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作性舞蹈手足徐动症10 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14-03-11孔杰辰李美玉赵颖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10期
关键词:抗癫痫癫痫发作

孔杰辰,李美玉,赵颖宇

发作性舞蹈手足徐动症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国内相关的文献报道也较少。我院2004 年~2014 年10年间共收治了10 例发作性舞蹈手足徐动症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报道,并结合文献复习该病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

1 临床资料

10 例患者中男性8 例,女性2 例,男∶女=4∶1,起病年龄3~35 岁,平均17.7 岁,病程1~16 个月,平均8.3 个月;有家族史1 例,3 例伴癫痫发作;1 例有头部外伤病史,1 例有脑膜炎病史,1 例在分娩时有缺氧性脑病史,1 例有乙肝病史,1 例伴有甲状旁腺功能低下,1 例伴有肺结核。均表现为突然的动作诱发:坐位突然站起时3 例,突然迈步时2 例,起跑时发作1 例,情绪激动时发作1 例,走步时发作1 例,登山时发作1 例,无诱因发作1 例。发作持续时间2~30 s 不等,只有1 例超过1 min。发作时频1 d 数十次至15 d 一次不等。其中3 例表现为肢体和(或)头颈部扭转痉挛,1 例表现为躯干的不自主扭转,2 例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肢体运动不能,表现为手足徐动者3 例,一侧或两侧舞蹈样抽动5 例,表情异常者2 例。10 例患者发作间期均无阳性体征;2 例脑电图有异常,其中1 例为弥漫性慢波,1 例为局灶性放电(分别在左侧颞叶和左侧额叶)。10 例患者发作间期及睡眠中EEG均表现正常;全部行头部CT 或MRI 检查,其中1 例表现为小脑萎缩,1 例出现双侧苍白球钙化,余均无异常表现。10例患者治疗上,服用卡马西平6 例,50~600 mg/d,5 例完全控制,1 例发作减少70%;服用奥卡西平者3 例,300~600 mg/d,均完全控制;服用苯妥英钠者1 例,100~300 mg/d,发作减少80%。随访时间2 个月~6 y。完全控制者6 例,2 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发作程度明显减轻,1 例患者停药后再发,1 例6 个月后失访。

图1 舞蹈手足徐动症患者表现于手上的各种不自主运动形式

2 讨论

2.1 基本概念 发作性舞蹈手足徐动症是一种无意识的运动失调,表现为缓慢的、平稳的、弯曲的扭动动作,主要表现在手上(见图1)。1871 年由美国神经学家哈蒙德(1828~1900)首次报导以来,一直倍受争议[1]。常见的病因有家族性或遗传性、脑血管意外、颅内感染性疾病、药物中毒性疾病、脑瘫、高位颈髓病变等。常见的病变类型有发作性肌张力障碍性舞蹈手足徐动症(paroxysmal dystonic choreoathetosis,PDC)和发作性运动源性舞蹈手足徐动症(paroxysmal kinesigenic choreoathetosis,PKC),前者是原发性运动障碍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亦可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散发性;后者相对多见,是继发性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由运动诱发,常与弥散性或局灶性脑病有关,被报导是一种癫痫形式,和癫痫的发作诱因极其相似[2]。

2.2 发病机制 尽管哈蒙德在努力证实手足徐动症作为一种独特的临床病理学个体,而且他预测首个病例为纹状体发生病理改变是成功的,但在19~20 世纪晚期仍然有很多学者认为手足徐动症神经是一种偏瘫导致的舞蹈病或部分舞蹈病和肌张力障碍之间的连续[1]。

本病发病机制尚存争议[3,4],是否属于一种癫痫综合征目前尚不能确定。(1)1999 年Tomita 等[5]对8 个舞蹈手足徐动症家系进行了基因连锁分析,责任基因定位于16p11.2-q12.1 区带,确定该病具有遗传性;之后,印度学者Valente等[6]也报道了1 个舞蹈手足徐动症家系,其致病基因定位于16p13-q22。(2)有研究认为,根据发作时的特异性姿势及脑电图检查异常,且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说明可能是一种反射性癫痫发作,认为该病与多巴胺能系统的功能异常有关,可能是因为锥体外系和一些信号通路发育不成熟,造成阵发性脱离纹状体控制的一种释放现象。但是,反射性癫痫发作多由各种刺激引起,但由步态、姿势诱发者很罕见。(3)也有学者认为,该病是一种癫痫形式,其病灶不在皮质而在基底节,因为发病者的脑血流量和糖代谢研究结果表明,基底节区和丘脑参与该病的发作,同时,该病也可能存在多巴胺能系统异常,因为部分症状较重的患者使用左旋多巴治疗有效。(4)抑或是一种离子通道病,其致病基因可能与离子通道基因相关联,但具体的基因性质尚未确定。

2.3 临床表现 文献报道,发作性舞蹈手足徐动症一般起病年龄为3~33 岁,多见于男性,男性和女性发病比例为2~4∶1。儿童期发病多以原发性为主;青少年则多继发于各种脑病,如多发性硬化、颅脑外伤、感染性脑病等,也可继发于低血糖、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甲状腺机能亢进、肺结核、HIV 感染等代谢性疾病。

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运动,多在坐位突然变为站立、平稳运动中突然增加负荷时发生,尤其处于紧张、疲劳、焦虑状态时也可诱发。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不自主运动发作,发作持续时间短,数秒或数分钟,极少见可至数分钟到十几分钟,发作频繁,每日数次至数十次或每月数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发作频率和程度逐渐减轻。发作时一般意识清晰,发作间期无任何不适,也不会影响智力发育;发作间期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体征;如果没有合并其它疾病,一般的实验室检查也无明显异常;CT 或MRI 等影像学检查也无明显异常,极少数可有非特异性病灶。

2.4 临床诊断 发作性舞蹈手足徐动症临床诊断标准为[7,8]:(1)发作由明确的运动诱发;(2)起病年龄在1~20岁;(3)发作时表现为不自主运动发作(肌张力异常、舞蹈、手足徐动、颤搐等),可累及单侧或双侧肢体;(4)发作持续时间多在1 min 之内;(5)发作时无意识异常及大小便失禁;(6)苯妥英钠和/或卡马西平可控制发作;(7)神经系统查体正常,原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应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

鉴别诊断:(1)发作性非运动性运动障碍:不被突然运动所诱发,多因大量饮酒和咖啡、排卵及月经期和疲劳诱发,也可自然发生;症状相似,持续时间可以长达数分钟到数小时,发作次数较少;该病与纹状体多巴胺异常有关,左旋多巴和甲基多巴肼治疗有效。(2)发作性过度运动引起的肌张力障碍:由于长时间或过量的运动后发生,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3)夜间发作性肌张力障碍:在睡眠中出现的不自主运动,也被称为夜间发作性额叶癫痫,与本病同属于常染色体显形遗传,目前有研究认为是由于神经元乙酰胆碱受体基因CHRNA4 突变所导致,但是否可确定为癫痫发作,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9]。(4)癔症:癔症常具有一定的表演色彩,多由情感因素所导致,持续时间数分钟或数小时不等,女性多见且暗示治疗有效。

2.5 治疗及预后 尽管发作性舞蹈手足徐动症的病因尚未提示清楚,但是该病对钠离子通道阻滞剂的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较明显,尤其是奥卡西平、卡马西平等抗癫痫药物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10]。现在临床上多选用奥卡西平,相对卡马西平而言,其副作用比较小,肝肾功能损害轻。一般从小剂量开始,维持1 w 左右就可减少甚至可以完全控制发作。有学者报道,停药可导致症状复发,但增加剂量后仍可控制其发作。该病随着年龄增长发作次数会逐渐减少或者自行缓解,总体预后较好。

3 结论

发作性舞蹈手足徐动症是发作性运动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具有特征性发作表现及诱发因素,大部分脑电图及影像学表现正常,抗癫痫药治疗有效,临床表现与癫痫有相似之处,预后良好。

[1]Lanska DJ.Early controversies over athetosis:clinical features,differentiation from other movement disorders,associated conditions,and pathology[J].Tremor Other Hyperkinet Mov,2013,3:1-16.

[2]Mehta SH,Morgan JC,Sethi KD.Paroxysmal dyskinesias[J].Curr Treat Options Neurol,2009,11(3):170-178.

[3]黄圣明,黄希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样手足徐动52 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0):24-27.

[4]陈劲松,倪恒祥,许丹芸.发作性运动源性舞蹈手足徐动症1 例[J].人民军医,2012,55(11):1057.

[5]Tomita H,Nagamitsu S,Wakui K,et al.Paroxysmal kinesigenic choreoathetosis locus maps to chromosome 16p11.2-q12.1[J].Am J Hum Genet,1999,65(6):1688-1697.

[6]Valente EM,Spacey SD,Wali GM,et al.A second paroxysmal kinesigenic choreoathetosis locus(EKD2)mapping on 16q13-q22.1 indicates a family of genes which give rise to paroxysmal disorders on human chromosome 16[J].Brain,2000,123(10):2040-2045.

[7]Bruno MK,Hallett M,Gwinn-Hardy K,et al.Clinical evaluation of idiopathic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new diagnostic criteria[J].Neurology,2004,63(12):2280-2287.

[8]陈明香,于 峰,孙希炎.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11):1042-1044.

[9]毛 薇,王玉平.发作性运动障碍病[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36(2):146-148.

[10]朱国行.发作性运动诱发障碍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1,32(10):591-594.

猜你喜欢

抗癫痫癫痫发作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癫痫中医辨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66例门诊癫痫患儿抗癫痫药超说明书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Δ
玩电脑游戏易引发癫痫吗?
头部外伤后药物预防癫痫可能有效
左氧氟沙星致癫痫持续状态1例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中医针药治疗脑卒中后癫痫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反复发作43例
长期应用抗癫痫药物增加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