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颈部暴发性痤疮1例
2014-03-10白明辉刘悦李铁男
白明辉,刘悦,李铁男
(辽宁省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沈阳110013)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16 岁。面颈部起丘疹、脓疱、结节、囊肿1 个月,疼痛伴发热2 周,于2012 年12 月9 日来诊,以“暴发性痤疮”收入院治疗。患者1 个月前无诱因面颈部突然出现丘疹、脓疱,当时未诊治,皮疹逐渐加重形成囊肿、肿胀,部分表面坏死结血痂。2周前面部肌肉及下颌关节疼痛剧烈,张口受限,伴周身乏力,食欲不振,发热,自测体温38~38.5 ℃,在当地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及“头孢类”抗生素1 周(具体不详),未见好转。既往体健,否认药物过敏史。患者父亲有痤疮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尚可,体温38.2 ℃,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肝脾不肿大。皮肤科检查:额、面颊、颈部见大小不等炎症性暗红色丘疹,密布淡黄色脓疱、结节、囊肿,部分融合,表面坏死结血痂,糜烂溃疡,以面部为重,触痛明显。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4.4×109/L,中性粒细胞18.2×109/L,C 反应蛋白(CRP)112 mg/L,ESR 56 mm/1 h。细菌培养:阴沟杆菌。无贫血,肝肾功能、血离子、血糖正常。诊断:暴发性痤疮。
治疗:光动力每10 d 1 次,连续3 次(治疗前见图1,治疗后见图2),局部外用夫西地酸,油调散。2次光动力后疼痛减轻,脓疱、糜烂、溃疡肿胀消退明显。3 次光动力后疼痛完全缓解,肿胀完全消退,无新发疹,留暗红色萎缩性瘢痕。出院后随访中。
2 讨论
图1 治疗前
图2 治疗后
暴发性痤疮(Acne fulminans,AF)病因不明确。有人认为是丙酸痤疮杆菌的Ⅲ型或Ⅳ型变态反应。由于患者毛囊内正常寄生菌可使免疫障碍,免疫复合物增多,补体降低,γ-球蛋白增高,而出现发热、关节痛、骨病变等症状。也有人曾发现患者的末梢血中有0.5%~12%成髓细胞、前髓细胞及髓细胞,认为是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引起。为寻找发热原因,除外菌血症的存在,常对患者作血液细菌学培养,均为阴性。骨髓炎的AF 患者骨活检仅见非特异性炎症,未发现致病菌。皮损处的细菌培养,无其他致病菌,多见的是正常寄生菌。本例患者近期未应用激素类药物。家族中父亲有痤疮病史,不能除外遗传因素。患者为青少年,面颈部突起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体温>38 ℃,血常规白细胞>10×109/L,ESR、CRP 均升高,面部肌肉及下颌关节疼痛,符合第4 版临床皮肤病学Karvonen 诊断标准[1]。应与聚合性痤疮鉴别,后者常持续多年,全身症状轻微,无发热、血液学等系统性改变,无肌肉疼痛及关节痛,愈后不留瘢痕等,故可鉴别。还应与坏死性痤疮鉴别,后者发热、肌肉关节痛等全身症状罕见,可以鉴别。暴发性痤疮临床少见,本例患者皮疹仅限于面颈部,无胸背部受累,更为罕见,2009 年Yamanaka 等[2]曾报道1 例。对于本病的治疗抗菌药物效果往往不佳,通常采用联合激素及维甲酸类药物。本例患者因个人原因拒绝应用激素及维甲酸类药物,我科尝试使用光动力疗法取得了良好效果,这在国内外尚少见相关报道。具体疗效有待相关临床经验进一步积累。
[1]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4 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70.
[2] Yamanaka K, Tsuruta D, Kurokawa I, et al. Unusual case of acne fulminans:face predominant without chest and trunk lesion[J]. Int J Dermatol,200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