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4-03-17黄慧群

科教导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教学研究初中数学

黄慧群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学习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教育具有使每个人发展自身创造性和才能潜力的作用,教师是为国家培养栋梁人才的职业,所以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工作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可以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为主、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新教学方式。本文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解决当前教学中困难的措施。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研究 探究能力培养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初中数学探究能力培养的作用

1.1 加快教师的角色转变

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中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教材的使用者还要是课程的再造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将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教材教”,因此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可以加快教师的角色转变。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地位要进行重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将教学过程向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进行转变。现代的教学理念中认为“会学”远重要于“学会”,教师必须由单一的注重学生的学会结果转变为注重学生会学的过程。教学的过程是教学相长的互动活动,教师需要将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研究的角色,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将教学转变成师生共同丰富课程、开发课程的方式,同时教师的单一知识结构已经无法适应新课程的需要,需要教师不断的补充自己的知识内容,向综合型的教师方向改变。

1.2 加快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教学的活动中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学生思维的开始,遇到新的知识和自己已经有的认知产生矛盾时,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能够主动的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开始。使学生怀着浓厚的问题意识进行学习,对强化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积极的作用,在探究的活动中取得成功的过程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使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目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能力、探究意识得到提高,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赢的过程,不仅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改变,也使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得到了强化。

1.3 充分的发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意识

学校的教学要让学生使用自己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来获得新的知识,可以有意识的构建知识的意义,而不是要通过教师将知识简单的传授给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具有巨大的潜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学校的教学则是为了更好的使学生得到综合性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应该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应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的意义。

2 初中数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措施

2.1 指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1)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对事物的观察以及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致有序的观察,使其能够在学习材料中探寻其中的问题。(2)反问。定势思维会使人只会采用一种方式看待问题。倘若情境未发生改变时,定势思维可以对问题进行快速的分析与解决,但情境一旦发生改变,便对问题的认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采用反问的方式来破除学生的定势思维,使其能够进一步思考。(3)比较。确定事物异同关系并对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最好的思维方法就是比较,是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最后提出问题的主要途径。在面对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时,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脱离无所适从的思维,从而进入到一个亢奋的状态,对问题理解更为加深。 例如在进行分式加减和分式方程的解题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总是将分式加减按照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将分母去掉,教师可以将这两种题型对比教学。如:

(1)解方程 = 1 (2)计算 + 1

第一题的正确解法( + 1)() = ( + 1)( + 1)?

第二题的错误解法( + 1)() + ( + 1)( + 1)?

(4)联想。联想是发散式的思维,运用联想可以增强记忆,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教学中教师应该给足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倡导自主联想,让学生多角度思维,把所学知识进行串线并联,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如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 = 记忆扇形面积公式: = 。利用梯形面积公式: = 记忆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 = 等。

2.2 指导学生如何猜想及假设

探究学习的核心就是猜想与假设,其对探究的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原理以及概念等,教师总会将新的知识、新的问题同时传授给学生,那么学生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会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问题进行比较,一旦类似,就会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倘若没有类似的,就会进行认真的综合与分析新问题,找出以往学习的知识与新问题之间的差距,然后通过新的学习,将这种差距消除,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将数学家如何通过猜想、类比、联想以及试验等思考方式来探索事物在数与形方面所表现出的内在规律与顺序的过程“再现”、“还原”到教学情景中。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讲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折纸、剪拼等方法进行各种三角形的转换,假设和猜想成熟悉的图形进行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计算。

又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判断时,学完“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猜想“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然后让学生通过画图或实践等进行探究。

总而言之,探究是数学不断发展的根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要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团队合作、交流、表达的潜能,为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使学生在探究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更好的体现数学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继光.探究性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成才之路,2012(30):20.

[2] 李志彦.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能力培养研究——以石家庄市十七中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教学研究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