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应成青年教师的工作常态
2014-02-25杨旭
杨旭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在1989年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是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能是对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教师的水平上。那么,青年教师应该怎样最有效地从资深同行身上学到专业教学技能,使自己能够高层次、大范围地有效利用优秀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提高实际教学能力呢?
反思的重要性及其内涵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作为教师,更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准确、客观的认识,也就是说能够对自己进行认真的反思。那么,反思到底是什么?是在优秀教师经验教训总结中的消化理解,还是对自己的思想、内心感受的思索,或是对自己亲身体验过程的反省?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笔者对“反思”有了初步的理解。反思不仅要借助外部力量,如优秀教师的经验理论等,而且要依靠教师的个人素质共同提高。教学的反思是在师生共同配合中对“教”与“学”的“检查与清理”;反思不仅仅要了解教学活动的表面结构和表面动态,而且要挖掘教学活动的深层结构和动向,以实现对教学活动的真正理解和批判性改进;反思不仅要思考解决教学中科学性问题,而且更要思考解决教学中的人文性问题。
实际上,学生会时刻用自己的眼睛与心灵在观察着教师言行。如果教师不思考自己,提高自己,那么怎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在国际上,反思已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观念,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源性动力,反思应该以优秀教师总结的经验与理论为基础,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反思
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教师们需要时常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外校的理论,并在利用外部资源、借助外力的同时进行自我反思。但是,青年教师需要的是借鉴而不是照搬,需要凭借着“优秀教师经验”这面“镜子”更清楚地甄别自己,对自我问题进行主观审视;教师学习与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并不是机械的、教条的,需要用自己已有的教育理论和专家的先进理论来不断解剖自己的教学行为,用批判者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反思与检验新理论的正确性、实用性以及所产生的效果,比较各种教育理论的特点与实践效果,最终达到选择、形成与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笔者在教学中一直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反思自己是否承担起了“知识的教授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等角色;反思自己是否与学生人格平等地去尊重、合作、和谐与分享;反思自己是否把学生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来开发,注重学生的基础与能力的提高;反思自己是否以学生为核心,领会了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情境之间的联系等。
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的反思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并不是知识传播的工具。要想把自己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师要从教学目标与策略、教学方法与方式、教学得失等进行有效的反思。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观念、情境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只需自己用心,就可以在反思中不断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其一,教学目标与策略。教师应反思自己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否科学、准确无误;自己能否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进行有效教学;能否对教材进行改进与创造性的处理;自己在课堂上能否熟练地把握知识之间的各种联系;为了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自己还需要继续学习那些知识。其二,教学方法与方式。高效课堂正是建立在反思的基础上的,教师们应该反思:是否建立了平等、和谐、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否融入了启发、合作、探究、创造的教学方法与方式;是否在教育教学中突出了重点、分散难点的方法等。其三,教学得失。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以知识的学习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好的成功点,并详细记录,为将来的教学提供丰富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与感悟。
借鉴贵在活学活用
在新课改革中,面对新思想、新课程、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教师发现与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经验、技能等方面出现碰撞时,可以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通过多种反思策略和方法积极主动地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及实践活动。在借鉴——准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教学中,实现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行为的提升。在与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中,青年教师要避免对他们盲目地崇拜,更不要在崇拜中否定和失去自己。学习“经验理论”贵在领会其思想实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学活用。更何况每一种经验理论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都有它们适用的环境与条件。在经验中反思,并不是循环经验;在实践中反思,并不是脱离理论。青年教师需要在自我观察与自我分析中进行积累得失,完善自我;需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与完善,逐步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一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