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教育走进中专护理课堂
2014-03-19濮一明
濮一明
(桐乡卫生学校,浙江 嘉兴 314500)
让人文教育走进中专护理课堂
濮一明
(桐乡卫生学校,浙江 嘉兴 314500)
基于中专护理人文教育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创新性的现状,分析其中原因,总结心得体会。护理专业是技能与人文相结合的专业,只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保证中专护生成为高素质、实用型的护理人才。
人文教育;护理专业;课堂教学
人文教育被许多学者推崇,简单地说,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学科中的哲学、文学、历史和艺术等,应当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然而中专护理教学缺乏对护生的人文教育。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护理学是研究人并最终服务于人的科学,护理工作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现总结如下。
1 中专护理教学中人文教育现状
(1)三年制中专护理教育往往只注重护理专业知识灌输、技能训练,护生在无形中也忽略了自身人文素质,导致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只关注病人生理需求,忽视了病人的心理需要、社会需要。当前虽然不少学者也在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不断肯定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具体实施中却常常因为医学基础课程的繁重,使人文课程得不到足够重视。
(2)当前我国医学院校总体人文课程学时比例不足10%[1]。所开设的人文选修课内容陈旧单一,没有突显出护理专业的价值,未能引起护生共鸣,缺乏护理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学形式更是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灌输式教学不能激发护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人文知识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成为空中楼阁。
(3)中专护生普遍存在学习被动、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等现象,认为只要“记住了”“能背了”,就万事大吉。
2 中专护理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随着人们健康知识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社会对医疗行业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推动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因此,现代医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内涵更丰富,境界更深远,空间更宽广,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更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与我国传统医学模式人体—自然—社会心理(天人一体观)趋向一致。这势必需要医务工作者从人文角度来诊断、治疗疾病,使病人身心两方面得到人文关怀和服务。
其次,现代护理观是建立在现代医学模式基础上的,而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诞生的整体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护理工作模式。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仅要关注病人的疾病状况,而且要关注病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心理状态等与疾病有关的因素。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护理就是从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角度,提供最适合病人的护理。作为现代护理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
再次,南丁格尔曾说:“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胜任护理工作。”护理人员既要具备高超的护理技术,又要有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品德。调查[2]表明,一些护理纠纷是因为护理人员缺乏礼貌导致的。比如用床号称呼病人,语气生硬,表情冷漠,等等,而这在病人眼里就是对其不尊重、态度恶劣的表现。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礼貌和讲话的语气、表情,应仪态大方,衣着整齐美观,待人谦虚和蔼,举止端庄稳重,言语温和可亲[3]。因此,必须重视对护生的人文教育,将人文精神贯穿于专业教育中。
3 中专护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3.1 理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我国各类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都设有人文教育课程,但是总的来说还不统一、不完整、不充实[4],这一现象,在中专护理教学中尤为突出。因此,完善中专护理课程设置,适当增加人文课程比例迫在眉睫。课程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科学合理的人文课程设置是提高护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5]。护理人文课程可以界定为人文社会学科与护理学交叉的边缘性课程。比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教育学、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课程。这些课程大部分为理论教学,护理专业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导入、角色扮演、PBL等,增加电化教学、实践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着重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并且将人文课程分布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保证护理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护理教育始终。
3.2 实训课堂融入人文教育
实验教学是培养护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临床独立工作能力的关键。现代化的模拟病房为护理实验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条件。开放性和设计性实验不仅可以训练护生动作的规范性和操作程序的准确性,而且可以发展护生的个性思维,同时也强化了团队协调和配合意识。人文教育的关键是应用[6]。在护理实训课堂中,实验大多以人体模具为操作对象,而护理操作的目的是满足病人的整体需要,令他们恢复健康和感到舒适。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设身处地从病人的切身利益出发,注重细节,比如心肺复苏后病人神智转清,应安置病人体位并给予安慰。有些实验是以真人为操作对象,护生自由组合互相操作,比如皮试,皮试是在前臂屈面桡侧1/3区域,将小剂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由于真皮中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因此对痛觉较敏感。护生通过本次操作,不但掌握了操作流程,而且还体会到了皮试的疼痛,今后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后,为病人皮试时,就会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护理实训不仅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实现“一体化”,而且使人文教育更加具体、深入人心。
3.3 教师身体力行展现人文素养
护理专业教师的胜任力包括3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或能力、专业态度或价值观。如果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比作漂浮于海洋上的冰山,那么专业态度或价值观就是淹没在水下的部分,这部分很隐蔽,然而却是基础、根本、关键。“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护理专业教师必须将“传道”和“授业”有机整合,使人文教育内容融入到护理学课程之中。此外,教师的敬业精神、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护生[7]。首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平时注意按照护士的职业要求规范自己的体态、仪表、言谈、举止,由内而外展现护理美学;其次,爱生敬业,育人育己,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再次,开拓创新,敢于担当,学会应用多种手段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并不断反思,提升创新意识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从而使护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4 营造人文教育氛围
校园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校可以围绕护理这一主题开展人文教育,充实护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拓展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渠道,使护生收获课堂学不到的东西,比如开展护理社团、文化艺术节、跳蚤市场、读书会、涉外英语沙龙等活动。此外,在寝室、食堂、体艺馆等公共场所张贴富有人文气息的标语、名人名言等。同时加强人文社科类图书建设,让护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在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使护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得以强化。
4 小结
人文教育是多渠道、全方位的。学校应使护生充分理解人文知识、感悟人文精神,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开展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
[1]朱慧全,赵光.关于开设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2):60.
[2]袁静.护患纠纷投诉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6(6):870-871.
[3]张宏,张海苓.开展礼仪服务 提高护理质量[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3):250-251.
[4]余艳萍.我国护理专业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7.
[5]赵峰.面向21世纪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建设[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2):62.
[6]孟庆华,赵春惠.由SARS引发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1):670-671.
[7]王庆华,黄爱华.应用人性照护理论开展“3H”护理教育的体会[J].中华护理教育,2007,4(2):88-90.
G421
A
1671-1246(2014)03-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