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网络形成性评价体系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2014-03-18周向阳王荣林刘耀波周毕军刘宛丽李艳芳
周向阳,王荣林,刘耀波,周毕军,刘宛丽,张 铮,李艳芳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61)
医学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医教结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临床实习,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单纯理论的探讨,而是必须扎根于临床实践[1]。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必由之路,是从课堂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临床医生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这一环节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质量。为此,构建网络形成性评价体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其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加强医学生与学校、医院带教教师的沟通,有利于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目前,在国内临床实习教学中,尚未见到应用网络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报道,因此,有必要对影响临床实习质量的原因和对策,网络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内容及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1 影响临床实习质量的原因
1.1 学生方面
在学生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就业压力对实习质量的影响。随着近年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大规模扩招,大学毕业生剧增,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在临床实习时面临极大的就业困惑。他们为了找到一家较好的单位,不得不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从而占用了大量实习时间。(2)升本、考研复习与临床实习的矛盾。升本、考研已成为医学类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砝码的有效途径。备考复习与临床实习的矛盾导致许多学生不得不忽视甚至放弃实习。(3)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及学习能力下降。高校扩招,使高职高专招生分数线明显下降,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自觉性不高,加上迷恋网络、贪玩以及早恋,都严重影响学生临床实习质量。
1.2 教师方面
某些临床带教教师忙于医疗工作,带教时间不足,对学生管理松懈。师生关系的淡化不仅影响学生的临床实习、专业技能培训,而且缺失良好医德医风培养及医患关系处理能力的训练。
1.3 管理方面
随着医学类高校招生数量的剧增,学校附属医院远远不能满足实习需要,学校到各地联系实习基地,以承担实习或见习等后期教学任务,造成实习医院多、距离远、学生分散等不利于管理的因素。整个实习过程主要由医院管理,待实习结束后,学生持一张实习鉴定表就算完成实习任务,致使其认为实习好坏都能毕业,因此不重视实习。实习医院和学校没有直接的连带关系,学校对实习医院教学设施缺乏相应的投入,医院也存在疏于管理的问题。在这种学校管不上、医院疏于管理的机制下学生实习质量不高是必然结果。
2 构建网络形成性评价体系,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修正或改进过程中趋于完善,属于“前瞻式”评价[2]。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医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尤为重要,不仅需要笔试等终结性评价,更需要渐进的反馈性更强的形成性评价来进行评价。
众所周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3G网络、博客、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巨大变革,这给高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媒体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有效的即时性、高度的集成性、广泛的网络性等特点,深受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喜欢,也在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上深深地烙上了印记。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实行网络形成性评价方法在国内外的某些医学教学中已有所报道。该方法利用联网的计算机和相应的CAI课件对学生的练习给予即时评价,及时辅导和纠正错误,并能够及时向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反馈。它便于对学生进行大范围的辅导,也便于反馈—矫正教学评价过程的具体执行。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在一些医学学科教育中,相对于传统教学评价方法,网络形成性评价有较大优势,促进了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真正有效的开展。
构建网络形成性评价体系,我们充分以校园网、校讯通、QQ、邮件、飞信、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平台,服务于学生,形成“人人有QQ、班班有群、沟通无限”的局面,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联系,减少了教学管理层次,扩大了实践教学的信息资源,确保掌握学生实习动态。学校、医院建立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在网络的支持下,建立实习生与学校、医院的联系和互动平台,将原来“学校、医院管不上学生”变为“网络管理”。学校、医院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并制定相关制度,以网络互动的方式加强学校、医院对学生的监控管理;同时通过网络给学生分配一定的实习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通过网络传输到学校。学校将学生实习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毕业考核中,并对临床实习教学具体环节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做出反馈。
2.1 网络形成性评价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2.1.1 对带教教师进行形成性评价理论培训 为了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临床实习教学,首先带教教师需接受形成性评价理论的培训。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培训:带教教师必须接受相关培训,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带教教师熟知本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症状、体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能根据病人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做出正确诊断;能根据病人病情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2.1.2 临床实习教学评价方式 临床实习教学中有效的网络形成性评价方式包括:(1)PBL法:每个教研室或各个科室针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设计问题。在学生实习和转科前,通过网络平台及时让学生知道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带教教师在带领学生查房、体检或者虚拟情景下,通过学生回答问题了解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指导学生应加强哪些知识的学习,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该部分内容的教学。这一方式主要用于学生进入本专业实习的早期,也可用于其他时期。(2)虚拟情景法:建立计算机模拟临床病案库,结合标准化模型人和标准化病人,通过模拟临床错综复杂的真实病例,训练学生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的能力,积累临床经验,培养诊疗思维。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临床的氛围和数字模拟操作的全过程,避免了因基本功练习枯燥而产生的疲劳甚至厌倦。这一方式可以用于实践教学之前或实习结束时。(3)实践法:这一方式是指在带教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病史收集,体格检查,确定应做哪些检查和辅助检查、诊断以及制定治疗方案。这一方法应在带教教师通过问题法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实施。这也是实习教学的主要方式。(4)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参照《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应试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结合我校实践课程特色编写《临床医学实训教程》,以规范带教操作步骤及细节,每章节内容按“操作讲授、演示、培训及过关测试”进行,只有通过上一节过关测试才能进入下一节实践训练课,比如学生只有掌握了心脏的视、触检查,才能进入心脏叩、听检查的学习。严抓考核过程,采用多站考核,过关测试采用标准化评分程序。OSCE常用于实践教学之后,临床实习教学之前或实习结束时。
2.1.3 在反思、修正或改进过程中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除了按照实习教学大纲要求之外,我们还制定了各科疾病的“分段制小课表”,以利于分科、分类学习和掌握重点,也便于教师对学生各阶段表现的位次加以记录,从而形成对某个问题或某一疾病得分的数据库,使学生明确自己对某一疾病的掌握程度。同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并指导学生认识、弥补自己的不足。当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时,教师督促学生进一步学习基础知识,并延长采用PBL法和虚拟情景法的时间;当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但进行医疗决策(如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欠缺时,教师则应在采用实践教学法的同时,多进行虚拟情景教学。并且教师必须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1)知晓自己的表现;(2)知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3)如果表现不佳时,不应失望,应努力尝试提高。
医院教师的临床实习教学工作由临床医学系教学办和医院科教科共同管理,医院一线临床医生担任临床实习教学工作,真正形成了“医生教医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医学教育与医疗工作的“无缝对接”,深受学生欢迎。医生承担临床实习教学工作后能够重新对专业知识进行梳理,使其系统化、规范化,对临床工作也具有指导意义,实现了教学相长。
3 体会
我们建立的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网络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了学生与教师、带教教师,学校与实习医院,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信息反馈系统,对实习教学起到监督、检查、评价、导向、激励等积极作用,是加强临床实习教学工作的新方法,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落实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的客观要求。通过临床实习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活动,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为进行科学的调节、控制和决策,提高临床实习质量提供依据。
[1]罗润齐,叶晓光.浅谈医学生传染病学实习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9,8(5):510-511.
[2]马跃,蔡兵,雷斌.交叉学科研究的形成性评价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7):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