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初探
2014-03-19何英
何英
(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 南宁 530409)
新形势下中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初探
何英
(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 南宁 530409)
为体现护理专业病理学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原则,实现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尝试进行教学改革,以增强病理学的实用性。
中职;护理专业;病理学
2007年,卫生部出台了新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教学理念,确立了中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技能型高素质的劳动者[1]。这使得中职教育不再强调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全面性,而更加注重实用性。病理学作为中职护理专业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如何顺应护理模式的改变,实现护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当前病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体现不出护理特色
现在使用的《病理学基础》于2004年4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是护理、助产、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技术、卫生保健等中职医学相关专业的通用教材。教材参编人员大多是高职院校的专家,只有3位来自卫校。教材内容多沿用临床惯用的医疗诊断,而护理诊断不同于医疗诊断,因此,教材无法体现护理专业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1.2 课程结构和课时分配不合理
随着中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变,各校纷纷调整课程结构,压缩医学基础课课时,病理学由原来的72课时减为36课时。然而,有些章节内容多、难度大,如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章节,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熟悉的内容既包括各种脱水类型,又包括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的定义、原因及对机体功能、代谢的影响,要在一个课时讲完这些内容,实属不易。而这些内容与临床学科联系紧密,学生若不理解,势必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我们对实习医院的护士长、护士及实习生走访发现,临床护理中,形态学知识应用较少,应用较多的是病理生理学知识,如发热、脱水、休克病人的护理,输液、给氧原则等,急症、重症护理应用较多。而这些内容,在病理学教学大纲中仅占总学时的19.4%;相反,在内科护理学中又会重复出现的各系统疾病却占了总学时的38.9%。
1.3 教学方法不适合中职生特点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经历过中考的失败,他们基础较差,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均较弱。而病理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又较为抽象,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跨度大,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易产生厌学情绪。此外,病理学属于基础学科,大多数教师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单调、枯燥,学生提不起兴趣。
2 中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病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与代谢的改变来揭示疾病的本质,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初步运用病理学基本知识,为学习专业课程和掌握专业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顺应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对此,我们对病理学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改革。
2.1 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
中职护理专业遵循“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原则,在增加人文社会学科课时的同时,压缩了医学基础课课时。这使得很多教师一时难以适应,觉得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学生接受能力弱,一个知识点往往要花较多的精力才能让学生理解,感到教师无法教、学生无法学。对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医生、高级护理人员,更不是科学家,而是技能型高素质的劳动者,理论知识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医学基础知识越少越好,护士也应具有一定的应用医学基础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重新为病理学定位,因材施教,寻找适合当前学生特点的教学思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2.2 提高认识,确立病理学在护理专业中的地位
病理学课时的减少,并不意味着病理学不重要,而是要求教学内容精练、实用,更能适应护理模式的转变。因此,首先要确立病理学在护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1)病理学知识有助于护士更好地理解病人的临床表现,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如输液时,病人突然出现气促、咳嗽、呼吸困难、出冷汗、咳粉红色泡沫痰,护士应意识到这是由于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输液速度过快,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的。只有认识病情变化的本质和演变规律,才能及时作出如立即停止输液,病人取端坐位、双腿下垂等护理措施。
(2)病理学知识有助于防范病变的发生。如静脉输液时,输液管内的空气排不尽,可能会引起空气栓塞,只有了解其发生机制并相应地加强护理,才可能避免上述病变的发生。
(3)病理学知识对护理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如根据血液循环障碍的特点,对外伤用橡皮止血带止血时,绑扎时间不超过3小时,且每1~2小时应松解2~3分钟。
2.3 理论联系实践,适应新时期护理工作要求
传统的护理工作偏于落实医嘱,对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如及时对病人病情作出判断重视不够。新的医学模式明确了医护双方是合作伙伴,而不是从属关系,护士要按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因此,病理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具体化、实用化。如在介绍骨折愈合时,可提问在车祸现场是否可以随意移动病人,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骨折病人的护理要点;在讲到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章节时可结合汶川大地震提问被埋在废墟下几天没有进食的伤者会有哪些水、电解质的病理改变,需采取哪些措施,等等。从而使病理学知识与实践相互渗透,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病理学的重要性,从而重视病理学学习。
2.4 优化教学内容,满足护理需求
整体护理的核心是护理程序,而护理程序的关键在于护理诊断。根据对各大医院护理人员的调查和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以少而精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调整,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对护理诊断有用的病理学知识。
2.4.1 加强总论,淡化各论 病理学总论中的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4章是医学之本,是指导学习各论的总纲和基础,是进入临床的桥梁,因此,应重点讲授,而对形态学内容可点到为止。病理学各论,如心血管、呼吸、消化系统等内容可少讲,因这部分内容在后续临床课程中也会学到。
2.4.2 强化基本病理过程 疾病基本病理过程内容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而安排的课时又少,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通常不讲,但调查显示,多数护士认为这些内容与临床护理联系紧密。因此,为给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水肿、发热、缺氧、休克等基本病理过程,应重点讲授,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命指征变化的意义。
为更适应现代整体护理对护理专业的要求,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应由护理专家编写一本具有护理特色的病理学教材。
2.5 构建适合中职护理专业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直观性较强。病理过程又是动态的,所以很抽象。单调的语言描述、静止的图像,不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病变的动态发展过程。而声影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画面,展示病变的动态发展过程[2]。以栓子的运行途径为例,由于学生已经基本遗忘上学期所学的血液循环的特点,教师若仍用语言描述,学生还是懵懵懂懂。如果将栓子的运行途径制作成Flash动画,不仅重温了相关的人体解剖结构,栓子的运行、栓塞的部位也可以直观地展示,不仅方便了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也缩减了教学时数。为此,我们应多渠道、多方位探索病理学多媒体教学改革,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如炎症时巨噬细胞的吞噬过程、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途径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构建适合护理专业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2.6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教学不光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学习的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充分讨论,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对临床常见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白临床表现与病理学变化的关系,明白学习病理学知识的重要性。
2.7 考核内容融合护理知识
病理学考试内容多为理论知识,学生应付考试常靠死记硬背,考完即忘完,所以其成绩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掌握程度。护理专业病理学考试应侧重考查与护理实践有关的内容,以突出病理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实用性。可增加案例分析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
尽管我们在病理学教学中进行的初步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有时无法保持相关学科知识的连贯性。如何使病理学真正成为护理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桥梁,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1]谢建华.新教学大纲实施中护理专业病理学基础教学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7):92-93.
[2]刘安丽,张海燕,马志祥.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实践性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4):80-82.
G420
A
1671-1246(2014)03-0087-02
2011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三级立项项目“以服务中职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改革”(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