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又如想到的

2014-03-12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李将军李广词义

周 玉

周玉,教师,现居江苏沭阳。

笔者在教《秋声赋》时,有一处翻译引起了学生的争议,这个争议也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原文是:①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②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③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③“又如”主语到底是什么呢?好多同学认为应该是跟随上句一样应该是对“铮铮,金铁皆鸣”状态的比喻;有人认为应该是“那声音”“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笔者查阅了《语文教学参考书》,译文是:……(那声音)碰到物体就发出金属相互撞击时的铿锵之声,又如同开赴敌阵的士兵,口中衔枚疾走,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的脚步声。

这翻译也不是太清楚。笔者认为“又如”的主语应该是“那声音”。

依据一:根据语境,主语承前省略。本文第①句“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已经表明这一段对象是“声”。②句中主语承前省略也应该是“声”。③“其触于物也”中有“其”,代词更是指代前文“声”。

二:标点符号。③句中“又如”前有一“;”,表明分号前后是两个层次,是对“其”分两个层次进行描摹的。

由此看翻译句子就是要有语境意识。

笔者认为,文言文中语境可以有以下三个层面的理解,即句内语境、文本语境(句外语境)和文化语境,只有结合这些语境,翻译出来的句子才能“信”“达”“雅”。下面结合具体的例子分别加以阐述。

一、联系句子的内部语境翻译句子

内部语境,指一个句子内词语间借助特定的组合搭配关系形成的小的语言环境。联系句内语境就是要求我们做到“词不离句”,充分关注词与其他词之间的关系乃至它在这个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充当的成分。

⑴借助关键词与其他词的组合关系来准确理解词性,判断词的词义。

如:“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李密《陈情表》)

“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秋水》)

在这两句中,根据“笃”分别与名词“病”和介词结构“于时”的搭配关系可以判断两句中的“笃”分别为形容词和动词,由此结合我们对“笃”一词词义的积累可以对应理解为“重,病重”“固,局限”等词义。

⑵根据句子的对称结构,推断词语的意思。

如,“仆道不笃,业甚浅近。”(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句中的“笃”字借助于对称句中的“浅近”可推断为“深厚”之意。

⑶分析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充当的成份,根据结构、句式,翻译句子。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好多学生错翻译成“太厉害了,你不聪明”。此句中,“甚矣”充当“汝之不惠”的谓语,再翻译就好办了:“你太不聪慧了”。

二、联系句子的外部语境即文本语境翻译句子

关注文本语境,就要联系此句的上下句,段落乃至篇章,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如: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其李将军之谓也?”好多学生翻译成“这是李将军说的吧”,这就是没有联系上下文。上文是《传》上对李广的评价,怎么能变成李广说的话呢?没有联系语境,自然会闹笑话。这句是对李广的评价,翻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三、联系文化语境翻译句子

翻译文言句子时,我们必须对一些涉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词语有所了解,才能准确的翻译句子。

(1)专属历史词语。

大多数人、地、国、朝、官、器等历史名词一般保留即可,还有的可以对应翻译,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李密 《陈情表》)翻译这一句,就得了解“举孝廉”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举用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的一种科目,如果不知道,翻译起来肯定有难度。

(2)谦辞和敬辞。

敬辞: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执事:对对方的敬称。诸如此类还有“子”、“请”、“谨”、“足下”等等。

谦辞:上一例句中,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不得见久矣。

积累这些固定词语的意思,翻译时会很实用。

(3)委婉词。

再如:“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更衣”不是现代汉语中“换衣服”的意思,而是“上厕所”的意思,它是委婉的说法。

总而言之,文言文翻译时要“表意清晰准确、表达科学规范”,就要联系句子内外,以及汉语的文化语境,才能翻译得“信”“达”“雅”。

猜你喜欢

李将军李广词义
高适《燕歌行》“李将军”人物辨析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How to Arou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Study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李将军古驿道上捣叛贼
李广的故事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输者风度
草鞋的重量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