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情境教学问题设计策略
2014-03-18刘萍
刘 萍
(青岛第二卫生学校,山东 胶州 266308)
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指教学活动开展时的教学环境及情感氛围。“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境”是教学环境,也指教学双方(师生)之间的关系。情因境生、境为情设,两者和谐统一。教学中学生是否有效参与,是情境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和需求的知识与情感结合的美妙境界,层层设疑、环环相扣,时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美国教育学家主张“教育即生活”提倡“在做中学”。生活同样是德育课的源头与活水,只有扎根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创设使学生足以动情的生活情境,能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面对教材中有些不符合学生实际或比较难以理解的事例,教师必须善于用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剖析原理,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如在学习“文化对人的影响”内容时,笔者让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资料来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这个问题,其中,歌曲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大家合唱了《我的中国心》《龙的传人》,在歌声中感受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深远持久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在愉悦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指导现实生活,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如在教授“融入新的班集体”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题目: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头、水混合后,却无比坚硬。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智。同时设计以下问题:(1)请谈谈你所在的班集体在自己成长过程有哪些作用?(2)你打算怎样融入新的班集体?设计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入生活,学以致用,并为学生提供道德体验的机会,树立践行意识,使学生的思想有感悟、道德有升华。
因此,德育课教学必须反映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实际,回归生活,联系生活,着力打通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教材的知识世界,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点,让学生把自己放进去,把现实放进去,让德育课充满生活气息。生活情境教学,使学生的才能得以提升、情感得以激发,使学生真正做到用心参与,敢于尝试,乐于交流,享受生活的充实和学习的快乐。
2 创设激发学生情感的情境
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对知识的感悟、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持。创设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就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过程是享受而不是痛苦。如在讲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内容时,笔者创设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前两天,有一条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年关未到,广州火车站农民工客流量增加,到处都是提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工。往往这个时间段客流量没有那么大,今年比较反常,每天的发客量都有九到十三万人,尤其是四川、重庆、湖北、江浙一带方向客流量明显增加。然后设问:年关未到,为何农民工却大量返乡?从农民工大量返乡的原因可以看出事物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这个案例非常典型,时事性强。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农民工返乡的原因:(1)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我国经济发展减速。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2)每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创设情境时,要注意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完善心理品质,增强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找准学生对国家、民族、集体等方面的情感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精心设计,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使德育课教学自然而然成为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生命对话的过程。
3 创设激发学生思辨的情境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素质教育要求改变过于强调知识灌输、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合作、亲身体验。为此,笔者根据教学内容,采取角色扮演、竞赛、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社会生活问题,留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灵性地感悟、乐此不疲地探索和充满激情地创造。比如讲授“人生难免有挫折”内容时笔者这样设计:
2岁父母离异。
10岁无法适应新的环境,他用烟酒和大麻来解决生活中的烦恼。
36岁进入政坛,当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
47岁成功当选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随着一条条信息的先后呈现,学生一次次思考、判断,终于猜中是奥巴马!随后,教师提出问题:(1)奥巴马遇到哪些挫折?(2)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挫折?由于在案例呈现过程中,增强了案例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所以学生兴趣盎然,踊跃发言。从讲奥巴马遇到的挫折到谈自己遇到的挫折,师生一起归纳出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家庭、个人、社会、学校等人为因素,也有地震、台风、雨雪等自然因素,最终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出:人生难免有挫折。
然后设计了体验践行:辩论(生生辩论—师生辩论)顺境有利于成才还是逆境有利于成才。
课前精心准备,将学生分为正反两个辩论小组,小组成员合作查找资料。通过辩论,学生感悟出:顺境和逆境是辩证统一的。辩论的开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学生在辩论中受到情感熏陶、心灵震撼、思想启迪,从而渐渐走向自身“心灵深处”,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用其指导实践。
创设激发学生思辨的情境,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既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更能使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思考、探究、参与和体验,加深对德育课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在课堂活动中,只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得到满足,在愉快的心情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这种教学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践行、在践行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即便教又利学,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