才能确保手工技艺的学徒制传承方式具有可持续性。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为文化发展插上传承保护与改革创新的双翼——代表委员及专家学者热议“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EB/OL]. [ 2011-03-24] http://www.mcprc.gov.cn/sjzz/yss/gzdt/ 201103/t2011032488350.html.
[2] [英]马赛厄斯,波斯坦.剑桥经济史:第七卷[M].王文洁,肖慧娟,宫瑞,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 陈家刚,张静然. 认知学徒制、技术与第二次教育革命:美国西北大学Allan Collins 教授访谈[J].中国电化教育, 2009(4):1-5.
[4] 陈斌刚.学徒制对抑制失业率的作用[J].国外社会科学,2014(1):13-15.
TheInheritancePatternsofHuizhouBambooCarvingSkills
CHEN Fa-jun
(Philosophy Department,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There are four inheritance patterns for Huizhou bamboo carving skills: the masters teaching their apprentices, the fathers teaching their sons, the teachers teaching their students in classes in a vocational school, and the employees learning from the boss of the manual workshop. All the four modes have their respectiv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market. In the context of current China, the inheriting system of Huizhou bamboo carving skills should be improv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setting up organizations of administrating and technical appraisal for bamboo carving skills and establishing industry codes of conduct; setting up a standard of an apprentice’s eligibility, issuing a certificate and improving the examination system; standardizing the training procedures; and supporting the craftsmen and the apprentices financially.
protec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uizhou bamboo carving; handicraft skills; skill inheriting
2014-07-17
安徽省社科联项目(A2013044:《徽州竹雕手工技艺传承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重点项目)(SK2012A150:《徽州竹雕技艺及其产业发展研究》)
陈发俊(1968-),女,安徽长丰人,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TS939
A
1009-2463 (2014)06-01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