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工具在档案馆服务中的应用可行性与案例分析
2014-03-10王玉珏
王玉珏
摘 要:社交媒体工作随着Web 2.0的革命,更加深刻地进入到大众生活中。与此同时,它也深刻影响了档案部门的公共服务工作。档案馆在其服务中运用社交媒体工具,不仅是对人民生活方式的适应,更重要的是社交媒体的某些性质与档案馆的服务方式相契合。与此同时,部分欧美国家已经开始了在其服务中运用社交媒体工具的尝试。文章通过介绍、分析欧美实践成果,为我国档案馆在其服务中应用社交媒体工具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社交媒体;档案馆服务;可行性分析;欧美案例
Abstract:With the revolution of Web2.0, social media has had a deeper access to public life and even affected public service in the archives. The use of social media tools does not adapt to the way people live, but agrees with service mode in the archives. Meanwhile some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have tried the social media tools in archives servi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analyses the practices in these countri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use of social media tools in Chinese archives.
Key Words:Social media;Archives service;Ffeasibility analysis;Case study in Europe and America
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戴维·菲尔里在其博客中提到:“……如何巧妙地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机构的关键任务之一。随着大部分联邦机构以及白宫运用社交媒体的经验不断丰富,在档案馆的工作中运用社交媒体,我们可以更多地协同工作,为对方和公众提供更大限度的服务和透明信息,并邀请公众参与到我们的行动中……”[1]
1 社交媒体工具的概念、分类、特点及应用现状
在Web 2.0环境下,网民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使用者,也同时是它的生产者。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工具就是在这样的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我们耳熟能详的有:Flux RSS 、Blog、Facebook、Twitter、YouTube、LinkedIn;在我国,有“豆瓣”、“人人网”、“微博”、“互动百科”、“优酷网”等本土社交媒体平台。
1.1 Web 2.0 环境下社交媒体工具的概念。“社交媒体”(也称“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是人们用来分享意见、观点和经验的工具和平台。根据法国著名信息学家Alain Lefebvre先生的观点,社交媒体以网络为主要载体,以“独立的个人”建立社交圈子,并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等。[2]简单来说,社交媒体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媒体最显著的不同是,让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编辑能力。
世界上最早的社交网络雏形出现在1978年(Computerized Bulletin Board System),随后1995年在美国出现了第一个交友网站:Match.com。自2004年Facebook、2006年Twitter建立后,社交媒体逐渐成为公众生活的“必需品”。
1.2 社交媒体工具的分类方式。国内外不同专家对社交媒体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Thelwall根据社交媒体工具设计的不同目标,按照社会化(Socialisation)、社群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和导航(Navigation)将其分为三类;根据国内社交媒体营销专家唐兴通的观点,“社交媒体”可大致分为八类:社会关系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ites);视频分享网络(Video Sharing Sites);照片分享网络(Photo Sharing);合作词条网络(Collaborative Directories);新知共享网络(News Sharing Sites);内容推选媒体(Content Voting Sites);商务关系网络(Business Networking Sites);社会化书签(Bookmarking Sites)等。
1.3 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世界范围内(尤其是欧美国家),对利用和通过社交媒体这一平台获取资源的需求正在逐年递增。这个已存在和可被继续开发的市场是巨大的。在北美,来自皮尤网和美国生活(美国专业互联网调查机构)的两项题为“社交网站与我们的生活”、“为什么美国人使用社交媒体”的调查显示,79%的美国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而其中有66%的人使用社交网站,超过2008年同类调查数据的两倍。在欧洲法国2011年初的数据表明:在Facebook全球6亿拥护中,其中30%在美国,法国拥有2000万的用户。这意味着,45%的法国网民已经注册了Facebook。[3]其中,注册用户也不再局限于年轻人,到2011年5月,57%的法国用户超过25岁,三分之一超过35岁。[4]根据Comscore的数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Facebook用户平均每个月使用4个小时以上时间浏览和活跃在这个拥有6亿用户的平台上。[5]
在政府应用方面,2012年3月美国国会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已有超过1504个联邦政府注册了域名,建立网站的数量更是数以千计。截至2011年6月,24个联邦机构中有23个注册了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的账户,每个总统内阁机构也都至少注册了一个Twitter账户。另一项针对3000名联邦官员的调查显示,为便利工作使用Facebook的人已占到总人数的四分之一。[6]
1.4 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别与优势。传统的社会大众媒体,包含新闻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内容由发布者决定,公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然而在社交媒体平台下,公众可以直接参与信息的产生和发布,并可根据兴趣不同形成小众化的社群。这些社交媒体的服务和功能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并且费用相对便宜或免费,广受现代青年人的采用。社交媒体和传统社会媒体的区别可简单归类如下:
传播结构: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都可以进行广泛传播,但前者多属于中央集权的组织结构、生产销售模式;而后者则对于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民”都采取平等对待的态度。并且传统模式下,信息一旦形成就不可再进行修改,可是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公众可对信息进行进一步更新、修改。
专业要求:在传统媒体模式下,进入信息发布平台的专业门槛较高,例如,记者、摄影师和编辑等;而在社交媒体平台中,每个公众都是“记者”、“摄影师”和“编辑”,不需要进行专业的训练就可以发布信息并对所发布信息进行传播。
即时程度:一般的传统媒体,根据节目内容和规模,常有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或者几年的制作时间;而社交媒体,因为对信息的加工时间短,所以发布是即时的。
费用与成本:传统媒体的信息产生需要相对高的费用支出;然而,在社交媒体平台下信息发布产生的成本极低或者免费,这为信息的发布方和接受方都节约了经济成本。
当然,在不同的理论中对于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还有不同的阐述,但是通过以上归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交媒体工具作为信息产生与传播的新型工具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传播优势,是企业、政府和信息服务部门不可忽略的传播方式。
2 档案馆在其服务中采用社交媒体工具的可行性分析
不同的用户对社交媒体工具的使用有不同的目的,个人可利用社交媒体扩大交友圈、加深亲朋间联系;企业可利用社交媒体工具进行商业活动,开展商业宣传;那么,作为信息服务部门的档案馆为什么要采用社交媒体工具进行服务呢?其优势又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2.1 社交媒体工具可提升档案服务的“透明度”(transparence)和“可视性”(visibility)。社交媒体工具的“透明度”和“可视性”为档案馆信息公开建设提供了平台和可能性。档案馆通过社交媒体工具可以即时发布最近的工作动态、新增馆藏以及展览信息等,让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档案馆的近期工作,提升了档案工作的“透明度”。与此同时,公众作为信息创建的参与者,可以即时添加评论、发表对档案馆工作的意见,协助档案馆工作人员一起建设档案工作。
2.2 扩大档案服务范围,加强档案部门与用户间联系。档案部门使用社交媒体工具,一方面,可以将其服务贴近公众的生活,因为越来越多的公众采用不同的社交媒体工具来获取信息,无论是国外的Facebook、Twitter还是国内的人人网、微博,都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档案部门使用社交媒体工具可以更贴近公众生活和信息获取方式。
另一方面,这些社交媒体工具可以为档案部门带来潜在的“用户群”,例如,档案馆发布的历史知识、创建的档案讨论组都可以直接吸引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公众,并分享给有着同样兴趣的公众。这既是档案增值服务和公众教育的一种形式,也让档案馆吸引了更多用户知道、了解并走进档案馆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和研究。
2.3 形成档案工作者服务平台、增进档案部门间合作和联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档案部门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彼此了解最新的工作动态开发合作项目,形成“档案服务”的“朋友圈”,解决工作中共同遇到的问题。若档案部门采用例如LinkedIn等专业平台,还可以进行馆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招聘,打破传统的招聘模式,为档案服务部门寻找到合适的工作人员提供更多可能性,也为档案专业毕业生、档案工作者的就业打破壁垒,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
2.4 降低档案宣传和服务成本、节约档案服务成本。由于大部分的社交媒体平台都是免费的,因此,档案部门在进行宣传和服务工作的同时并没有增加其成本,仅需1名~2名工作人员专门或者兼职负责社交媒体工具的创建和维护。这种低廉的宣传,为档案馆服务提供了便利并不增加运营成本,对于宣传和服务经费缺乏的档案服务部门来说无疑是非常好的选择。
3 社交媒体工具在欧美档案馆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与收效
2009年至2011年,从发布博客开始,美国国家档案馆推出了种类繁多的社交媒体项目。短短三年时间,累计在13个社交平台上开创了135个项目。2011年5月,美国国家档案馆首开先河,开创了自己的“维基人”。截至2012年8月,共上传9万余份数字档案复制件到维基百科共享。[7]法国国家档案馆的网站上提供了所有档案服务部门使用社交网络的情况,并及时更新新加入的服务部门。截至2013年5月,已经有23个国家、地方级档案馆拥有自己的Facebook主页,12个档案部门使用Twitter与公众进行即时交流。[8]2011年,法国档案工作者协会(Association des archivistesfran?ais)还形成一个专门研究团队,探讨档案馆如何更好地利用强大的社交媒体平台,带给档案馆的是更为贴近公众的服务方式,[9]将档案馆服务安置在公众日常生活“随手可及”的地方,揭开档案服务部门在公众心目中的“神秘”、“陈旧”的面纱。
相对于遗产领域的其他部门(博物馆、图书馆)而言,法国档案馆在其服务中采用社交媒体工具相对较晚。例如,法国数字图书馆(Gallica)在其网站建设的同时建立了Blog、Facebook主页和Twitter,并长期活跃在这些社交媒体上,每天对新的电子文件、影像及图书馆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截至2013年5月,其Facebook主页就已经拥有25126粉丝(2013.05.09),并持续增长。
法国芒什省档案馆是最早采用社交媒体进行其服务工作的欧洲档案馆之一。其Facebook主页建立于2010年5月,截至2013年5月拥有3139粉丝(2013.05.09)。在建立Facebook主页之初,芒什省档案馆就建立了社交媒体使用的长期计划与目标。该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可视阶段,让公众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芒什省档案馆的活动;喜爱阶段,让公众喜欢上档案馆在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提供的历史知识、文化活动以及档案服务的推广;合作阶段,让社交媒体成为芒什省档案馆建立与其他档案部门、文化服务部门合作的平台。根据Jérémie HALAIS先生(芒什省档案馆文化活动负责人)的评定,目前该省档案馆的Facebook主页已经进入其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喜爱阶段。
不同于公众个人或企业,档案馆作为政府服务部门,其社交媒体上的活动具有公众性,因此,不可因为采用的是社交媒体工具就忽略档案馆的公众性。在这方面,芒什省档案馆在采用社交媒体之初就制定了《社交媒体使用规定》,[10]该《规定》明确了在其Facebook等主页上进行信息发布、评论的原则,不得违反人权、进行性别和种族歧视等17条。在信息发布方面,主页允许公众发布图片、文件,但仅可以在其评论中出现,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芒什省档案馆的观点。[11]在过去的三年中,芒什省档案馆的Facebook主页保持着1天~2天更新的速度。宣传档案馆近期的文化活动,例如展览信息、公众教育以及为青少年准备的手工坊(Atelier)等,成为该省档案馆文化活动的宣传平台,在地方文化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档案服务部门也已经积极参与到社交媒体的使用中,例如,在新浪微博中搜索“档案馆”,已有相关用户207个,其中包括省市、高校档案馆;各级档案工作者;档案研究人员等。如果我们关注某些省市档案馆微博所发布的信息,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会议信息发布”、“参观和学习活动”等。尽管这些信息的发布起到了一定政务公开的作用,但是,这些信息往往并不是公众所真正关心的。相反,相应的档案、历史知识和文化活动是公众喜闻乐见的。因此,档案馆在进行自身社交媒体网络建设时,切不可停留在“以我为主”的传统思想,要时刻考虑公众需求,利用社交媒体工具的优势建立“档案馆公众服务”的平台。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文博单位也已经开始运用社交媒体工具,在其服务中进行系列尝试。仅以国家博物馆为例:截至目前(2013.05.13)其官方微博粉丝已达380万;手机应用《文博任我行》自助导览和《国博展讯》在苹果App Store和安卓系统均可下载并多次获得推荐。相比之下,我国档案馆在这些服务领域涉足尚浅,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工具在档案服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太阳译.加入“合唱”——谈社交媒体在档案馆中的运用[N/OL].《中国档案报》.2012.06.21 (总第2321期) 第三版.
[2]Alain Lefebvre, ? Les réseaux sociaux ? : de Facebook aux nouveaux Intranets, la généralisation des réseaux sociaux[M], Paris, 2008.10. Page : 13.
[3]Facebook数据统计报告.
[4]Socialbakes数据统计报告.
[5]comscore数据统计报告.
[6][7]李映天,吴薇编译.美国国家档案馆:用社交媒体打造档案文化传播的新平台[N/OL].《中国档案报》,2013.04.01日.
[8]http://www.archivesdefrance.culture.gouv.fr/ressources/medias-sociaux/.
[9]http://www.archivistes.org/Archives-et-medias-sociaux.
[10]http://www.archivesdefrance.culture.gouv.fr/static/4882.
[11]Jérémie HALAIS, ? Pourquoi une présence sur les médias sociaux? ?, texte dactylographiédune intervention aux journées Mnésys de Besan?on, 6-8 avril 2011, 8 p.
(作者:法国宪章学院école Nationale des Chartes、巴黎索邦四大Université Paris-Sorbonne IV遗产学博士在读 来稿日期:201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