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追逐功利到超脱功利

2014-03-12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应试功利课外阅读

秦 峰

秦峰,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孙绍振先生近日发了一篇题为《让过去的成为亲切的怀恋——答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博文,在这篇文章中,他说:“说老实话,一般领导,甚至区里的行政长官,最看中的还是考试成绩。只要你把成绩搞上去,其它一切都是次要的。这当然可能有片面性,但是,在当前的中国,这是最根本的准则。”敢于说真话的孙先生道出了很多人心知肚明却又不便言说的事实。因为这样的事实,黄厚江老师便时时有着“带着镣铐跳舞”的感慨。8年前,黄老师在《行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一文中写道:“理想的语文教学不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追求,但又能够经得住应有的考试。”如今,黄老师的这一观点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怎样像黄厚江老师那样“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呢?我的回答是:先追逐功利,再超脱功利。即以先让学生服从“游戏规则”,引导学生渗透应试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在学生具备了从容应对各种考试的能力之后,才有余暇和余力在语文的天地之间优雅地飞舞。

实践证明,落实到应试的语文教学是发展素质的基础,语文教师应该找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即以让学生掌握应试教育的方法与策略的功利之法,超脱单纯的应试教学的功利之举进行语文教学。

一、追逐功利,学会应试

1.强化知识建构

如何渗透应试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全力打造学生的应试能力,是语文教师打造生动课堂、广泛课外阅读的关键。王荣生先生说:“合宜的能力要有适当的知识来建构。”提高应试能力必须以搭建知识体系为重点,实现整体的能源储备。

以阅读训练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历年中考的考查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比如让学生形成鲜明的文体意识,鲜明的文体意识体现在记叙文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生动形象的语言。议论文要有准确的论点、充足的论据、明晰的论证。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特征,采用恰当的说明顺序,灵活运用打比方、列数字、下定义等说明方法、严密准确的语言。

比如要让学生形成思考阅读题的明晰思路。局部的准确理解离不开对文章整体的正确把握,有了对整体的正确把握,才可以加深对局部问题的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以点带面,感知文本。用感悟“点”的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比如文学作品的局部探究可以一个句子为切入点,赏析、美读等提炼价值。这样还能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取信息要点的能力,通过对局部的理解学生大致了解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还要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某类题型的答题方式。比如赏析一个句子,应该扣住手法、体现事物某种特点,表达某种情感,对于中心和结构有无作用去揣摩解答。

以上所列既有显性知识又有隐性知识,这些知识的有效建构,都是为了让学生形成必备的能力。

2.学会寻找规律

中考的题型往往较为固定,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一个题就是一类题的意识,化个为类,举三反一,最终达到举一反三。

如2013连云港中考卷考到了“第一人称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平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出各种人称的基本作用,那么,解答上述问题时,学生往往就有了思路,就能条件反射般地做好题。这就是类题建模的功效。

我们在复习备考中,把引导学生归纳、整合、总结做题规律放在重要的位置,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说,80%的中考试题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我们也可以直接给出常见题型,让学生探寻规律。比如,我们布置任务:现代文阅读的“语言表达题”该如何做?一般是怎么设问的?该从那几个方面考虑?诸如此类等等。然后让学生结合具体练习研究,就不难归纳出小说的语言特色题做题的规律和方法。

3.训练成为习惯

学生明白某种答题的方法和整体阅读的思路,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运用意识,没有形成一种习惯,那运用起来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所以教师要正确理解训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所有的正确习惯的养成,离开了“训练”都是一句空话。正确的“训练”不但与素质教育并不对立,相反,恰恰是正确的“训练”,才使得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成为可能,这种基于广泛阅读与积累基础上的能力提升与实战演练才能让学生能够运用功利之法成为习惯,让学生不再害怕考试,才能享受阅读的体验。

当然这种训练不应该是题海战术,如果只是简单化、机械化,反复讲、反复练成了语文老师向学生索要成绩的“祖传秘方”,这往往会形成老师学生弄得筋疲力尽,学生成绩却不见提高的尴尬局面。而真正的训练应该是一种总结提升形成习惯的过程,是一种精当点拨引导的过程,教师的这个度的把握很重要。

二、超脱功利,享受语文

1.重现精雅课堂

在初中的起始年级,试卷中常常出现课内现代文的阅读理解,随之也就发现有的教师为了这些分数,把教材片段当做考试阅读进行指导并将课文编成考题,死抠课本,条分缕析,甚至让学生大量地背诵课内文段的解析。这是一种舍本逐末急功近利的短视训练,在这种题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提高学生的成绩,但并没有真正的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且我们也往往发现,不做这样的空耗时间和能量的行为,让学生运用掌握的解题习惯去自己解答这些语段,两者的得分并没有多大的差距。

学生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教师也才能让学生能超脱教材,超越文本,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学生获取语文涵养现阶段主要来自课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王国,遨游于语文学海殿堂。课堂上成为师生声情并茂、神采飞扬的展示阵地,才不会陷入无聊繁琐的文章分析之中。当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才能自己去感悟,才能有多元解读、创造性阅读等等难以预约却可以期待的精彩。

其实语文教师应秉持这样一种观念:课堂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要止于是看课文分析透彻不透彻或暂时考试成绩的高低,要看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在轻松愉悦中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习惯。

2.投身课外阅读

很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凡是思想活跃,整体素质也高的学生,往往是养成了阅读习惯的,都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的;只了解教材和整天手握一本语文教辅的,课外阅读少,没有阅读习惯,到了真正的大型考试的时候,成绩也不会好的。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仅仅引导学生去看指定的名著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让学生读“闲书”。读“闲书”可以引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是学生的“语文生活”的重要部分。

学生成绩乃至素养的提高,光靠训练是不行的,语文老师所有的教学活动全部指向考试是很失败的。题海战术只会败坏学生学习语文的胃口,让他们失去对语文的兴趣。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除了“为考试而读书”,还应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而在掌握了做题的功利之法之后,学生就有可能解放出来,有了去看“闲书”的时间和能力。我们不应该让应试教育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除了课本和教辅,语文教学还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言:一定要让学生“千方百计挤出时间,读点自己喜欢的文学名著,和伟大作家去交朋友,努力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日后的阅读中不断丰富它、扩大它。胸中的千红万紫,必定有助于飞越人生的万水千山”。

综上,从追逐功利到学会应试到从超脱功利再到享受语文,从注重知识建构到学会寻找规律到从重现精雅课堂再到投身课外阅读,是一个从现实到理想、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的过程。追逐功利是脚踏实地,超脱功利是仰望星空。追逐功利是必经之路,超脱功利是要坚守的目标。

程红兵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活在当下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现实,而且只有首先活在当下我们才能拥有未来。我们必须站稳了,站住了,才能拥有明天。这一点建平中学也不例外。建平作为一所优秀高中有很高的升学率,但这不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充其量只是价值之一。我们的核心价值追求体现在办学目的上,那就是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地发展,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个学校办学目的要既现实又高远,语文教学的目标又何尝不该如此呢?

猜你喜欢

应试功利课外阅读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