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张燧《千百年眼》征引苏轼、苏辙著述考
2014-03-03朱志先
朱志先
(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 湖北咸宁 437005)
明代中叶,随着唐顺之、茅坤等人对复古运动中“言必秦汉”风气的纠弊,明人对宋人的文章开始多加关注。《千百年眼》12卷是晚明湘潭学者张燧的读书笔记,其内容以观点新颖,识见特异为学界所关注①。在《千百年眼》中多处透露出张燧对宋儒的批判,诸如卷2“季子之贤有定论”言“宋儒拘挛,一倡而雷同至今,特为洗之”[1]27;卷 3“孟子善言《诗》”认为“使宋儒为之,不知添许多诠释矣”[1]41;“孟子不尽信《武城》”指出“虽然,使是说不出孟氏,则宋儒又以为异端之射的矣”[1]42;卷11“程子静坐之说类禅”称“程子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盖阳辟禅而阴用之也……然则‘静’之一字,宋儒尚未梦见也”[1]185等。叙述之间,足见张燧对宋儒学问的不满。但张燧《千百年眼》中近30个条目与苏轼、苏辙著述的相关内容有一定联系,且绝大部分是没有注明征引,这也与张燧所倡导的反对剿袭相悖。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相关问题予以史源学探究,借以探析《千百年眼》与苏轼、苏辙著述之间的关系,更有裨于了解张燧之学术思想。
一、张燧《千百年眼》征引“二苏”著述表现
(一)完全抄录苏轼之文
1.《千百年眼》卷 1“尧不诛四凶”[1]2,完全抄录《东坡全集》卷 92“尧不诛四凶”[2]481,又见《东坡志林》卷 3[3]39。
2.《千百年眼》卷 5“申公不知止”[1]78-79,节选《东坡全集》卷 92“窦婴田蚡”[2]486,又见《东坡志林》卷 10[3]87。
3.《千百年眼》卷 5“霍光疏昌邑王之罪”[1]84,与《东坡全集》卷92“霍光疏昌邑王之罪”完全相同[2]487,又见《东坡志林》卷 3[3]36。
4.《千百年眼》卷 6“晋室久乱”[1]108,摘自《东坡全集》卷 104“人物”[2]643,又见于《东坡志林》卷12[3]96,仅把“时武帝在也”改为“时武帝在朝”。
5.《千百年眼》卷 7“王衍羞见其女”[1]111,摘自《东坡全集》卷104“人物”[2]643,又见于《东坡志林》卷 10[3]89。
6.《千百年眼》卷 7“英雄自相服”[1]115,抄录《东坡志林》卷 3[3]36。
7.《千百年眼》卷 7“金土不可同价”[1]119,摘自《东坡全集》卷 92“齐高帝欲等金土之价”[2]493,又见《东坡志林》卷 4[3]47。
8.《千百年眼》卷 10“王介甫冥贬”[1]171,开篇至“识者谓宰相不学之过”,摘自《东坡志林》卷5[3]50,又见《仇池笔记》卷上“舒公封荆公”[4]5。但文后“张和仲曰……”当是张燧之论。
(二)简单删改、节录苏轼之文
1.《千百年眼》卷2“季子之贤有定论”,有文:
坡公作《季子赞》曰:“泰伯之德,钟于先生。弃国如遗,委蛇而行。坐阅《春秋》,几五之二,古之真人,有化无死。”可谓季子知己矣。[1]27-28
《东坡全集》卷94“延州来季子赞”,其文为:
《延州来季子赞》曰:“泰伯之德,钟于先生。弃国如遗,委蜕而行。坐阅《春秋》,几五之二,古之真人,有化无死。”[2]513
2.《千百年眼》卷 3“子胥、种、蠡皆人杰”[1]44,见《东坡全集》卷 105“论古”[2]649。苏轼此条有“子胥、种、蠡皆人杰而扬雄曲士也”,张燧当是取此为标题。
3.《千百年眼》卷3“田单用疑”[1]47,删改《东坡全集》卷 92“田单火牛”[2]484。又见《东坡志林》卷5[3]52。
4.《千百年眼》卷3“商鞅善托其君”中“说者曰:‘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呜呼!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1]48节选《东坡全集》卷 43“乐毅论”[5]593。
5.《千百年眼》卷 4“秦之所以帝”[1]56,仅开篇“尚论秦之帝者……而非其要也”是张燧之言,其余节选《东坡全集》卷 48“策断三首·策断上”[5]671-672。
6.《千百年眼》卷 4“吕后邪谋在暮年”[1]69,节选《东坡全集》卷42“汉高帝论”[5]582。
7.《千百年眼》卷 7“庾亮失计”[1]112,节选《东坡全集》卷92“庾亮不从孔坦陶回言”[2]492。仅在文末加“东市之诛,非不幸也!庾亮盖祖晁错之覆辙也,乃幸而不诛,晋室之不竞,宜哉!”
8.《千百年眼》卷 7“隋氏富庶”[1]120,删改《东坡全集》卷 49“策问·国学秋试策问二首”[5]685-686,仅在文末加“是果何道以致之也?吁!亦奇矣。”
(三)简单删改、节录苏辙之文
1.《千百年眼》卷 2“晋文公知大计”[1]23-24,是对《古史》卷16“晋唐叔世家第九”中“苏子曰”内容的删改[6]354-355。
2.《千百年眼》卷 2“鲁公室与战国相终始”[1]33,节选《古史》卷 10“鲁周公世家第三”[6]299。
3.《千百年眼》卷3“乐毅、田单两贤相厄”第一段史事叙述部分[1]46,节选《古史》卷 50“乐毅列传第二十七”[6]597-598。
4.《千百年眼》卷3“虞卿复相赵”[1]48,摘自《古史》卷54“虞卿鲁仲连列传第三十一”[6]615,仅把最后“而太史公失不言之耳”改为“太史公叙次偶倒耳”。
5.《千百年眼》卷 3“仲连使秦不终帝”[1]48-49,摘自《古史》卷54“虞卿鲁仲连列传第三十一”[6]619,仅句末加“仲连死,秦人帝,不旋踵而亡,若天下共守其言不背也”。
6.《千百年眼》卷 3“黄歇之祸不在李园”[1]51,摘自《古史》卷48“春申君列传第二十五”[6]585,仅把“苏子曰:黄歇相楚王,患王无子,而以己子盗其后”改为“黄歇之为奸,大类不韦,而行之于为相之后,尤不义”。
7.《千百年眼》卷 3“燕、吴之所以亡”[1]51-52,节选《古史》卷 11“燕召公世家第四”[6]304,仅在文末加“而为燕、吴者,亦何利此二子哉!”。
8.《千百年眼》卷 4“高帝入关有天幸”[1]63,节录《栾城后集》卷7“汉高帝”[7]645。
9.《千百年眼》卷 7“晋室所以败”[1]110-111,节选《栾城应诏集》卷2“进论五首·晋论”[8]852。但张燧在末尾指出“坡公此论,可为一代定评矣”。似乎认为此论是苏轼所论,不妥。
10.《千百年眼》卷 7“狄仁杰不杀易之、昌宗”[1]123-124,摘自《栾城后集》卷 10“历代论四·狄仁杰”[7]671。张燧仅在开头和结尾加“母后临朝,如吕后、武则天,此国家大变也”和“张玄羽曰:‘狄公在周,如大乘菩萨行忍辱行,自非小圣所测。’”
11.《千百年眼》卷 8“牛、李有同恶”[1]143,删改《栾城后集》卷 11“历代论五·牛李”[7]677。
12.《千百年眼》卷12“待宗藩之法”后半部分[1]223-224,节选《栾城集》卷 21“上皇帝书”[9]233。张燧此部分内容的删改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如“今宗室……”若误认为张燧之言,那么就是指明代之宗室,但此语乃苏辙之语,所以此处实指宋代宗室。
据上所述,可见张燧《千百年眼》中与苏轼、苏辙著述相关部分,当是源自《东坡全集》、《东坡志林》、《古史》及《栾城集》等。
二、张燧《千百年眼》抄录“二苏”著述原因探析
张燧倡言“见自己出,而纵笔所如,随手万变,无所规摹,亦无不破的,使后世观者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虽能巷议其非,决不能扫除其说”的“豪杰之眼”,反对“影响剿袭”的俗儒之见(《千百年眼·张燧小引》),及“妄为之说”的宋儒[1]27。但是,《千百年眼》中却有30余条是源自“二苏”之著述,且许多条目是完整抄录的,其因在何处?
其一,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二苏”相关著述在明代的刊刻,为张燧学术研究提供了载体。傅增湘称《东坡全集》“自明以来,传刻纷纷”[10]677。《东坡全集》有成化四年(1468)江西布政司重刊本[11]347,及嘉靖十三年刊本等。“从苏文选本在明代不同时期刊刻数量的对比来看,苏文选本在明代的盛行起步于嘉靖,万历(含)以后进入持久的高潮期”[12]。万历时期,《东坡志林》有三个版本,万历赵用贤《东坡先生志林》五卷刻本、万历商濬辑刊《稗海》中的《东坡先生志林》十二卷及毛晋绿君亭刊《苏米志林》中的《苏子瞻志林》二卷[13]20,其中赵用贤五卷本刊于万历三十年,是流传最广的一种本子[13]23。
商濬《稗海》刊于万历三十年(1602)[14]307,其中第二册收录有《东坡先生志林》。有当世名流陶望龄为总校,《稗海》在当时发行较广。孔凡礼称“商濬实为传播苏轼著作之功臣”[15]3056。从刊印时间而言,《稗海》刊于1602年,而《千百年眼》刊于1614年,张燧是有可能参依《稗海》这种汇编的丛书的。《千百年眼》有多条内容源于《东坡志林》,可见孔氏之说无误。
再如,唐顺之所编《稗编》刊印于万历九年(1581),亦选编了苏辙《古史》、《栾城集》等。这为张燧阅读苏辙之著述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从图书的刊印时间来说,张燧是有机会看到这些明刊本苏轼、苏辙的笔记、文集。因此,从传播学角度而言,张燧通过大量明刊本苏轼、苏辙的笔记、文集,很容易了解到“二苏”之著述。这无疑为编纂《千百年眼》提供很大方便②。
其二,“二苏”不敢苟同的学术识见或学术观点与张燧的研究兴趣无二[16]。
张燧撰写《千百年眼》时,指出其研究目的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研,使“上下几千年,豪杰之恢张擘画、议论文章,一开卷而了然。向之所谓不容泯灭之精灵,销沉蠹耗于鱼腹者,若招揭一新”(《千百年眼·张燧小引》)。如张燧《千百年眼》卷4“秦之所以帝”条,指出“及读东坡《策断》,为之跃然”[1]56。张燧读苏轼之文“为之跃然”,可以想见其对苏轼的敬佩之情。
其三,明代中叶,在唐顺之、茅坤等为代表的“唐宋派”引领下,兴起“苏文”的评点热潮。“如茅坤评点过《苏文》六卷、《苏文忠公策论选》十二卷、《三苏文抄选》五十八卷、《三苏文百家评林》十六卷,唐顺之也辑评《苏文嗜》,归有光亦曾辑评《宋大家苏文忠公文选》九卷等,杨慎也曾辑评过《合诸名家评注三苏文定(选)》十八卷、《嘉乐斋三苏文范》十八卷等”[17]。万历以后,随着李贽、袁宏道、焦竑、陈继儒、陈仁锡等学者对苏文大加评点,以及书商对相关评点本的大力刊刻,有力推动了苏文的评点之风。尤其李贽、焦竑等学者更是张燧膜拜之对象,所以张燧对“二苏”之文亦是关注颇多。诸如《千百年眼》卷 7“晋室所以败”[1]110-111,张燧称“坡公此论,可为一代定评矣”。《千百年眼》卷9“郭忠恕清节”[1]151-152,此条见于《东坡全集》卷 94“郭忠恕画赞”[2]516,张燧言“东坡《画赞》,叙之甚详”。
如上所述,张燧以其极具见识的学术眼光将苏轼、苏辙笔记、文集中的精彩部分予以节选、抄录,并加以简短醒目的标题,确实达到“开卷而了然”的效果。不足之处,亦是张燧自相悖理之处,他力图纠正明代“影响剿袭,满纸炫然”的文风,但是,《千百年眼》中有许多完整抄录或删节宋人著述内容,却均未注明征引,颇为不妥。
注释:
①参见王蔚《千载得失利弊之“异说”》(《读书》1988年第12期),鄢烈山《张燧的异端说》(《群言》1991年第9期),钱茂伟《张燧〈千百年眼〉:晚明史学的杰作》(《学术月刊》2001年第5期),王子今《千百年眼》(《博览群书》2002年第7期),杨绪敏《晚明张燧〈经世挈要〉及其经世思想探研》(《史学月刊》2009年第6期),拙文《张燧〈千百年眼〉因袭杨慎〈升庵集〉考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1期)、《张燧〈千百年眼〉与李贽著述关系考》(《南都学坛》2011年第4期)、《晚明张大龄的〈玄羽外编〉与张燧的〈千百年眼〉关系考》(《西华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②按:郑振铎曾言“商濬《稗海》为甚易得之书。其版片殆至清代犹存,故刷印甚多,流传颇广。”(《西谛书话》,第402页)
[1] 张燧.千百年眼[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 苏轼.东坡全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苏轼.东坡志林[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 苏轼.仇池笔记[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 苏轼.东坡全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 苏辙.古史[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7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 苏辙.栾城后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 苏辙.栾城应诏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 苏辙.栾城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 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1] 杜新中.跨世纪的师专图书馆[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12] 付琼.苏文选本在明清时期的刊刻和流行——兼评明代苏轼研究“中熄”说[J].兰州学刊,2009(7).
[13] 李月琪.苏轼东坡志林研究[M].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
[14] 郑振铎.西谛书话[M].上海:三联书店,1983.
[15] 孔凡礼.三苏年谱(第四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16] 朱志先.晚明张大龄的《玄羽外编》与张燧的《千百年眼》关系考[J].西华大学学报,2013(3).
[17] 樊庆彦.明代苏轼研究“中熄”说献疑——兼论明代苏文评点的学术价值[J].复旦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