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景观改造途径研究*
——以新安源古村落景观改造为例
2014-03-20王国伟张云彬
王国伟,张云彬
(安徽农业大学 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古村落景观改造途径研究*
——以新安源古村落景观改造为例
王国伟,张云彬
(安徽农业大学 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时的“村落”或是继续发展变为现在的超级城市,或是因为地理位置或其他原因逐渐衰落。现存古村落普遍呈现出空心化现象。结合新安源村落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从古村落内部景观以及古村落周边环境两方面提出村落改造中可持续性建设途径。通过对古村落建筑、街道样式中包含的当地特色元素、适宜居住的空间设计、古村落乡野景观营造三个方面提出适合当地村落的景观改造模式。
城乡规划;古村落;景观改造;新安源
一、 古村落保护概述
中国的古村落正呈现出普遍而且严重的“空心化”现象,即村落宅基地的空置、村落人口的流失。空心化问题得不到解决的结果就是村落的消亡。相关部门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10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则只剩270万个。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对此痛心疾首:“过去10年,全国每天消失的自然村多达80多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面对村落的消亡发出感叹:“它们悄悄地逝去,没有挽歌、没有诔文、没有祭礼,甚至没有送别,有的只是在废墟上新建文明的奠基仪式和伴随的欢呼……”
从古村落的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景观改造等各方面同步实施,古村落的空心化问题才有希望得到解决。全面考察和综合定位是做好村落改造的前提和基础。古村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人文环境保存较完好、游赏与研究价值较高的古村落,另一类是历史人文环境保存不完整、发展较落后的村落。对于前一类古村落,在改造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场地文化环境的原真性,以及在改造过程中对场地人文活动的重现,例如村落集会、集市的重现与繁荣,以及建筑房屋应以原风格样式、材料修葺甚至以原样保留为主。对危房予以拆除,空地和拆除建筑形成的新空间,应结合场地风格建设公共活动空间,用以改善空间环境质量并满足旅游人群的集散。对新建房屋进行严格审批与控制,尽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避免对原有场地建设氛围的破坏[1]。
二、 古村落景观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 部分建筑质量差,存在安全隐患
古村落中大量居住建筑已经建造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很多木结构顶梁与立柱已经开始腐化,许多泥土墙壁也因为雨水常年冲刷和缺少维修而变得不再那么坚固,甚至许多砖石垒成的房屋也已倾斜,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给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二) 新建建筑与村落整体建筑风格不符
古村落经济发展缓慢,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保有传统民居特色。但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受乡村旅游的拉动,部分村民自发建设农家乐,甚至建起了旅游度假村,以增加经济收入。由于村落在发展过程中缺少管理,建筑形式五花八门,而新建、扩建的住宅建筑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风格欧式,与传统民居形成鲜明的对比,格格不入。而这种建设多数是自发建设,没有经过整体规划,造成整体布局零乱,土地严重浪费,立面景观不协调。
(三) 耕地占用林地现象严重,原有良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大树、河流、池塘与自然植被等是一个村落应有的特征。然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原有浓荫的大树不见了,河边、池边的自然植被被毫无生气的混凝土驳岸所取代,还出现大面积硬质铺装的广场,这一切不但使乡村失去田园景观特色,也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造成对村落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违背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缺乏公共设施,现有公共设施不成系统
由于古村落经济落后,对外联系较少,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等多方面原因,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主要表现在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等各方面。如排放污水,许多村民都自然排放生活污水,加上小型工厂的废水导致河水污染,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由于缺少秸秆、竹条等杂物的堆放处,道路、街道或篮球场等场所成为临时堆放处,造成景观视觉污染。塑料制品的垃圾常出现在河流、道路、宅旁等形成白色视觉污染。而集中堆放的垃圾因缺少专人管理更是臭气熏天。总之,缺乏卫生服务设施,环境卫生条件差,村民生活质量不高。
三、新安源古村落景观改造实践
新安源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新安江源头大源河畔。当地水源充足,雨水充沛,古树繁茂,茶、竹经济突出,历史悠久、村庄古朴宁静,群山环抱、地理环境好,植被丰富。新安源村落建筑风格属于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但大部分建筑年久失修,村落缺乏建设规划,导致新建筑在布局和建筑风格方面在村落中格外抢眼。同时,新安源村落在产业、人文、房屋利用以及人力资源方面存在严重的流失现象。可以归为第二类村落,因此应把思路着重放在改善村落人居环境上。结合当地村落风格特征,加强村落周边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城市特征的对立面——慢生活、低密度、低楼层、生态性的居住环境来改造[2]。
对新安源村落景观改造一方面应力求尊重地方人文环境,保护文化基因,保留一些重要的村落肌理,延续徽派村落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应以发展的态度融合当地极具代表性的设计元素,创造出能满足和表现现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特征的元素。将物质性、非物质性与现代形式及观念结合起来,形成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气息的文化格局,延续村落的肌理。
(一)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是新安源村落主要的建筑形式。延续村落的历史文脉以及做好地方性特色建设,必然需要从徽派建筑的研究入手[3]。粉墙黛瓦、马头墙、漏窗、天井、美人靠都描绘了徽派建筑的独有景观特征。应从徽派建筑的特征着手,抓住能体现徽派建筑特征的每一个细节,或是传承,或是创新,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徽派建筑改造的新特征体系,以达到在新徽派建筑改造中建筑形式丰富多样、当地风情依旧、徽派建筑神韵犹存的目的。
(二)道路
街巷是村落的独有特征,羊肠小径、青石板路诉说着街道的古老历史。在村落规划设计中着重强调村落中街巷的空间感觉。通过对街道宽度的调查以及不同宽度、材质的道路对比,寻找古村落街巷的独有特征。在部分村落规划设计中,为求省事,一条条柏油路贯穿村落南北、宽敞的水泥路面连接了各家各院,这种看起来为民服务的工程却无情地抹杀了村落的原始气息。村落街道整治以干净、便民交通为主,基于对功能的需要,在道路铺装材料以及道路宽度、曲折形式上探索,可以想到很多更适合村落道路整治的解决办法,而不只是铺以白花花的水泥路。
(三)建筑空间组合
新安源建筑以砖瓦房居多,但是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组合模式却非常单一,村落中建筑多是沿街建造,建筑样式是一个长方体,只有保留下来的一个祠堂四面围合形成天井的样式。在规划设计中,尝试结合道路以及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将建筑单体进行排列组合,设想了多种建筑组合的新样式,形成丰富的室外活动空间。
(四)空间导向
由于村落在发展过程中缺少管理,建筑形式五花八门,村落中有徽派古建筑、红砖琉璃瓦砌成的二层小洋楼、还有欧式风格的复式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与村落古朴氛围严重冲突。
在新安源村落景观规划设计中为了解决村落空间导向性差的现象,对建筑部分与景观环境部分做了空间导向性设计的融入。在建筑布局整改以及新建建筑过程中结合设计的空间导向,形成一定的秩序性以及道路的方向引导。在景观环境设计部分通过景观设计元素进行一定的空间导向设置,起到对空间秩序强调的作用。曲线形的空间导向在村落的改造过程中既能很好地对空间起到引导的作用,又可以结合建筑的遮挡关系形成小巷深邃的意境。
(五)生态环境
古村落依山傍水,林木葱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美化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清澈的河水与清新的空气,也为村落的招商与发展打好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村落自身价值的体现。城市的发展需要村落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的进步同样需要村落这种生态的、自然的景观基质的存在,这也正是人们崇尚大自然,向往世外桃源的根本原因[4]。
古村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古村落少有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红线不明确,加上我国农田属于家庭承包制,导致农田疯狂地侵占林地。第二,因为古村落居民景观意识薄弱,没有环境建设的概念。
在对古村落的生态环境做景观形象塑造过程中,有些设计单位在村落中设置一些精细的大广场,道路两边也做了精细的模纹花坛,这是把城市公园或城市道路的设计手法应用在古村落设计上,不合理之处有两点:第一,设计和施工费用之高使绝大多数古村落无法承受。第二,与城市相同的设计手法难以表达村落乡野景观的特色。本文认为做古村落景观设计应以大地景观为模板,以林地、草地、农田、居住用地、河流水系为设计要素,以景观生态学和设计美学原理为理论指导,依照现状地形将各设计要素做组合或排列,形成生态而且美观的乡野景观。
古村落规划与设计是个复杂的学科,它关系到总体规划、建筑单体设计、道路与环境设计以及市政管线等各方面综合问题。村容、村貌作为古村落建设的内容之一,不仅要做好村落内部的景观改造设计,村落周边的生态环境同样是村落景观改造的重要内容。而在古村落景观改造中应把握好设计场地的尺度,坚决不能拿城市公园或城市道路绿化带的设计手法来做古村落的景观环境设计。通过对古村落整体环境提升,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为村落经济主导模式转型做好准备,例如古村落度假创作基地、古村落旅游、古村落养老基地等以服务性行业为主导经济模式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剩余价值。诚然,这种目标的获取也有赖于公众和政府各部门的共同支持和参与,实现生态保护的同时兼顾地区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才是村落可持续性发展的规划策略。
[1] 肖宏.徽州建筑文化[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8-43.
[2] 阳建强,王海卉.最佳人居小城镇空间发展与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66-209.
[3] 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178-223.
[4] 郭美锋. 理坑古村落人居环境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2007: 124-142.
LandscapeRenovationforAncientVillagesA Case Study of Ancient Villages in Xinanyuan
WANG Guo-wei, ZHANG Yun-bin
(School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some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have developed into super cities, while some, due to their geographical location or other reasons, have declined gradually and becomes hollow. Tak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plann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aper proposed a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way for village renovation through two aspects: landscapes inside the village and the surroundings of the village. The paper also proposed an appropriate landscape renovation pattern through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contained in ancient village buildings and street styles, the habitable space design, and the rural landscapes in and around ancient villages.
urban planning; ancient village;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Xinanyuan
2014-04-22
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301032137:《“皖江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型美好乡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王国伟(1987-),山东淄博人,男,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云彬(1970-),安徽桐城人,男,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TU-098.9
A
1009-2463 (2014)06-00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