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推阴刺法配合祛斑方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2014-03-10陈陆陆

关键词:泻法祛斑膀胱经

陈陆陆

(江苏省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南京210042)

黄褐斑是一种发生于颜面的色素增生性皮肤病,其临床表现以面部对称性蝴蝶状,或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斑片为特点,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中医学称黄褐斑为“黧黑斑”、“肝斑”,认为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失调有关,近年来,笔者采用阳推阴刺法配合祛斑方治疗黄褐斑,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述280 例病例均来自2007 年1月—2012 年5 月我院针推科门诊患者,均为女性,经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明确诊断为黄褐斑,年龄在20~45 岁之间,排除已绝经、妊娠、高血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贫血、尿毒症及光敏性皮肤病患者。排除6 周内已接受过西医治疗或中医疗法的患者。以上入组病例按照初诊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西药组,每组140 例。在观察过程中,因有些患者没有完全坚持治疗,导致治疗组脱失4 例,西药组脱失28 例,作为剔除数据未列入统计结果,治疗组年龄20~44 岁,平均32岁,其中蝶形型61 例,面上部型31 例,面下部型22例,泛发型22 例。西药组年龄19~44 岁,平均31.5岁,其中蝶形型56 例,面上部型23 例,面下部型22例,泛发型11 例。

1.2 证候分类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 年06 月28 日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气滞血瘀,颜面发现黄褐色斑片,腰膝酸软,或急躁易怒,胸胁胀痛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②肝肾阴虚:黄斑褐黑,伴腰膝酸软,怠倦无力,身体赢瘦,舌红苔少,脉沉细。

1.3 治疗方法

1.3.1 推拿 根据先阳后阴原则(背为阳,腹为阴):①患者俯卧位,全身放松(头向外,双脚向内)医者站于患者左侧,以掌根揉法自上而下施术于患者足太阳膀胱经。②再以滚法自上而下施术于上述部位,手法均要求渗透、柔和。③以点揉法分别施术于患者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以及膀胱经第二侧线膏肓、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等穴位,以患者得气为佳。④以点按法自患者督脉大椎穴,陶道穴一直至十七椎穴,手法要求渗透,力求患者有酸胀感。⑤以掌擦法施术于患者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以患者感透热为度。⑥最后在患者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上述穴位施以闪罐法,以皮肤微红为度。

推拿治疗约25 min,隔日1 次,10 次为1 个疗程,3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3.2 针刺 体针辨证施治:取穴,曲池、合谷、外关、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气海、采用华佗牌0.3 mm×40 mm 一次性毫针,曲池、合谷、外关、血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行补法。

随证加减:患者两颊、颧部出现点状或片状黄褐色斑块、伴口苦胁痛,月经前期,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属肝胆湿热,加侠溪,行间,行泻法。患者前额双颊或目周、鼻周出现深浅不均点状或小片状的深褐色斑点伴月经后期,经行腹痛,舌质暗,脉弦涩,属肝郁者,加太冲,行间,行泻法。患者面色不华,双颧口唇四周有深褐色斑块,体胖伴面肌松驰,大便溏泄,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属脾虚,加公孙,行补法,丰隆行泻法,足三里加灸。患者前额,面颊、眉部有浅褐色斑点,边界清楚,伴失眠多梦,头晕、舌红少苔,脉细数、属心肾不交,加神门行泻法,太溪穴行补法。

面部针刺:取穴 印堂、迎香(双)、地仓(双)、阿是穴。采用华佗牌0.18 mm×10 mm,一次性美容针,黄褐斑皮损较大可散刺,皮损较小可围刺(中心刺一针)。散刺或围刺时针间距为(5~10 mm),留针25 min。针刺治疗采用体针和面针相结合,隔日1 次,1个疗程10 次,3 个疗程评定疗效。

1.3.3 祛斑方 组成:当归15 g、赤芍15 g、川芎15 g、生地30 g、女贞子30 g、旱莲草30 g、丹皮15 g、红花10 g、莪术15 g、山萸肉15 g、珍珠粉(冲服)30 g、蜈蚣(去头足)2 条、甘草6 g。

用法:水煎服,1 剂/d,7 剂为1 个疗程。3 个疗程评定疗效。

1.3.4 西药组口服维生素C 0.2 g,3 次/d。口服维生素E 0.1 g,3 次/d,2 组患者均治疗3 个月后评定疗效。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06 月28 日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颜面皮肤呈正常肤色;显效:皮损消退30%以上;未愈:皮损无明显变化,或消退不足[1]。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2.6%,西药组有效率为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西药组。见表1。

表1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西医的治疗主要有脱色剂、化学剥脱术、激光等多种外用方法和维生素C,维生素E 口服两大类,但存在剂量不易控制,容易反弹及疗效不稳定等缺点[2]。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主要通过调节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平衡而达到整体调节作用,推拿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功能。有文献报道,认为人体患病后,在督脉、膀胱经等处出现病理性经络环,而在督脉、膀胱经等腧穴上施以手法刺激,可以打破病理性经络环,恢复正常机体内稳态[3]。针刺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以体针和局部美容针散刺、围刺相结合,也具有调整阴阳,疏通气血,平衡脏腑经络作用,印堂、迎香、地仓为美容穴。阳明多气多血,取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调整气血,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散,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具有补益后天作用,三阴交穴沟通足三阴经。治疗中配合主穴随症加减取穴具有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祛瘀生新,肤色润泽作用。

祛斑方中当归、赤芍、川芎、生地养血补肝;红花、莪术活血化瘀;丹皮、赤芍、生地凉血消斑;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滋阴补肾;用蜈蚣取其通络散结以消斑,珍珠粉在《海药本草》中明确指出有“主明目,除面干”的功效,全方共奏滋阴补肾、化瘀通络之效。

中医认为无瘀不成斑,临床上黄褐斑大多数均属肝肾不足,气滞血瘀,本方中养血补肝药、凉血消斑药、活血化瘀药、滋阴补肾药诸药同用,配以虫类药通络散结以消斑,实则为一验方。数据显示:阳推阴刺法配合祛斑方综合治疗黄褐斑,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6.

[2] 刘艳,肖生祥,王永贤,等.黄褐斑治疗现况[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9):566-567.

[3] 李定忠,李秀章. 中医经络探秘(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153.

猜你喜欢

泻法祛斑膀胱经
浅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操作
刺络放血单独应用及联合膀胱经埋线法在跟痛症的治疗效果对比研究
王书芳花还开,用科技解决传统祛斑难题
背部刮痧治疗皮肤瘙痒验案一则
基于GPU加速的引导滤波人脸祛斑美化算法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调任通督针法联合膀胱经拔罐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太阳穴
长斑不用愁,“祛斑”好药方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