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举一反三”

2014-02-25唐培杰

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举一反三共线一题

唐培杰

为适应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在高考中考出理想成绩,作为现行教育制度下的高中数学教师,笔者认为,合理地将知识分解、融会贯通并能运用于解题中是教师们应急切探究的出路。为此,在教学中进行了“举一反三”的尝试后,笔者感受到它既能让学生通过建模找到解题中的定式,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灵感,给笔者的教学带来出乎想象的收获。既要“举一”,又要“反三”,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看待此问题。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即一道题目有多种途径可以解决。比如,在《立体几何》中的证明问题,可以用空间图形解决,也可以用代数的方法即空间向量来解决。例一:如图,已知ABCD为矩形,AD=2AB,F分别是线段BC的中点,PA⊥平面ABCD。求证:DF⊥平面PAF。

方法一:要证明DF⊥平面PAF,只需证明DF⊥PA且DF⊥AF,易证PA⊥DF;而证明DF⊥AF,有两种途径可选:其一,可利用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代数方法);其二:可利用角的关系证明∠AFD=90°(几何方法)。方法二:(空间向量坐标法)可利用AB、AD、AP两两互相垂直,满足建系的要求;设出AD的长度,就可以写出各个点的坐标,利用向量数量积为零,可得直线间的相互垂直,从而得到线面垂直。

又如,证明三点共线的问题,可以通过证直线斜率相等、向量相等、点在直线上等多个方法解决。例二:求证三点A(-1,0),B(3,8),C(-4,-6)共线。方法一:斜率法。易得KAB=2,KAC=2,又AB、AC有公共点A,所以三点共线;方法二:向量法。易得,所以共线,又AB与AC有公共点A,即A、B、C三点共线。方法三:点在直线上。易得直线AB的方程,然后将C点坐标代入验证即可。

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即一道题目,多种变式,借题发挥。如在学习抛物线后,在习题中出现了以下一题。例三:过抛物线y2=2px焦点的一条直线和这条抛物线相交,设两个交点纵坐标为y1,y2,求证:y1y2=-P2。(设线段AB为过抛物线焦点的弦)此题证明并不难,但其结论却很有用,关键是运用其结论。在布置此题给学生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演变,如变成以下3种证明。①证明:过抛物线焦点弦两端点的切线与抛物线的准线,三点共线。②证明:抛物线焦点弦中点与其端点切线的交点的连线,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③证明:抛物线焦点弦中点与其端点切线的交点连结线段,等于焦点弦长的一半,并且被这条抛物线平分。

一题多答

一题多答,即一道题目,多人作答,多种切入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解决问题的角度和顺序均有不同,哪一种方法更适应自身,那才是最好的解答方法。例如,在解绝对值不等式中,就有好多学生有不同的思路,切入点不同,但取得的效果都很棒。通过解题,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认识了绝对值不等式的真实含义。以下就是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实例。

例四:解不等式∣x+2∣+∣x-1∣>3。

学生甲:根据绝对值的定义,观察数轴;如图,实数x,-2,1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P,A,B,可知:只有当x不在(-2,1)的范围内,均能使得不等式成立。

学生乙:做出函数y=∣x+2∣+∣x-1∣图像,观察图像得到解集;

学生丙:根据分类讨论,用零点分段法。先讨论函数y=∣x+2∣+∣x-1∣的零点,零点可以将整个定义域分为三个区间:(-∞,-2),(-2,1)和(1,+∞),因此函数可以改写成分段函数:,即可分三类讨论,最后求出并集即为解集。

一题多思

一题多思,即一道题目,多次反复思考,触类旁通。顾名思义,所谓“一题多思”,就是在解好一道题后不能认为一切任务均已完成,而是要对这道题再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研究。看看除此种解法外,是否有其它解法;想想若将本题推广(或“收缩”)能得到什么结论;试试如把这题的题设、结论换一换,或是将题型变一变,又将得到什么结论。例如:试证以椭圆的焦点的弦为直径的圆必和椭圆相应的准线相离。证完这题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把题目中的条件“椭圆”改为“双曲线”、改为“抛物线”,结论会又有何变化?学生在这三题的证明过程中发现,在不同曲线下可得不同的结论,椭圆是相离,抛物线是相切,双曲线是相交,看似不同的题目方法却都是相同的,都根据圆锥曲线的定义来证。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第一中学)endprint

为适应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在高考中考出理想成绩,作为现行教育制度下的高中数学教师,笔者认为,合理地将知识分解、融会贯通并能运用于解题中是教师们应急切探究的出路。为此,在教学中进行了“举一反三”的尝试后,笔者感受到它既能让学生通过建模找到解题中的定式,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灵感,给笔者的教学带来出乎想象的收获。既要“举一”,又要“反三”,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看待此问题。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即一道题目有多种途径可以解决。比如,在《立体几何》中的证明问题,可以用空间图形解决,也可以用代数的方法即空间向量来解决。例一:如图,已知ABCD为矩形,AD=2AB,F分别是线段BC的中点,PA⊥平面ABCD。求证:DF⊥平面PAF。

方法一:要证明DF⊥平面PAF,只需证明DF⊥PA且DF⊥AF,易证PA⊥DF;而证明DF⊥AF,有两种途径可选:其一,可利用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代数方法);其二:可利用角的关系证明∠AFD=90°(几何方法)。方法二:(空间向量坐标法)可利用AB、AD、AP两两互相垂直,满足建系的要求;设出AD的长度,就可以写出各个点的坐标,利用向量数量积为零,可得直线间的相互垂直,从而得到线面垂直。

又如,证明三点共线的问题,可以通过证直线斜率相等、向量相等、点在直线上等多个方法解决。例二:求证三点A(-1,0),B(3,8),C(-4,-6)共线。方法一:斜率法。易得KAB=2,KAC=2,又AB、AC有公共点A,所以三点共线;方法二:向量法。易得,所以共线,又AB与AC有公共点A,即A、B、C三点共线。方法三:点在直线上。易得直线AB的方程,然后将C点坐标代入验证即可。

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即一道题目,多种变式,借题发挥。如在学习抛物线后,在习题中出现了以下一题。例三:过抛物线y2=2px焦点的一条直线和这条抛物线相交,设两个交点纵坐标为y1,y2,求证:y1y2=-P2。(设线段AB为过抛物线焦点的弦)此题证明并不难,但其结论却很有用,关键是运用其结论。在布置此题给学生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演变,如变成以下3种证明。①证明:过抛物线焦点弦两端点的切线与抛物线的准线,三点共线。②证明:抛物线焦点弦中点与其端点切线的交点的连线,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③证明:抛物线焦点弦中点与其端点切线的交点连结线段,等于焦点弦长的一半,并且被这条抛物线平分。

一题多答

一题多答,即一道题目,多人作答,多种切入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解决问题的角度和顺序均有不同,哪一种方法更适应自身,那才是最好的解答方法。例如,在解绝对值不等式中,就有好多学生有不同的思路,切入点不同,但取得的效果都很棒。通过解题,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认识了绝对值不等式的真实含义。以下就是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实例。

例四:解不等式∣x+2∣+∣x-1∣>3。

学生甲:根据绝对值的定义,观察数轴;如图,实数x,-2,1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P,A,B,可知:只有当x不在(-2,1)的范围内,均能使得不等式成立。

学生乙:做出函数y=∣x+2∣+∣x-1∣图像,观察图像得到解集;

学生丙:根据分类讨论,用零点分段法。先讨论函数y=∣x+2∣+∣x-1∣的零点,零点可以将整个定义域分为三个区间:(-∞,-2),(-2,1)和(1,+∞),因此函数可以改写成分段函数:,即可分三类讨论,最后求出并集即为解集。

一题多思

一题多思,即一道题目,多次反复思考,触类旁通。顾名思义,所谓“一题多思”,就是在解好一道题后不能认为一切任务均已完成,而是要对这道题再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研究。看看除此种解法外,是否有其它解法;想想若将本题推广(或“收缩”)能得到什么结论;试试如把这题的题设、结论换一换,或是将题型变一变,又将得到什么结论。例如:试证以椭圆的焦点的弦为直径的圆必和椭圆相应的准线相离。证完这题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把题目中的条件“椭圆”改为“双曲线”、改为“抛物线”,结论会又有何变化?学生在这三题的证明过程中发现,在不同曲线下可得不同的结论,椭圆是相离,抛物线是相切,双曲线是相交,看似不同的题目方法却都是相同的,都根据圆锥曲线的定义来证。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第一中学)endprint

为适应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在高考中考出理想成绩,作为现行教育制度下的高中数学教师,笔者认为,合理地将知识分解、融会贯通并能运用于解题中是教师们应急切探究的出路。为此,在教学中进行了“举一反三”的尝试后,笔者感受到它既能让学生通过建模找到解题中的定式,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灵感,给笔者的教学带来出乎想象的收获。既要“举一”,又要“反三”,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看待此问题。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即一道题目有多种途径可以解决。比如,在《立体几何》中的证明问题,可以用空间图形解决,也可以用代数的方法即空间向量来解决。例一:如图,已知ABCD为矩形,AD=2AB,F分别是线段BC的中点,PA⊥平面ABCD。求证:DF⊥平面PAF。

方法一:要证明DF⊥平面PAF,只需证明DF⊥PA且DF⊥AF,易证PA⊥DF;而证明DF⊥AF,有两种途径可选:其一,可利用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代数方法);其二:可利用角的关系证明∠AFD=90°(几何方法)。方法二:(空间向量坐标法)可利用AB、AD、AP两两互相垂直,满足建系的要求;设出AD的长度,就可以写出各个点的坐标,利用向量数量积为零,可得直线间的相互垂直,从而得到线面垂直。

又如,证明三点共线的问题,可以通过证直线斜率相等、向量相等、点在直线上等多个方法解决。例二:求证三点A(-1,0),B(3,8),C(-4,-6)共线。方法一:斜率法。易得KAB=2,KAC=2,又AB、AC有公共点A,所以三点共线;方法二:向量法。易得,所以共线,又AB与AC有公共点A,即A、B、C三点共线。方法三:点在直线上。易得直线AB的方程,然后将C点坐标代入验证即可。

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即一道题目,多种变式,借题发挥。如在学习抛物线后,在习题中出现了以下一题。例三:过抛物线y2=2px焦点的一条直线和这条抛物线相交,设两个交点纵坐标为y1,y2,求证:y1y2=-P2。(设线段AB为过抛物线焦点的弦)此题证明并不难,但其结论却很有用,关键是运用其结论。在布置此题给学生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演变,如变成以下3种证明。①证明:过抛物线焦点弦两端点的切线与抛物线的准线,三点共线。②证明:抛物线焦点弦中点与其端点切线的交点的连线,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③证明:抛物线焦点弦中点与其端点切线的交点连结线段,等于焦点弦长的一半,并且被这条抛物线平分。

一题多答

一题多答,即一道题目,多人作答,多种切入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解决问题的角度和顺序均有不同,哪一种方法更适应自身,那才是最好的解答方法。例如,在解绝对值不等式中,就有好多学生有不同的思路,切入点不同,但取得的效果都很棒。通过解题,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认识了绝对值不等式的真实含义。以下就是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实例。

例四:解不等式∣x+2∣+∣x-1∣>3。

学生甲:根据绝对值的定义,观察数轴;如图,实数x,-2,1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P,A,B,可知:只有当x不在(-2,1)的范围内,均能使得不等式成立。

学生乙:做出函数y=∣x+2∣+∣x-1∣图像,观察图像得到解集;

学生丙:根据分类讨论,用零点分段法。先讨论函数y=∣x+2∣+∣x-1∣的零点,零点可以将整个定义域分为三个区间:(-∞,-2),(-2,1)和(1,+∞),因此函数可以改写成分段函数:,即可分三类讨论,最后求出并集即为解集。

一题多思

一题多思,即一道题目,多次反复思考,触类旁通。顾名思义,所谓“一题多思”,就是在解好一道题后不能认为一切任务均已完成,而是要对这道题再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研究。看看除此种解法外,是否有其它解法;想想若将本题推广(或“收缩”)能得到什么结论;试试如把这题的题设、结论换一换,或是将题型变一变,又将得到什么结论。例如:试证以椭圆的焦点的弦为直径的圆必和椭圆相应的准线相离。证完这题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把题目中的条件“椭圆”改为“双曲线”、改为“抛物线”,结论会又有何变化?学生在这三题的证明过程中发现,在不同曲线下可得不同的结论,椭圆是相离,抛物线是相切,双曲线是相交,看似不同的题目方法却都是相同的,都根据圆锥曲线的定义来证。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第一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举一反三共线一题
向量的共线
平面几何中三点共线的常见解法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在于活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