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菌性脓疱病研究进展

2018-01-20阮叶平郑捷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生物制剂炎症性脓疱

阮叶平 郑捷

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通信作者:郑捷,Email:jie-zheng2001@126.com

无菌性脓疱病系非感染性非毛囊性脓疱病,临床表现为脓疱、发热、全身炎症反应。分为泛发型及局限型,泛发型包括全身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GPP)、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GEP)、角层下脓疱病(SPD)、自身炎症性脓疱病;局限型包括掌跖脓疱病、连续性肢端皮炎(ACH)、SAPHO综合征(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髓炎综合征)、皱褶部位无菌性脓疱病(amicrobial pustulosis of the folds,APF)。

一、分类

(一)泛发型无菌性脓疱病:

1.GPP:是银屑病亚型,表现为突发弥漫红斑脓疱伴系统症状。法国发病率为 0.6/106[1],日本患病率为 7.6/106[2]。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疱疹样脓疱病是脓疱性银屑病的孕妇型。

2.AGEP:以脓疱表现为主的药疹。欧洲重型药疹研究中心自1997—2001年共有150例AGEP报道[3]。

3.SPD:1979年,Sneddon Wilkinson首次描述了SPD,为罕见的嗜中性皮病。由于疾病罕见,难以与其他疾病鉴别,该病至今无流行病学研究[4]。

4.自身炎症性脓疱病:是一类遗传性、反复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皮肤脓疱,伴或不伴其他器官的累及;因为特异抗原、抗体及致敏性T细胞缺如,该病不能用自身免疫病解释,而归因于固有免疫异常,往往是由于单个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5]。本文主要讨论2009年发现的白细胞介素1(IL-1)受体拮抗剂缺乏综合征(DIRA)[6],2011年发现的IL-36受体拮抗剂缺乏综合征(DITRA)[7]和2012年发现的CARD-14相关脓疱性银屑病(CAMPS)[8]。

(二)局限型无菌性脓疱病:

1.掌跖脓疱病:1974年,Uehara提出掌跖脓疱病,为掌跖部位慢性脓疱性皮炎。目前大部分观点认为掌跖脓疱性银屑病与掌跖脓疱病是一类疾病。但仍有观点认为掌跖脓疱性银屑病伴有掌跖部位或其他部位的斑块,而掌跖脓疱病为累及末端汗管的掌跖部位无菌性脓疱。

2.ACH:1890年,Hallopeau提出这一类疾病,为局限型脓疱性银屑病的一个亚型,表现为指尖、趾尖脓疱并局部、缓慢扩散。

3.SAPHO综合征:1987年,Chamot提出这一综合征,主要累及皮肤和骨关节系统,皮肤表现为掌跖脓疱病和痤疮。

4.APF:1991年Cricks首次提出这一类疾病,是罕见的皮肤皱褶部位无菌性脓疱病,发生在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女性。至今有40余例报道[9]。

二、无菌性脓疱病的发病机制

(一)泛发型无菌性脓疱病:

1.GPP:目前致病机制暂未明确,但研究提示与天然免疫相关,患者存在与天然免疫相关的基因(如IL-36RN、CARD14)突变[10],且与粒细胞趋化相关的基因表达较正常人群明显上调[11]。Andrew Johnston发现PP皮损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多于寻常性银屑病(PV),天然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如IL-36、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7A、CXC趋化因子1(CXCL1)、CXCL2、CXCL8也均高于PV[11]。

2.AGEP:由药物特异性T细胞介导。活化T细胞迁移至表真皮,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B及FAS配体诱导角质形成细胞(KC)凋亡,形成表皮水疱。水疱中T细胞和KC释放IL-8,使中性粒细胞迁移至水疱,形成脓疱[12]。CD4+T细胞同时也释放Th1细胞因子如γ干扰素(IFN-γ)、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13]。58%的AGEP患者致敏药物斑贴试验阳性[14]。IL-17、IL-36也参与发病,患者皮损、血液中IL-17,IL-22升高[15],KC在上述细胞因子介导下释放CXCL8[16];AGEP患者IL-36RN基因突变频率为普通人群的4倍[17]。

3.SPD:属于嗜中性皮病,暂无明确致病机制,可能与TNF-α、Th2相关。SPD患者常合并其他TNF-α相关疾病,使用TNF-α抗体皮损可得到缓解,脓疱中TNF-α、IL-8以及C5a升高,提示SPD与TNF-α相关。而SPD患者血清中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CCL17)升高提示Th2途径的参与[18]。

4.自身炎症性脓疱病:DIRA突变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编码IL-1RN。IL-1RN表达缺陷,无法与IL-1α、IL-1β竞争结合IL-1R,以至IL-1R下游的信号被放大,产生炎症[19]。生理情况下,IL-1α与IL-1β被细胞膜表面跨膜复合体(IL-1R1以及IL-1RAcp)识别后,通过Myd88通路导致瀑布反应。IL-1RN作为IL-1α与IL-1β的拮抗剂,竞争性结合IL-1R,抑制炎症,是IL-1信号通路的关键调节点。DITRA是因IL36-RN基因突变使IL-36受体拮抗剂(IL-36Ra)缺乏,IL-36信号放大而致病。IL-36a,IL-36b和IL-36c是促炎因子,与IL-36R和IL-1RAcP结合,可被IL-36RN竞争性结合。IL-36对于中性粒细胞有强大的募集作用[20]。IL-36a过度表达的小鼠表皮发生上皮增厚、过度角化、伴炎症细胞浸润[21]。IL-36与其他促炎因子协同,通过激活NF-kβ[22],共同促使KC发生炎症反应以及树突细胞激活。CAMPS是CARD14基因突变导致的银屑病,CARD编码Caspase招募结构域,CARD14表达在KC上,可激活NF-κB信号。CARD14表达上调时,NF-κB信号放大,从而导致银屑病、毛发红糠疹等。伴有PV的GPP[23]患者及不伴有PV的GPP[24]患者均存在CARD14突变。

(二)局限型无菌性脓疱病:

1.掌跖脓疱病:①基因水平,IL-36RN、CARD14突变也可在掌跖脓疱病患者中发生[25];②细胞水平,掌跖脓疱性银屑病皮损中T细胞较掌跖银屑病少[26],IL-22+肥大细胞较多,提示固有免疫参与掌跖脓疱病的发生;同时CXCL1、CXCL2、CXCL8等趋化因子升高,提示中性粒细胞参与掌跖脓疱病的致病;IL-6、IL-17A、IL-19升高提示IL-17A通路也在掌跖脓疱病中发挥作用。

2.ACH:作为银屑病的一个亚型,目前暂无相关致病机制研究的系统报道,仅有1例关于ACH患者存在IL-36RN突变的报道[27]。

3.SAPHO综合征:病因不明。目前怀疑的致病基因有PSTPIP2、LPIN2、NOD2、PSTPIP1等,然而均未被证实。故而认为SAPHO综合征可能是多基因疾病。目前研究仅发现SAPHO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在体外刺激后IL-8、IL-18表达明显失调[28]。

4.APF:研究发现APF皮损中IL-8、TNF-α、IL-17、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高度表达[29],提示APF主要致病细胞为中性粒细胞,同时T淋巴细胞通过招募激活中性粒细胞起协同作用,最终产生MMP损伤皮肤。

三、无菌性脓疱病的临床与病理表现

(一)泛发型无菌性脓疱病:

1.GPP:临床以红斑以及无菌性脓疱为主要表现,其中常包括:①von Zummbusch:为急性表现,起病突然,全身红斑脓疱,伴有疼痛和全身改变;②环状型:为亚急性改变,特征为环状皮损,皮损向外扩展,中心趋于消散;③疱疹样脓疱病:为孕期发作的脓疱性银屑病。表现为全身红斑脓疱,伴中毒症状。病理:角层内脓疱(Munro微脓疡),表皮中上层可见多数中性粒细胞浸润,海绵状脓疱,棘细胞层可轻度肥厚,真皮浅层及乳头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周围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30]。

2.AGEP:使用药物48 h至8 d内出现红斑上针尖大小脓疱。黏膜可累及,伴瘙痒、发热等全身症状。1/3伴高嗜酸性粒细胞血症。2周趋于缓解。病理为表皮内或角层下脓疱,真皮乳头水肿,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理上与PP的鉴别点是AGEP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坏死性KC、间质和真皮中层血管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而无毛细血管扭曲扩张[13]。

3.SPD:好发于中年妇女,罕见,反复发作脓疱性疾病。躯干、间擦部位、四肢屈侧好发,脓疱松软,上层清澈液状,下层脓状,出现于正常皮肤或红斑上。无系统累及。如同其他嗜中性皮病,该病也可继发于恶性肿瘤、炎症性肠病等。病理表现:角质层下脓疱,内有多数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伴有嗜酸性粒细胞。血管周围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无棘层肥厚,无海绵状脓疱。

4.自身炎症性脓疱病:DIRA发生于出生后第1周,表现为无菌性脓疱、关节肿胀、黏膜损害、骨损害、胃食管反流、肝脾肿大,伴发热等全身炎症改变。严重者可出现下肢静脉栓塞[31]及中枢系统血管炎。病理特点是表皮真皮乳头高度水肿,伴全层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DITRA临床表现包括:脓疱性银屑病样皮损、地图舌、指甲异常等。病理:海绵状脓疱,棘层松解,表皮棘突伸长,角化不全。CAMPS中脓疱性银屑病多伴有PV个人史或家族史,但也可仅出现脓疱而无斑块。

(二)局限型无菌性脓疱病:

1.掌跖脓疱病:好发于中年女性,手掌足底的无菌性小脓疱,常反复发作、慢性病程。病理表现为单房性脓疱、海绵状脓疱、棘层肥厚以及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

2.ACH:好发于中年女性,可继发于外伤或感染后,表现为疼痛性指甲周围边界清晰的红斑,并迅速出现脓疱,最终将导致甲损毁以及溶骨病变。病理表现为海绵状脓疱伴真皮中性粒细胞浸润。

3.SAPHO综合征:SAPHO表现为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和骨炎。皮肤表现早于关节症状,表现为掌跖脓疱病、PV、痤疮、化脓性汗腺炎等。SAPHO关节受累表现为椎间盘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炎和银屑病性关节炎。50%~70%的患者伴有胸壁综合征。关节症状往往起病隐匿。

4.APF:表现为皮肤皱襞部位、头皮、腔口周围脓疱,好发于女性,伴有自身免疫疾病如红斑狼疮等,但是发作与原发病严重度不相关;病理可见角层下脓疱或中性粒细胞性海绵水肿,真皮血管周围、附属器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无血管炎表现。

四、无菌性脓疱病的治疗现况与进展

(一)非生物制剂治疗:

1.泛发型无菌性脓疱病:

(1)AGEP:停用致敏药物,可结合外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系统应用激素并不缩短病程但可缓解发热。

(2)GPP:阿维A、甲氨蝶呤、环孢素为一线治疗。成人首选为阿维A,有效率达84%。对于儿童GPP,上述3种药物疗效和耐受性无明显差异[32]。疱疹样脓疱病可使用环孢素、系统激素和TNF-α拮抗剂,但需警惕胎儿及母体发生的不良反应。

(3)SPD:氨苯砜作为一线治疗。在氨苯砜无效或有禁忌证时也可以使用秋水仙碱、磺胺吡啶和磺胺甲氧基哒嗪。激素局部治疗对部分SPD有效。同时口服强效激素、维A酸对部分病例也有效[4]。

(4)自身炎症性脓疱病:DIRA作为已明确致病基因的疾病,IL-1拮抗剂有效;DITRA虽存在致病基因,但目前尚无IL-36拮抗剂,故有尝试使用阿维A、甲氨蝶呤[33]、系统激素、环孢素等报道,病情可有不同程度缓解,但易复发。有报道3例DITRA患者使用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吸附血浆分离置换得到完全缓解[34]。

2.局限型脓疱病:

(1)掌跖脓疱病[35]:一线治疗为激素封包,二线治疗为阿维A结合局部光疗,三线治疗可考虑环孢素、甲氨蝶呤。

(2)ACH:外用首选激素,也可用氟尿嘧啶,或他克莫司,卡泊三醇疗效目前暂不明。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PUVA)对于难治性ACH有效,窄谱中波紫外线对儿童ACH可能有效[36]。系统治疗:口服激素或激素局部注射,甲氨蝶呤,环孢素以及维A酸衍生物。

(3)SAPHO综合征:非甾体抗炎药作为缓解疼痛的一线治疗,效果欠佳。系统使用激素大多有效,但存在明显不良反应且停药复发。患者对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反应不一[28]。

(4)APF:目前一线治疗是外用或系统应用激素,有尝试其他治疗如秋水仙碱、羟氯喹、氨苯砜和环孢素等。也有报道羟氯喹、甲氨蝶呤等效果欠佳[37]。

(二)生物制剂治疗:

1.TNF-α相关生物制剂:包括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和阿达木单抗。对于 GPP、SPD、DITRA[38]、掌跖脓疱病、ACH、APF等均有效。

2.IL-12/23相关生物制剂:主要是乌司奴单抗,其对GPP[39]、DITRA、掌跖脓疱病、ACH[40]、SAPHO综合征、APF等有效。然而往往不作为一线生物制剂,仅作为TNF-α相关生物制剂治疗失败后的首选,也有使用乌司奴单抗后诱发GPP的报道[41]。

3.IL-17相关生物制剂:主要包括IL-17A制剂苏金单抗(secukinumab)和IL-17受体抑制剂brodalumab。主要应用的是secukinumab,对GPP、DITRA、ACH有效。brodalumab对GPP有效,但停药会有明显反弹[42]。

4.IL-1相关生物制剂:包括IL-1受体拮抗剂anakinra和IL-1β单克隆抗体canakinumab。主要应用的是anakinra,对于 GPP、DIRA、DITRA[43]、掌跖脓疱病、ACH[44]、SAPHO 综合征、APF有效。

5.IL-6相关生物制剂:主要为tocilizumab(托珠单抗)。目前仅报道2例infliximab诱发的掌跖脓疱病使用tocilizumab后完全缓解[45]。

五、结语

无菌性脓疱病包括泛发型及局限型,泛发型包括常见的AGEP、GPP、SPD和自身炎症性脓疱病(如DIRA、DITRA以及CAMPS)。局限型包括掌跖脓疱病、ACH、SAPHO综合征、APF。上述疾病分别属于不同的疾病谱如药疹、银屑病、自身炎症性疾病、中性粒细胞皮病等,临床均表现为非毛囊非感染性脓疱,病理为中性粒细胞在表皮的浸润,致病机制上以固有免疫为主,获得性免疫也参与其中。传统治疗上以外用或系统激素、阿维A作为首选,生物制剂也可应用于这类疾病。

猜你喜欢

生物制剂炎症性脓疱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新厂即将投用!“中草药+功能性生物制剂”成破局之道,金林生物再发力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不同配伍生物制剂对水稻秸秆青贮品质及饲喂价值的影响
高盐饮食或可诱发炎症性疾病
羊传染性脓疱口炎控措施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未成年人角层下脓疱病及文献病例分析
中药合紫外光照射治疗33例掌跖脓疱病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