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碑生僻姓氏对大型辞书义项、书证的补正

2014-03-03

关键词:汉碑辞源大字典

吕 蒙 袁 苹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大型辞书对常见姓氏一般只注“姓”,但对生僻姓氏的处理不一致:《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1]、《辞源》[2]多进行溯源,解释姓氏由来;《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3]、《辞海》[4]一般多列举书证“某代有某某”,如:《大词典》[3]卷4,915“柏”:“姓。汉有柏始昌。见《汉书·西南夷传》。”《辞海》[4]2711“锜”:“姓。汉代有锜华。”有时也注明姓氏由来,如:《辞海》[4]356“达奚”:“复姓。后魏献帝第五弟之后为十姓,有达奚氏,亦单姓奚氏。见《通志·氏族略五》。北周有达奚武。”

四部辞书在生僻姓氏的收录、书证上存在的问题有:(1)未将某姓列为义项。如“麃”姓,《辞源》、《辞海》均未收;“诚”姓,《大字典》、《大词典》、《辞源》均未收。(2)解释姓氏由来,往往没有再列一个最早的书证。如“雍”姓,《大字典》[1]321:“姓。《广韵·锺韵》:‘雍,姓。《左传》有雍纠。’《通志·氏族略二》:‘雍氏,范晔云:山阳有雍城,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之国,其后裔为雍氏。’”虽解释了“雍”姓的由来,但没列出最早的书证。(3)所列的先秦书证只是氏而不是姓。如“羽”姓,《大词典》[3]卷9,635、《辞源》[2]2731均列春秋郑国“羽颉”作为书证。“羽颉”的“羽”,先秦只是氏,还不是姓。《通志·氏族略三》:“羽氏,姬姓,郑子羽之后也。”[5]113“羽”是子羽的后人以祖先“子羽”的字为氏。秦汉姓氏合流,先秦的氏才成为姓。(4)书证迟后。如“是”姓,《大 字 典》[1]1607、《大 词 典》[3]卷5,660、《辞源》[2]1555、《辞海》[4]2079均举三国吴“是仪”,乃书证迟后。事实上,东汉《都官是吾碑》已有此姓。大型辞书出现的这些问题,可以用汉碑材料加以补正。

碑刻因为长期埋于地下,未经后人篡改,信息真实性高。对于汉碑来说,碑身正文、碑阴常常题写人名。这些人名反映出身份、官职、阶层、地域、文化修养等不同,对于姓氏名号的研究具有很高的材料价值。汉碑的数量,《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收录了190通、《汉碑全集》收录285通、《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收录178通①。三种书基本上把目前所能看到的汉碑收罗殆尽。我们穷尽摘录了这三种书所收汉碑中的姓氏人名,其中的生僻姓氏材料,可以补正大型辞书存在的问题,供辞书修订使用。

一、补义项缺失

从战国《世本》开始,已经对当时的姓氏加以归纳总结。其后有关姓氏的著作逐渐增多,如西汉史游《急就篇》、东汉应劭《风俗通·姓氏篇》、王符《潜夫论·志氏姓篇》、南朝宋何承天《姓苑》、唐林宝《元和姓纂》,皆收录姓氏、考证源流。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和郑樵《通志·氏族略》是著录姓氏的集大成之作。其后还有宋邵思《姓解》、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明凌迪知《万姓统谱》、明陈士元《姓觿》、清张澍《姓氏寻源》、清陈廷炜《姓氏考略》等著作。参照前贤著作,对比大型辞书,发现它们均漏收若干生僻姓氏,未将之设为义项。

1.麃。《辞源》[2]3880、《辞海》[4]159未设义项。

按:《通志·氏族略五》:“麃氏,秦始皇将军麃公,汉有太守麃宣。”[5]190《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一:“麃。《风俗通》云:秦皇将军麃之后,后汉有麃祀,鲁有麃歆。”[6]158故“麃”为姓,辞书应设为义项。汉碑已有此姓用例,如:西汉《麃孝禹刻石》(前26年):“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卒,平邑侯里麃孝禹。”东汉《礼器碑碑阴》(156年):“故涿郡太守鲁麃次公五千。”

2.鄐。《辞源》[2]3402、《辞海》[4]317未设义项。

按:《广韵·屋韵》:“鄐,姓。汉有鄐熙,为东海太守。”[7]374《通志·氏族略四》:“鄐氏,即畜氏。汉有东海太守鄐熙。”[5]153故“鄐”为姓,应设为义项。汉碑“鄐”姓,见东汉《鄐君开褒斜道摩崖》(66年):“大守巨鹿鄐君,部掾冶级王弘、史荀茂、张宇、韩岑等典功作。”

3.叔。《辞海》[4]2091未设义项。

按:《广韵·屋韵》:“叔,姓。《左传》鲁公子叔弓之后,光武破虏将军叔寿。”[7]372《姓氏急就篇·上》:“叔氏,鲁宣公弟叔肸,其后为叔氏,有叔老、叔弓、叔鞅、叔诣。周有叔服,郑叔詹。”[8]637《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十五:“谨按:《春秋》叔氏出自姬姓,鲁文公少子曰叔肸,宣公篡立,叔肸不义其兄所为,终身不食其禄,别其族为叔氏。《春秋》书‘公弟叔肸’是也。肸生婴齐,婴齐生叔老,老生弓,弓生辄,辄生鞅,鞅生谊,谊生还,还生青,世仕鲁为大夫。后汉光武有将军叔寿,即其后也。”[6]543故“叔”为姓,应设为义项。汉碑“叔”姓,见东汉《叔原举治黄肠石》(127年):“叔原举石,广三尺,厚二尺,长二尺八寸,第二。”

4.中。《辞源》[2]91未设义项。

按:《元和姓纂》卷一:“中,何承天《纂要》云:汉少府中京。”[9]21《姓氏急就篇·上》:“中氏,《吕氏春秋》:中尚,魏公子牟之后,魏得中山以邑之。《风俗通》:汉少府中京。《战国策》:秦有中期。《史记》中旗。”[8]645故“中”为姓,应设为义项。汉碑“中”姓,见东汉《洛阳黄肠石》(127年):“中著,石广三尺,厚二尺,长二尺九寸。”东汉《景君碑碑阴》(143年):“故循行剧中香,字季远。”

5.繻。《大字典》[1]3693、《辞源》[2]2700、《大词典》[3]卷9,1039、《辞海》[4]1905未设义项。

按:《姓觿》卷二:“繻。《姓纂》云:‘郑公子繻之后。’”[10]43《姓氏寻源》卷八:“繻氏。《路史》云:郑公族有繻氏。澍按:郑之繻姓,当系郑成公兄繻之后。”[11]90故“繻”为姓,应设为义项。汉碑“繻”姓,见东汉《景君碑碑阴》(143年):“故午营陵繻良,字世腾。”

6.替。《辞 源》[2]1605、《大 词 典》[3]卷5,754、《辞海》[4]2239未设义项。

按:《万姓统谱》卷九十六:“替,见《姓苑》。”[12]400清王仁俊辑《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有何承天《姓苑》,“替”字不在其中,但其为姓确然不疑,辞书应收录。汉碑“替”姓,见东汉《景君碑碑阴》(143年):“故骑吏剧替麟,字敬石。”“替”字,碑刻拓片隶定为“ ”,为“替”的异体字。《隶辨·霁韵》引《魏三体诗经》“替”字作“朁”,《集韵·霁韵》“替”作“ ”。“ ”字与上二字相似,只多一横笔,为增笔异体字。《大字典》“朁”字下列《景君碑》“ ”这个字形,但未注明为姓,误。

7.水丘。《辞海》[4]2109未设义项。

按:“水丘”为复姓,《广韵·尤韵》:“《何氏姓苑》云:汉有司隶校尉水丘岑。”[7]137《姓氏寻源》卷二十四:“澍按:水丘,当居水之丘者,因以为姓。汉世圉县营陵皆有水丘姓。”[11]303故应立为义项。汉碑有此姓,见东汉《景君碑碑阴》(143年):“故循行营陵水丘郃,字君石。”

8.芗。《大 字 典》[1]3504、《辞 源》[2]2964、《大 词典》[3]卷9,544、《辞海》[4]2494未设义项。

按:诸家姓氏书均未收录。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姓氏大辞典》:“芗,源出不详,安徽望江有此姓。”[13]1409汉碑“芗”姓,见东汉《芗他君祠堂画像题记》(154年):“东郡厥县东阿,西乡常吉里芗他君石祠堂”,“永兴二年,七月戊辰朔,廿七日甲午,孤子芗无患、弟奉宗顿首。”

9.捕。《辞海》[4]193未列义项。

按:《姓觿》卷七:“捕,《千家姓》云:荥阳族。”[10]226《万姓统谱》卷九十五:“捕,汉捕巡,广宗人。”[12]388故“捕”为姓,应立为义项。汉碑“捕”姓,见东汉《孔宙碑碑阴》(164年):“门生巨鹿广宗捕巡,字升台。”

10.韰。《辞源》[2]3684、《大词典》[3]卷12,393、《辞海》[4]2533未设义项。

按:臧励和《姓氏考略》:“韰,音械,汉时北海都昌有此姓。”[14]74臧书依据的材料,就是汉碑,见东汉《孔宙碑碑阴》(164年):“故吏北海都昌韰章,字文理。”

11.诚。《大字典》[1]4222、《辞源》[2]3154、《大词典》[3]卷11,163未设义项。

按:诸家姓氏书未收录。窦学田《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临汾,江西之奉新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15]76汉碑有此姓,见东汉《鲁峻碑》(173年):“于是门生汝南干□,沛国丁直,魏郡马萌,勃海吕图,任城吴盛,陈留诚屯,东郡夏侯弘等三百廿人,[追]惟在昔,游夏之徒,作谥宣尼。”

12.东乡。《辞海》[4]488未设义项。

按:《广韵·东韵》:“复姓。《世本》有东乡为。贾执《英贤传》云:今高密有东乡姓。”[7]2《通志·氏族三》:“东乡氏,宋大夫东乡为之后,见《世本》。汉有并州护军东乡子琴,高密人,见《英贤传》。”[5]102“东乡”为复姓,应立为义项。汉碑有此姓,见东汉《鲁峻碑碑阴》(173年):“门生河间阜成东乡晨子□二百。”东乡晨子□,姓东乡,名晨,字子□。“门生河间阜成东乡恭公□二百。”东乡恭公□,姓东乡,名恭,字公□。

13.精。《大 字 典 》[1]3359、《辞 源 》[2]2607、《辞海》[4]1153未设义项。

按:《姓氏寻源》:“澍按:精氏,周平王长子精纵氏之后有精氏,见《英贤传》。”[11]239故“精”为姓,应设立义项。汉碑“精”姓,见东汉《曹全碑碑阴》(185年):“故金曹史精畼文亮。”精畼文亮,姓精,名畼,字文亮。

14.冋。《大 字 典》[1]113、《辞 源》[2]349、《大 词典》[3]卷1,1029、《辞海》[4]1164未设义项。

按:“冋”为“冂”的古字,《说文·冂部》:“冂,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冂,象边界也。冋,古文冂。”“冂”还有个异体字“坰”,《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坰”为姓,《续通志·氏族略六》:“坰,宋坰夫,嘉定进士。”故应设为义项。汉碑有此姓,见东汉《赵仪碑》(208年):“建安十三年,十一月廿日癸酉,试守汉嘉长、蜀郡临邛张河字起南,将主薄文坚、主记史邯伍、功曹冋阖、掾史许和、杨便中、部□度邑、郭掾、庐余、王贵等,以家钱雇饭石工刘盛,复立以示后贤。”

此外,还有少、祕、腾、力、羽、阆、庐、渡、绛、乡、菅、壬、陉、胜、曼、邯、政等姓,辞书均未设义项“姓”,应据补。

二、补书证缺失

汉文典籍浩如烟海,想从中找出最早的用例,是一个费时费力的工作。大型辞书对某姓进行释义、解释其发展由来后,应该给出一个最早的书证。如“祕”姓,《大字典》在解释完姓氏由来后,还举了此姓的最早书证,《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戴敬侯祕彭祖。”有些生僻姓氏,辞书并未给出书证,有时只简单注为“姓”,如《辞海》[4]285:“诚,姓。”汉碑材料,正好可以提供一个较早的书证。

1.替。《大字典》[1]1625引《万姓统谱》,但未列书证。

按:东汉《景君碑碑阴》(143年):“故骑吏剧替麟,字敬石。”可据补。

2.临。《大词典》[3]卷8,726引《通志·氏族略》,未列书证。

按:东汉《景君碑碑阴》(143年):“故循行营陵临照,字景耀。”可据补。

3.乙。《大字典》[1]54引《通志·氏族略》解释其由来,《辞源》[2]110引《元和姓纂》,均未列书证。

按:东汉《乙瑛碑》(153年):“相乙瑛,字少卿,平原高唐人。”可据补。

4.巢。《大字典》[1]1175引《通志·氏族略》解释巢姓由来,未列书证。

按:东汉《礼器碑碑阴》(156年):“司徒掾鲁巢寿文后三百。”巢寿文后,姓巢,名寿,字文后。

5.鱼。《大字典》[1]4984引《通志·氏族略》解释“鱼”姓由来,但未列书证。

按:东汉《孔宙碑碑阴》(164年):“故吏泰山费鱼渊,字汉长。”可据补。

6.菅。《大字典》[1]3454引《万姓统谱》,未列书证。

按:东汉《成阳灵台碑》(172年):“成阳令博陵蠡吾菅君讳遵,字君台,从东明门司马来。”东汉《鲁峻碑碑阴》(173年):“故吏河内褢菅懿幼远千。”可据补。

7.诚。《辞海》[4]285未列书证。

按:东汉《鲁峻碑》(173年):“于是门生汝南干□,沛国丁直,魏郡马萌,勃海吕图,任城吴盛,陈留诚屯,东郡夏侯弘等三百廿人,[追]惟在昔,游夏之徒,作谥宣尼。”可据补。

8.陉。《大字典》[1]4444引《万姓统谱》注“陉”姓来源,《大词典》[3]卷11,982只引《万姓统谱》证明有此姓,均未列书证。

按:东汉《伯兴妻残碑》(174年):“伯兴妻陉,秉心塞渊,终温惠和。”可据补。

9.曼。《大字典》[1]1620引《万姓统谱》,《辞源》[2]1601、《大词典》[3]卷5,736引《古今姓氏书辩证》,均未列书证。

按:东汉《曹全碑碑阴》(185年):“故乡啬夫曼骏安云。”可据补。

10.政。《大字典》[1]1556引《通志·氏族略》、《大词典》[3]卷5,423引《广韵》,均未列书证。

按:东汉《乐山柿子湾政泉三光崖墓题记》(时间不明):“政泉三光。”可据补。

此外,锜、阆、逢、庐、胥、绛、乡、禹、雍、丰、邯等姓,多部辞书未列书证,应据补。

三、纠正列举先秦氏作为该姓的书证

姓氏在先秦严格区分,姓代表氏族并区别婚姻,氏代表家族和分辨贵贱。氏是姓的分支,是家族的标记。同一部族的人,由于人口繁衍,迁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职业的变化,同一祖先的后代子孙,便逐渐分成一些支派,每个支派又用一个特殊的称号来作标志,这就是“氏”。秦汉以来,姓氏合流,统称为姓②。而辞书中不乏将先秦氏释为姓的情况,严格来说,这样的书证让人误以为先秦已经有该姓,显得不严谨。汉碑材料,可以补正这部分之不足。

1.皇。《大字典》[1]2832举《左传》“皇颉、皇辰、皇瑗”;《大词典》[3]卷8,255举《左传》“皇戌”;《辞源》[2]2377、《辞海》[4]954举春秋“皇士”。

按:先秦“皇”为氏。《通志·氏族略四》:“皇氏,《风俗通》云:‘三皇之后,因氏焉。’……宋皇氏,世为上卿。本皇甫充石之后,以字为氏者。”[5]157《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五:“《风俗通》云‘三皇之后’,非也。谨按:皇氏出自子姓。宋戴公子充石,字皇父,为司徒。其孙南雍缺,以王父字为皇父氏,或去父称皇氏。”[6]222《姓觿》卷三:“宋戴公子充石,字皇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10]112

辞书所举“皇”姓例,只是“皇”作为氏的书证。其作为姓的书证,可用汉碑补之:东汉《南武阳皇圣卿阙铭记》(86年):“南武阳平邑皇圣卿,家三大门。”

2.羽。《辞源》[2]2731、《大词典》[3]卷9,635举春秋“羽颉”。

按:春秋“羽颉”的“羽”只是氏,不是姓。《通志·氏族略三》:“羽氏,姬姓,郑子羽之后也。”[5]113《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十三:“羽,出自姬姓,郑穆公之子挥,字子羽,其孙颉为马师,以王父字为氏。”[6]349《姓觿》卷五:“羽,王矩切。《姓考》云:《左传》郑大夫羽颉,乃穆公之系,公子羽之孙也,以王父字为氏。”[10]172

“羽”作姓的书证,见东汉《景君碑碑阴》(143年):“故中部督邮都昌羽忠,字定公”,“故书佐都昌羽质,字孟俲。”

3.留。《大字典》[1]2717举先秦卫大夫“留封人”、《诗经》“留子嗟”;《大词典》[3]卷7,1324、《辞源》[2]2307举《诗经》“留子嗟”。

按:上举先秦“留”姓,均为氏。《诗·王风·丘中有麻》:“彼留子嗟。”毛传:“留,大夫氏;子嗟,字也。”《通志·氏族略三》:“留氏,按《姓纂》‘卫大夫留封人之后’,然无据。宋有留邑,此则宋之留邑大夫,因以邑为氏。其地在今徐州泗水东南二十五里留城是也。”[5]92《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八:“留,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于王畿之留,以邑为氏。周庄王时有留子国、留子嗟,皆贤人,庄王不明,留氏放逐,国人作诗刺之,今《丘中有麻》是也。”[6]259

“留”为姓的书证,见东汉《景君碑碑阴》(143年):“故循行营陵留赤,字汉兴”,“故午营陵留敏,字元成。”

4.瑕。《大字典》[1]1208举《左传》“瑕禽、瑕廖、瑕辛、瑕叔盈”;《大词典》[3]卷4,610、《辞源》[2]2259举春秋“瑕叔盈”;《辞海》[4]2472举周代“瑕禽”。

按:辞书所举先秦“瑕”均为氏之例。《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二:“瑕,出自周大夫,食邑于瑕,因以为氏,望出汝南。”[6]176《姓觿》卷三:“瑕,胡加切。《路史》云:晋大夫詹嘉食邑,因氏。”[10]102

“瑕”为姓的书证,见东汉《礼器碑碑阴》(156年):“山阳瑕丘九百。”

5.毋。《辞源》[2]1848、《大词典》[3]卷7,715举战国“毋择”。

按:战国时“毋”为氏,不为姓。《通志·氏族略三》:“毋丘氏,其先食采毋丘,因氏焉。……毋氏,毋丘氏或为毋氏。”[5]95《资治通鉴·周太祖广顺三年》:“自唐末以来,所在学校废绝,蜀毋昭裔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刻版印《九经》,蜀主从之。”胡三省注:“毋,音无,姓也。齐宣王封母弟于毋乡,其后因以为氏。”[16]9495

“毋”为姓的书证,见东汉《孔宙碑碑阴》(164年):“故吏泰山华毋楼觊,字世光。”

6.丰。《大词典》[3]卷9,1349举春秋鲁国“丰愆”。

按:春秋“丰”为氏不为姓。《通志·氏族略四》:“丰氏,《左传》郑穆公子丰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松阳。”郑樵自按:“穆公之子皆以王父字为氏,……惟公子丰无字,其后为丰施、丰卷,并以名为氏。”[5]131

“丰”为姓的书证,有东汉《娄寿墓碑》(174年):“处士丰子能三百。”

另外,中、逢、庆、邴、胥、景等姓,多部辞书将其先秦氏的书证处理为姓,应据改。

四、提前辞书中迟后的书证

辞书对于姓氏,除了释义、对姓氏溯源外,还应努力提供最早的书证。姓氏的最早书证,可以反映出某姓家族的迁徙散布、氏的得名之由、姓氏的合流情况等现象,作用非常重要。利用汉碑材料,对比辞书,发现辞书在某些生僻姓氏上书证迟后。

1.扬。《辞源》[2]1411、《大词典》[3]卷6,750举汉代“扬雄”。

按:西汉《扬量买山刻石》(前68年):“地节二年□月,巴州民扬量买山,直钱千百。”扬雄生卒年为公元前53-公元18年,扬量买山为西汉宣帝地节二年,即公元前68年,早于扬雄。

2.木。《大字典》[1]1231举晋代“木华”、南北朝人“木 槩”;《辞 源》[2]1632、《大 词 典》[3]卷4,659、《辞海》[4]1613举晋代“木华”。

按:可提前。东汉《洛阳刑徒砖》(约107—112年):“无任颍川舞阳司寇木召。”

3.是。《大字典》[1]1607、《辞源》[2]1555、《大词典》[3]卷5,659、《辞海》[4]2079均举三国吴“是仪”。

按:可提前。东汉《都官是吾残碑》(125年):“是吾,字安都”,“故午营陵是迁,字世达。”

4.操。《大字典》[1]2086举明代“操守经”;《大词典》[3]卷6,912举宋代“操斗祥”、明代“操守经”;《辞海》[4]223举明代“操守经”。

按:可提前。东汉《芗他君祠堂画像题记》(154年):“使师操义。”

5.开。《大词典》[3]卷12,36举明代“开济”;《辞海》[4]1210举宋代“开赵”。

按:可提前。东汉《礼器碑碑阴》(156年):“故督邮鲁开煇景高二百。”开煇景高,姓开,名煇,字景高。

6.亢。《大字典》[1]309、《大词典》[3]卷2,300举唐代“亢潮”;《辞源》[2]163举唐代“亢荣朝”;《辞海》[4]1221举明代“亢良玉”。

按:可提前。东汉《礼器碑碑阴》(156年):“任城亢父治真百。”亢父治真,姓亢,名父,字治真。

7.岐。《大字典》[1]787转引《通志》举宋代“岐贲”;《辞源》[2]1013、《大词典》[3]卷3,801书证举晋代“岐盛”。

按:可提前。东汉《曹全碑碑阴》(185年):“处土河东皮氏岐茂孝才二百。”岐茂孝才,姓岐,名茂,字孝才。

8.政。《大字典》[1]1556转引《通志·氏族略三》:“正氏,亦作政,子姓。《魏志》:永昌太守正帛。宋祥符登科正尹。”

按:“正帛”为三国魏人,“正尹”为宋代人,书证太迟,可提前。东汉《乐山柿子湾政泉三光崖墓题记》(时间不明):“政泉三光。”

此外,宿、沐、乙、涂、敬、巢、干、如、鱼、毋、禹、壬、丰、郗等姓,多部辞书所收书证过迟,应据补。

注释:

①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石刻历代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徐玉立主编:《汉碑全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毛远明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线装书局,2008年。

②可参见:王力等著,《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谭家健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要》(增订二版),2010年。

[1]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K].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2]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4]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K].第六版彩图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5] (宋)郑樵著,王树民点校.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

[6] (宋)邓名世撰,王力平点校.古今姓氏书辩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7] (宋)陈彭年,等.钜宋广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 (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9] (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0] (明)陈士元.姓觿[M].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11] (清)张澍编,赵振兴校点.姓氏寻源[M].长沙:岳麓书社,1992.

[12] (明)凌迪知.万姓统谱[M].成都:巴蜀书社,1995.

[13] 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姓氏大辞典[K].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14] 臧励和,等.姓氏考略[M].上海:上海书店,1980.

[15] 窦学田.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K].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16] (宋)司马光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猜你喜欢

汉碑辞源大字典
拒绝二手学问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巴蜀汉碑书法艺术探究
汉碑的个性特征及其审美趋向
浅析汉碑的形制及其演化
《汉语大字典·广部》疑难字考释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所收籀文隶定字考察
《辞源》第三版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辞源》注音中存在的问题探析——以肉部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