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峡屈原故乡说”质疑

2014-03-12张中一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西峡南阳楚国

张中一

(岳阳市博物馆,湖南岳阳 414000)

“西峡屈原故乡说”质疑

张中一

(岳阳市博物馆,湖南岳阳 414000)

战国时期的“楚国屈原故乡”指屈原出生的地方,有战国中晚期屈原生活时留下的史迹,遗物、遗址、作品。汉代人造就的屈氏先祖世系、屈原事迹史料与战国中期的屈原没有瓜葛,汉代及汉代以后中国境内的屈原纪念地、建筑物、文献都不可以做屈原故乡所在地的铁证。屈原确切的故乡已经失传,今人胡乱打造屈原故乡品牌文化是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做法并不可取。屈原故乡探觅是个学术问题,只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能一锤定音。

屈原故乡;出生地;文献时代辨证

西峡古称析县,又名白羽,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战国时代属楚国边陲,祭祀屈原的活动在东汉桓帝前就已开始,屈原岗地名和古迹在明代以前就已存在。现存许多有关屈原的古迹、遗址及其典籍和民俗等正在引人注目,21世纪初“西峡屈原故乡说”形成一股潮流,席卷中华大地。

2011年1月,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中国屈原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姚小鸥(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黄凤显、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黄震云等专家出席了“中国·西峡屈原文化研讨会”,实地考察了清代屈原冈碑、屈原祠、白羽城、楚长城、秦楚丹阳古战场等遗迹,就屈原生平、历史渊源、籍贯所在地、西峡屈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等进行了深入研讨,达成了许多共识,打造“屈原故乡西峡说”文化品牌是这次会议的主题。

2013年8月,“2013年西峡屈原及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五届年会”在河南西峡县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与日本等国家与地区的160多位专家与会,并提交论文140余篇。与会专家围绕屈原的生平与创作、人格与思想、文学成就与地位、楚辞的传播与接受、楚辞研究史、出土文献与楚辞和楚史研究等专题进行了研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有关屈原故里的探讨及屈原与南阳西峡的关系,是本次大会讨论的焦点问题[1]。把“西峡屈原故乡说”推上了屈学国际会议,在中国屈原学会三十多年来的学术讨论会上还是第一次。

关于屈原出生地,目前学界仍有较大分歧,目前主要流行的是“湖北秭归说”,“湖北江陵说”、“湖南汉寿说”、“湖南临湘说”,近年才有“河南西峡说”的说法,这个说法在中国屈原学会部分专家的呐喊下竟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不能不引起专业考古人员的注目。

1998年,湖北黄冈师范学院中文系黄崇浩教授在《屈原生于南阳说》中,首次提出屈原故里为“河南南阳说”。后来黄崇浩教授又《屈原生于南阳说新证》、《“州屈”不在湖南而应在河南》等论文中提出“南阳屈原故乡说”。此后,杜全山(南阳学者)发表《屈原、端午节与南阳》[2]、郑先兴教授(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发表《屈原出生地究竟在哪里》[3]、张怡雅(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发表《从〈抽思〉看屈原与南阳的渊源关系》[4]、《光明日报》2012年6月11日第15版“国学”专栏发表段文汉(西峡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方铭、姚小鸥、黄震云四人的座谈《屈原故里:倾听学者的声音》,《光明日报》2013年2月18日第15版“国学”专栏又发表黄震云的《屈原的故里与藉家》和姚小鸥的《西峡、楚史与屈原》两篇论文,进一步阐发此种观点。2012年8月,张俊伟(西峡县文广新局干部)主编的《屈原:南阳诵歌》一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5]。全书22万字,百余张图片,汇集了有关屈原与南阳关系的已有研究成果与相关资料。在此次会议上,张俊伟重申了屈原出生于河南西峡说[8]。2009年10月,“湖南省屈原学会2009年年会暨屈原与湖湘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湖南汉寿召开,吴广平(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作了《屈原故里研究述评》的发言,介绍了古今有关屈原故里的十三种观点,即湖北秭归说、湖北江陵说、湖北宜城说、湖北应城(蒲骚)说、湖南湘阴(汨罗)说、湖南岳阳说、湖南临湘说、湖南桃江说、湖南汉寿说、河南西峡说、河南淅川说、重庆奉节说、青海贵德说。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屈原故里争讼之激烈。不管屈原故里是否在南阳西峡,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屈原与南阳西峡存在密切关系是毫无疑问的[6]。

笔者认为,屈原故乡失传了,现在探究它的存在是个学术问题,不可以轻易下结论。屈原是战国中晚期时代楚国人,他的故乡在楚国境内是没有疑问的,但要落实到楚国什么地方就很难说了,先秦时代的文献除了屈原的作品外,绝无屈原事迹的记载,更没有屈原故乡的蛛丝马迹,司马迁为屈原作《传》时也没能把屈原故乡的地域叙述清楚,现代的楚辞专家打造出“西峡屈原故乡说”,但是没有一个专家说出了使人信服的理由,拿出先秦时代屈原故乡可靠的证据来。

有专家努力从屈原作品中涉及南阳境内地名找屈原故乡的证据。综合众议如下:

专家们认为《抽思》:“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汉北,即今湖北北部襄阳及河南西南部内乡西峡一带。异域,屈原在此之所以把汉北称“异域”,是因为这片土地刚从秦国的手里收回。公元前304年,秦与楚在黄棘(今南阳新野一带)结盟,秦国退还了当年占领的楚国“汉中之地”的一部分——“上庸六县”(包括今天南阳淅川、西峡、内乡一带)。

《抽思》:“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北山,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说:“北山,襄邓西北塞之山。”按这种解释也是在今天的南阳境内。屈原这一次走的是水路,经汉江进入丹江,沿着丹江的河谷一路北上。

《抽思》:“低徊夷犹,宿北姑兮。”北姑,据考证,即今天丹淅两水交界一带的岵山。岵山是因为西周时期一个叫陟岵的人在此隐居而得名,横绵于丹淅交汇处的北面,所以也称“北岵”。

“汉北”、“北山”、“北姑”是战国时期的楚地名,是屈原曾活动的地方,很可能是屈原故乡所在地。

笔者从事考古工作,接触金文、简文地名比较多。但商、周时代时的“汉北”、“北山”、“北姑”都不是专用地名,因为此时的地方都没有正式名称。《山海经》与《屈原作品》的时代大约相等,同是战国晚期的历史、地理文献,有文字记载的山共5370座,村落64056个,都没有正式名称,比如泰山,它只表述“大山”的含义;华山只表述“刀劈斧砍的半壁之山”;长右之山只表述“长臂猴栖息的山”[7]。屈原作品属先秦金文、简文系列,一字就是一词,一词只表述一义,“汉北”的原意是“滩域败北之地”;“北山”指败北的山区;“北姑”指“败北相关连的地方”,它们都是泛称地方特征的文字,不是专用地名。它是相同环境各个地域写实的词,不拘限在某一个地方,更不是某一个地方的专用地名。《九章》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屈原只是作品的作者,作品涉及的地域与作者本人没有关系。《抽思》是《九章》中的一篇,主人公是“鸟”,不是屈原[8]。商、周金文、简文中常有“隹”字的出现,都被金文学家通作“惟”,把它当发语词对待,其实,大错也。从“隹”字的形体来看,它属象形字,是一只短尾鸟的形象,其实就是“鸟”字的原型。《山海经·大荒东经》:有蔿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文字原意:[蔿],《说文》:“蔿,草也。从草为声。”[黍],穀物名,性黏,子粒供食用或酿酒,去皮后北方称黄米子。[食],受纳。[鸟],禽兽的总称,此指战旗上的兽形图徽。释文:有草原之域,黍穀是主要受纳的粮食作物,差使四支凶猛军队:虎队、豹虎、熊队、罴队[7]。以此证之,《抽思》中的“鸟”不是屈原自谓,是“军队”的专称。

“有鸟自南兮”。有,丰收,多。鸟,战旗上的军徽,指代凶猛军队。自,开始,起头。《韩非子·心度》:“故法者,王之者(本)也;刑者,爱之至也。”南,原意为方位词,随主人公“隹”(军队)所在地而确定。与“败北”相对。此指“征服地”。言“丰收地域凶猛军队开始征服地生产啊。”

“来集汉北”。来,由彼至此。集,边境兵垒之地。汉,滩域。北,败,败逃。《左传·桓》九年:“以战而北。”《荀子·议兵》:“遇敌处战则必北。”《注》:“北者,乖背之名,故以败走为北也。”《史记·楚世家》:“十九年(楚顷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史记·秦本记》:“二十七年(秦昭襄)(公元前280年),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郡,拔之。”从史料上来看,秦攻取的是楚黔中郡郡址所在地,并占领了它。楚所割的“上庸汉北”地就是指这个地方。亦即秦攻占的楚黔中郡古滩之域。言“农民军队由彼至此边境垒壁滩域败北地。”

“好姱佳丽兮”。好,相善,和美。姱,扩张,布开。通“夸”。佳,通“圭”。“圭”本是帝王、诸侯举行重大仪式时所用的礼器,引申为朝廷官员。丽,附着。《易·离》:“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言“相善生产扩张耕地官府附着农民军队田土耕种啊。”

“牉独处此異域”。牉,半,分裂。独,《说文》:“独,犬相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引申为斗敌。处,居住。此,这。異,分开。此指倾襄王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将黔中郡滩域分割予秦。域,疆界,境地。言“农民军队分开斗敌居此分割疆域生产。”

“望北山而流涕兮”。望,向远处看。北,败,败逃。山,山区,指黔中郡山区,即被秦军占领的山区。而,代词。你,你们。指农民抗秦军队。流,古代指边远的地区。引申为边境。涕,眼泪。引申为伤心。言“望着败北山区你们边境生产悲伤啊。”

“临流水而太息”。临,战车名。流,古代指边远的地区。引申为边境。水,水域。指沅水之域。而,代词。你,你们。指农民抗秦军队。太,古通“大”。息,繁殖,发展。言“战车边境水域护卫生产你们耕种大发展。”

“低徊夷犹”。低,下,与“高”相对。此指基层。佪,环绕,旋转。通“回”。夷,人,指南楚人民。犹,谋画。言“基层农民军队生产护卫边境耕种南夷民众谋画种植。”

“宿北姑兮”。宿,安,守《左传》昭二九年:“官宿其业。”北,败,败逃。姑,丈夫的母亲,父亲的姐妹称姑,丈夫的妹妹称小姑,妇女可通称姑。指亲联关系。引申为相关的失地。言“农民军队守卫败北相关联的土地耕种啊。”

从破译的内容来看,“鸟”不是作者屈原,而是楚黔中郡军队。“汉北”、“異域”、“北山”、“北姑”是泛称地名,不在河南西峡境内[8]。

有专家认为《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回车,即今西峡县的回车镇,因战国时屈原在镇境屈原岗上力谏楚怀王回车返回,不与秦昭王会见故名。《明嘉靖南阳府志》:“内乡县有屈原冈——三闾大夫扣马谏怀王”;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内乡县志》记载:“屈原岗在(内乡)县北六十里,昔楚怀王兴师伐秦,为秦兵所击败,北归楚至此地,追念屈原亟呼之,后人因以名其地。盖史记所载大破楚师于丹淅时也。”

读《离骚》,首先要读懂标题,找准主人公。《离骚》标题的“离”在金文、简文中是黄鹂鸟的俗称,指战旗上的军徽,指代军队。“骚”在金文、简文中属合成字,即“马、蚤”组合的字。马,大也。“蚤”,跳蚤,跳蚤喜跳。合成字的原意是“大行动”。“离骚”文字的原意是“军队大行动”。屈原只是《离骚》的作者,不是《离骚》的主人公,他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在作品内容中。后人总把“吾”、“朕”当作人称,是作者屈原的自称,然而商、周金文、简文中的“吾”是动词,原意是“抵御”,即“抵御敌人侵略”,不是屈原自称。商、周金文、简文中的“朕”是地名词,是“边境”的专用词,不是屈原的自称。两千多年来连篇名都解错了,主人公都找不到,又怎么读得通《离骚》呢?商、周金文、简文中的“路”不指道路,它指“职位”。“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原意是:“灾祸交互生产道路去边境军民相亲耕种举荐农民啊,伸展久立生产号召农民军队抵御敌侵扶持生产类推边境。护卫边境车战使用农民军队收复国土生产就位啊,推及农民军队巡狩国土沉迷耕种去边境未来生产久远。”[8]没有屈原于镇境屈原岗上力谏楚怀王回车返回,不与秦昭王会见的内容。“三闾大夫扣马谏怀王”是明代在今西峡县回车镇产生的故事,与真实的屈原事迹没有瓜葛。用流传一千多年的神话故事来证实西峡是屈原故乡缺乏文字力度。

南阳有于屈原的遗迹和史料记载并不奇怪,因为屈原是楚国的,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人,他永久活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心中。南阳至今还保存着屈原岗、屈原庙、屈原碑碣等很多与屈原有关的遗迹,属后代纪念屈原的纪念地。不等于屈原真的在这里诞生,更不能证明西峡是屈原故里。《邓州市志·大事记·战国》: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屈原遭放逐后,经穰、邓去楚国早期都城丹阳(今淅川县下寺东北龙城)凭吊;清《嘉庆常德府志·列传一》(公元1813年修)(卷三十六)》载:“按:《湖广总志》于(夏商周)三代以前人物,概谓‘楚人’,后世始分著郡县。屈原,王逸以为南阳(指楚南阳,今河南西部一带)人。或以为归州人。”;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内乡县志》:内乡县(治西峡)境图有屈原岗;明代诗人李蓘在屈原岗留下了千古佳句“灵修何到此,古迹问应难。试向高岗想,将无是屈原”;清内乡县96任知事高袖海于光绪四年(1878)为屈原祠题写牌位和对联、113任知事邱铭勋于宣统三年(1911)撰写屈原岗碑序文,亦保存至今。这些文献记载都是屈原事迹流变后的产物,不能用来作为西峡是屈原故乡说的实证。

2011年1月,“中国·西峡屈原文化研讨会”将“西峡屈原故乡说”推至颠峰。西峡是屈原生活过的地方,屈原在西峡的历史遗存,特别是屈原冈的历史遗迹,更使西峡与屈原及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西峡屈原文化,专家的意见主要集中在:

1.屈原曾被流放汉北,流放地在南阳西峡。

楚怀王时期,屈原曾被流放楚汉北,即相当于今天的西峡、淅川、内乡等。根据有关研究,屈原这次被放逐,实际上只是与楚怀王“疏离”。屈原的《抽思》:“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即阔别多年的故乡,虽然美景如故,但是心情却有着进入异乡的感觉。

2.屈原曾掌管丹淅,南阳西峡是其施政之地。

王逸注《楚辞》:“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

3.屈原竭力劝阻怀王伐秦,西峡是其扣马而谏之地。

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清康熙《内乡县志》、清屈原冈碑文记载,屈原冈原名劝王冈,相传屈原在此竭力劝阻楚怀王伐秦,而怀王不听,结果丹阳战败,怀王兵败后返回此冈,仰天长叹,悔不听屈原劝告,后人称此冈为屈原冈。

4.屈原始祖在丹淅,南阳是屈原故里,有学者认为西峡是屈原出生地。

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据研究,屈原所说的“伯庸”不是其父辈,而是指屈姓的始祖,即见于《世本》和《史记·楚世家》的句亶王“熊伯康”,或者“熊毋康”、“熊无康”。据此,句亶应该在丹淅境内。专家普遍认为,丹淅地区关于楚国“昭、屈、景”三姓的记载,西峡一带屈姓自然村落的普遍存在以及秦楚大战的发生地,大量楚国贵族墓的发现,都说明屈原祖籍及出生地与南阳有着密切关系。

5.西峡是屈原作品的重要创作之地。

专家普遍认为,屈原被流放汉北,创作了《抽思》;回到祖籍地创作了《天问》,在丹阳之战后创作了《国殇》。

6.西峡屈原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屈原庙。

《后汉书·延笃传》:延笃“遭党事禁锢,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延笃,字叔坚,南阳人。生年不详,卒于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后汉书·延笃传》关于南阳屈原庙的记载,是已知见于正史的最早关于屈原纪念建筑的记录,这说明最迟在东汉,南阳就已建立了屈原庙。

方铭教授指出:

南阳是楚国古都城,丹阳所在地,境内有重要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出土文物。这说明,楚文化在南阳的重要地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南阳的文化在楚文化的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说明楚文化在南阳文化建设中有重要地位。据《后汉书·延笃传》,东汉时期南阳地区就有关于“屈原庙”最早记载。据《后汉书》记载,南阳人延笃“遭党事禁锢,卒于家乡。乡人图其形于屈原之庙”。这个记载说明南阳人有把家乡忠烈之士图形于屈原庙的习俗。延笃是南阳人,他的经历和屈原类似,人们把他的像画在屈原庙里,说明当时有这种习俗。这个形式很重要,似乎也暗示了屈原与南阳的关系。在《<后汉书>集解》里周寿昌说:“案笃为南阳人,楚汉之际,南阳属楚,故有屈原庙焉。”他说,之所以在南阳建立屈原庙,是因为在楚汉之际南阳属楚,有屈原庙。这个解释,如果今天认为南阳属楚,所以建屈原庙,显然把问题简单化。同时南阳人把家乡忠烈之士延笃的图形画在屈原庙里面,这很有研究价值。清《嘉庆常德府志》里说,王逸认为,屈原是南阳人,还有一个说归州人,关于屈原的故里有很多种说法,目前也没有一个准确材料来证明究竟是哪一个。屈原故里按照国学网里边讲的思路我非常赞同,因为一个人一生走的地方很多,他的故里可能不止一个。那么他的这个故里究竟是哪一个,南阳提出屈原故里这个提法也是很有依据的。现在的知识体系及现在的资料还不能把它作为定论来看,正像屈原其他地方的说法都是大家需要不断的研究,提出来本身就是对屈原故里研究或者屈原研究的推动。《楚辞章句·九思绪》里说王逸是南阳人,而《后汉书·文传》里说王逸是南郡宜城人,宜城在今天的襄阳境内。东汉时的襄阳曾是南阳,宜城也曾是春秋时楚国都城所在地。前面提到丹阳是楚国都城所在地,宜城也曾是楚国都城所在地,王逸之所以对屈原这么有感情,因为王逸他可能认为屈原是同乡,这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西汉初年东方朔在《注释楚辞》里说:“平生于国,长于原野”,“国”一般指的是诸侯国的国都。丹阳曾是楚都。钱穆在《楚辞地名考》里说屈原担任三闾大夫,指的是邑大夫,三闾指的是楚的丹阳三户,地点在今天的河南南阳。钱穆以三闾大夫为邑大夫的说法符合屈原忆述趋佐的特点。历代文献记载,都提到了西峡与屈原的关系,西峡当地的文物以及口传历史,也保存了大量与屈原事迹和纪念屈原遗存,这既说明屈原与南阳关系非常密切,同时也说明屈原在南阳特别是在西峡人民心中有崇高而无可替代的作用,西峡县这个地方开发屈原文化的合理性。西峡县历史上名人辈出,屈原是其中杰出代表,是最受西峡人民爱戴的伟大历史人物。屈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屈原所代表的博闻强志、正道直行的人生态度,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人生理想,关心人民和国家的人生境界,符合当下的核心文化价值。

笔者认为,方铭言之无证。人们需要的是战国时代西峡屈原故乡的铁证,汉代和汉代以后西峡屈原故乡的推测是不科学的。东汉王逸是南阳人,虽然写了《楚辞章句》,但不等于屈原就是南阳人,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东方朔是西汉早期人,他写的“平生于国,长于原野。”并没有说屈原生于楚国国都,只说明了屈原生长在某一个地域,因为先秦时代的“国”是“地域”名的代称。如《山海经·海经》中出现的数十个国都是指中国边远某一个地域,不指某一个国家,更不指某一个国家的国都。战国时期楚国国都称“郢”,“郢都”是后代历史学家的称谓。屈原是战国中、晚期人,他故乡的时代局限在战国中晚期,与河南南阳楚国早期古都不发生瓜葛。东周时期的楚国是东周国附庸国,不是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它没有“三闾大夫”爵位的分封。《渔父》中的“三闾大夫”不是爵位名,它指“终年村落广大农民”。钱穆不懂先秦金文、简文文字原意,乱点鸳鸯谱,把“三闾大夫”当作屈原的官名。引申出“三闾指的是楚的丹阳三户,地点是今天的河南南阳”错误的史料来。而方铭教授对钱穆的谬误一脉相承,把屈原故乡地推至南阳,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姚小鸥教授说:

……总之,从楚国的历史来讲,西峡是发祥地;就屈原本身而言,他又是楚国文化楚国在战国中期偏晚文化上的一个代表。因为它是一个优秀的文化,所以又被西汉、汉朝所吸收以后又延伸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要是寻找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脉搏,就可以知道西峡这个地方了。文化不是空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一种地域的文化结合起来的,如果没有民族和地域,这个文化它是没有根的。所以今天讲屈原、楚史和西峡,从屈原的那种精神是整个楚文化的优秀代表,然后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了,而这些文化部分在早期它扎根的地方就是西峡。反过来讲,西峡这个地方它是有着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的文脉它们的往上溯就是和楚国的早期历史联系,而这些东西又与屈原这位世界文化名人密切相关。

笔者认为姚小鸥教授的发言不能作为“西峡屈原故乡说”的证明材料。楚民族土生土长在江汉平原,序列清楚得很,大溪文化──屈家文化──石家河文化──先楚文化──楚文化,自成体系,谈不上西峡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它与屈原故乡沾不上边,时差上千年。

黄震云在《屈原的故里与藉家》里说:

屈原故里,千百年来普遍认为是湖北秭归。但近年来,湖南、湖北,其他县市、四川、河南等地都先后提出屈原是他们那里人。对此,屈学界不能置之不理,需要做出回答。

汉代以前的史料均未见关于屈原生平事迹的直接记载。司马迁写的《屈原传》里只说他是楚之同姓,不及故里。按照司马迁的记事习惯,可能他也不清楚屈原是哪里人,所以干脆不说。屈原是秭归人的主要依据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中的一段注释:

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瑜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即《离骚》所谓女嬃蝉媛以詈余也……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嬃庙,捣衣石犹存。故《宜都记》曰:种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指谓此也……袁山松曰:父老传言,原既流放,忽然蹔归,乡人喜悦,因名曰归乡。抑其山秀水清,故出俊异,地险流疾,故其性亦隘。

唐代沈亚之《屈原外传》根据《江陵志》记载,指出屈原故宅在秭归,与《水经注》的记载相似。也有人根据秭归的地理变迁判断屈原是宜城一带人,根据舆地史料和清代方志认为屈原出生在秭归县北靠兴山的方向,具体地说就在乐平里,即今天秭归县屈原镇的屈原村。彼此差异不大。

1997年,笔者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楚辞通论》中发现和引用了《后汉书》卷六十四《延笃传》中的史料:

永康元年,延笃“遭党事禁锢,卒于家乡。乡人图其形于屈原之庙”。

清代王先谦注说,屈原庙,楚大夫抱忠贞而死,笃有志行文彩,故图其像而偶之焉。[集解]周寿昌曰:案笃为南阳人,楚汉之际,南阳属楚,故有屈原庙焉。以理恒之,屈原庙建成的时间应该很早,最迟在东汉。

延笃,犨人,即后来的鲁山人,与刘备的老师卢植及郑玄出自同门。黄崇浩曾经就此分析:“既然如此,在南阳鲁山境内有屈原祠庙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当然不能就肯定屈原是鲁山人,但祠庙与屈原生地的关系肯定非同一般。”“非同一般”究竟是什么样呢?作者没有明说,但将“屈原庙”理解为“屈原祠庙”似乎是现代的语言方式。

先秦时期,我国有严格的宗法制度。殷人六庙,周人以后稷为祖,文王为太祖,武王为太宗,因此七庙。又《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庙又称祖庙,建庙的目的主要关于功德孝道。天子的庙宇叫太庙,天下都可以有,但是诸侯以下肯定不行,只能建在自己的食采封地或者传统的居住地即故里,不能建到别人的地上。籍贯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嫡系前辈在某地下葬时间超过二十年。人的一生可能多次搬家,因此家可以有多处,而经过或者短暂停留的地方会更多。因此,屈原故里是南阳人而不是秭归,秭归是其藉家之一。祠就不同了,祠主要作祭祀悼念用,地点根据需要而定,当然一般会有一些关联。汉代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七说:

《九思》者,王逸之所作也。逸,南阳人(一作南郡……逸与屈原同土共国,悼伤之情,与凡有异,窃慕向、褒之风,作颂一篇,号曰《九思》,以裨其辞,未有解说,故聊叙训谊焉(一无叙字)。

同土的意思是同地,道里相近,类似于同乡。屈原《抽思》说:“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和南阳地区的地理方位也一致。王逸《楚辞章句》卷四说:“屈原流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流放的原则,一般与故里方向相反,或者从上游流放到下游,以明惩戒。既然屈原向江南流放,那么他的故里在楚国的北面。《楚辞章句》卷十三东方朔《七谏》说:“平生于国兮,长于原堥。”那么这个国指的是故里无疑。因此,屈原的故里和出生地都应该是南阳,材料之间完全贯通。现在秭归建成的屈原纪念堂作屈原祠而不是屈原庙,符合实际情况。(《光明日报》,2013年2月18日15版)

笔者认为,黄震云教授的发言最客观,最具学术性,把“西峡屈原故乡说”推到了合理合法的地位。美中不足的地方是他对屈原作品原著研究得不够深入,把“鸟”误作了屈原,把“汉北”误作了先秦楚地名,把“异域”(分开治理的地域)误作了“南阳地域”。屈原只是屈原作品的作者,自始至终没有在作品中出现过。屈原只是楚国黔中郡一名东地兵,俗称“左徒”。司马迁《屈原列传》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把事情交待得十分清楚。屈,治理,制服。《诗·鲁颂·泮水》:“顺彼长道,屈此群醜。”原,原始要终,探究事物发展的起源和归属。《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者,指示代词。名,文字。《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平,整治,治理。《书·大禹谟》:“地平天成。”楚,楚国。之,往,去。同,共同,相同。《左传》元年:“是齐楚同我也。”姓,平民或百官。《书·泰誓》上:“惟宫室臺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也,用于因果句尾,表示解释。为,帮助,替代。《论语·述而》:“冉有曰:‘夫子为晋君乎?’”楚,楚国。怀,安抚远方之人。王,成就王业。左,方位名,与“右”相对。面向南则东为左。徒,服劳役的人。

这几句话的原意是:“治理战乱探求起源和归属的人,文献记载是整治战乱的人。是楚国去共同抗秦的民众,是帮助楚国成就王业安抚民众的东地劳役兵。”《史记·屈原列传》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见到屈原事迹的文献,可惜人们没有读通它,读出了流变的屈原事迹。屈原在战国时代是楚黔中郡东地兵(左徒),而东地兵有十余万人,屈原只是其中的一员罢了。这个东地兵的事迹在当代是没有经传记载的,只因为他有七篇巨作流传后世,才得名屈原,人以文存。屈原只是楚黔中郡的普通一兵,从没有在朝廷任过职,他与楚怀王、顷襄王朝廷没有瓜葛。屈原放逐事件都是后代文人构筑的,实际并不存在。后人用屈原放逐事件来约束屈原的行踪,给屈原作品内容的研究造成了诸多的纷乱,至今没有人能读通屈原的作品,更谈不上从作品找到“西峡屈原故乡说”的证据。

综合上述情况,笔者认为:

1.“屈原曾流放汉北,流放地在南阳西峡”的事是不存在的

因为屈原只是楚黔中郡东地兵的一员,一生中并没有在朝廷中任过职,谈不上有放逐事件的产生。况且,先秦时代的“汉北”不是专用地名,它属泛称地域,即“滩域败北地”。商、周金文中的“滩”是“汉”的本字。

2.“屈原曾经掌管丹淅,南阳西峡是屈原的施政地。”属今人的创造发明

屈原曾经掌管丹淅的事是虚无的。因为屈原从没有在朝廷任过职,楚国没有“左徒”、“三闾大夫”官职和爵位的设置。楚国金文中的“左徒”指“东地兵”不是官员;“三闾大夫”指“终年村落广大农民”,与爵名挂不上钩。

3.“怀王伐秦,屈原竭力劝阻,西峡是屈原扣马而谏地。”是后人的传闻,不能做史料引用

4.“屈原始祖在丹淅,南阳是屈原故里”是不存在的事

地下考古资料只能证明楚文化是江汉地域土生土长的文化,不存在楚民族西来的说法,历史资料要考古资料证实后才能正式启用。有人凭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来证明屈原的始祖是熊伯庸更是可笑之事。据考证,屈原所言“伯庸”不是其父辈,而是指屈姓的始祖,即见于《世本》和《史记·楚世家》的句亶王“熊伯康”,或者“熊毋康”、“熊无康”。据考证,句亶应该在丹淅境内。一些专家认为,丹淅地区关于楚国昭、屈、景三姓的记载,西峡地区屈姓自然村落的普遍存在以及秦楚大战的发生地,大量楚国贵族墓葬的发现,都说明屈原祖籍及出生地与南阳关系密切。

这里有三个重要问题需要揭示:1)中国人的“姓”产生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户籍制度时[9],屈原此时并没有得姓。所谓的“昭、屈、景楚国三姓是汉代人构筑,屈原时代并没有“姓”的产生,只有“氏”的存在。所谓的“熊伯庸”是汉代人构筑的历史人物。2)《离骚》篇属先秦楚国金文、简文,金文、简文的句子为一字一词一义,不存在“高阳”、“苗裔”、“朕皇”、“伯庸”的词组词。3)先秦时代没有古帝的存在,秦始皇才是中国第一个古帝。屈原比秦始皇早半个世纪,他不知道中国有古帝的事。《山海经》是秦代中国地理志,书中没有一个“地”字出现,却有几十个“帝”字占据了“地”的地置,可知《山海经》中的“帝”是“地”字的原文。屈原作品中的“帝”都是“地”的本义,没有古帝的内容。“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的原意是“地处大南方地域去农民军队护卫边境啊,边境军队辅佐生产至此说把持田土耕种有功劳。”南阳属楚国边陲地域,是楚国军事要地,大量楚国将士镇守边陲是治国重要的措施,这里发现大量楚国贵族墓葬不足为奇,但它与屈原祖籍没有瓜葛。

5.“西峡是屈原作品的重要创作地”之论

离谱,屈原作品中涉及的地名都集中在沅湘地域,没有一个地名与西峡有瓜葛。

6.西峡屈原庙是中国最早的屈原庙不是事实

屈原是楚国人,楚国人在楚国境内建庙、建祠纪念屈原天经地义。晋王嘉《拾遗记》载:“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亦载:“罗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汉南太守程坚碑记。”[10]《方舆纪要》引常林《义陵记》云:“项羽弑义帝,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高祖闻之,故曰“义陵县”[11]。这是我国楚地有屈庙、屈子祠、招屈亭比较早的有记载的屈原纪念祠庙,失传的记载就不知多少了。永康元年,延笃“遭党事禁锢,卒于家乡。乡人图其形于屈原之庙”证实“西峡屈原故乡说”缺乏力度。永康元年为公元144年,距屈原死期400多年,屈原作品内容爱国主义气质激励人心,楚国境内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祠庙、亭阁、书院不知其数,延笃的像置在屈原庙中是失意人非常普通的事,不能用来证明有屈原庙的地方就是屈原故乡所在地。

笔者先后在《屈原故乡考》、《屈原故乡觅踪》两文中均持屈原故乡为楚国郢都(即今湖北江陵县)说,都属学术探讨之例,最后还是被我自己否定了,接着花了很大的精力撰写了《汉寿屈原故乡新证》一书,尚有《屈原作品全译》、《商、周金文读本》上下册、《中国神话源源》、《山海经综述》、《山海经全译》、《文献与考古》、《屈原作品研究评述评》《文物考古半世纪轶事》等十部专著450万字配套,目的是深入探讨屈原故乡问题,至今笔者还不能确认屈原故乡在哪里。今见“西峡屈原故乡说”在网上流行,特写下此文与学者们讨论。

[1]吴广平.2013年西峡屈原及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五届年会综述[J].云梦学刊,2013(5).

[2]杜全山.屈原、端午节与南阳[EB/OL].(2011-03-31)[2013-11-01].http://blog.sina,com.cn/s/blog-Ta9640bqoloopdjw.html.

[3]郑先兴.屈原出生地究竟在哪里[N].南阳晚报,2010-06-12(03).

[4]张怡雅.从〈抽思〉看屈原与南阳的渊源关系[J].南都学坛,2010(3).

[5]张俊伟.屈原:南阳诵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6]吴广平.屈原故里研究述评[G]//湖南省屈原学会2009年年会暨屈原与湖湘文化学术研讨会.

[7]张建,张中一.山海经图校与破译[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8]张中一.屈原作品破译[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9]淡泊.中国万姓谱·序[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10]刘石林.汨罗江畔屈子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1]禹经安.屈原在溆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责任编校:张广宇)

Question on the“XiXia Qu yuan’s Hometown”

ZHANG Zhong-yi
(Yueyang City Museum,Yueyang,Hunan 414000)

Chu Qu yuan’s hometown refers to the place where Qu yuan was born,historic evidence of Qu yuan’s lif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relics and sites,the works,the ancestral lineage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created in themiddl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by Han people had nothing to do with Qu yuan,the Qu yuan memorials,buildings,literature after Han dynasty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China,can not be the best proof ofwhich Qu yuan’s hometown is located.Qu yuan’s exacthometown can not textually be researched,the academic question of researching Qu yuan’s hometown could be learned from various sourceswhile not confirm by one statement.

Qu yuan’s hometown;born place;literature era differentiation

G 127

A

1672-738X(2014)02-0056-08

2013-11-01

张中一(1939—),男,湖南邵阳人,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岳阳屈原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先秦文献考析。

猜你喜欢

西峡南阳楚国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小燕子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河南西峡猕猴桃果园花果管理技术
西峡你可能与侏罗纪邂逅的地方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