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鼻窦术后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上颌窦口黏膜恢复过程分析
2014-02-25王占琴
王占琴
内镜鼻窦术后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上颌窦口黏膜恢复过程分析
王占琴
目的 观察和分析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在内镜鼻窦术后上颌窦口黏膜的恢复过程。方法 选取在本院接受内镜鼻窦术治疗后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患者62例(106侧)为研究对象, 在行内镜鼻窦术前、术后13~21 d、7~11 w及13~15 w时钳取患者上颌窦口后卤相同部位的黏膜组织, 并对上述取样组织进行观察。结果 手术前, 均可观察到腺体、鳞状上皮化生、上皮剥落以及纤维组织增生;均存在线粒体减少、微管结构异常等症状;术后13~21 d, 上述患者鼻部形态学均未出现明显变化;术后7~11 w, 发现上颌窦口处纤维柱状细胞增多, 且发现多数柱状细胞都带有大量短纤毛和微绒毛组织,所有患者鼻部病侧处均观察到病理性纤维组织及腺体增生;术后13~15 w后, 其中100侧上皮化较为满意.106侧窦口通常情况良好。结论 内镜鼻窦术后, 上颌窦口黏膜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一般约为3个月,且在恢复过程中可观察到部分病理变化是不可逆转。
鼻窦炎;内镜鼻窦术;鼻息肉
内镜鼻窦术简称ESS, 该手术是通过对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等阻塞因素进行清除或解除, 使得阻塞的鼻窦和鼻腔恢复到通常状态, 消除鼻内炎症病变,促使鼻内上颌黏膜组织功能及形态恢复正常的一种治疗方式。为了了解和分析对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行内镜鼻窦术后上颌窦口黏膜组织功能及形态的恢复过程, 选取了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清化卫生院接受ESS治疗的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 通过借助电镜、光镜、内镜等器械对鼻内上颌组织进行观察, 现将观察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2例于2012年06月~2013年09月在本院接受ESS治疗的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106侧)为研究对象, 上述选取对象病症确诊均依照全国鼻科会议制定的慢性鼻窦炎诊断标准进行。年龄15~66岁, 平均年龄(34.2±10.3)岁;病程7个月~30年, 平均病程(16.2±4.3)年,上述选取对象均排除手术治疗者。
1.2 方法 采取Merssklinger术式行ESS对上述患者进行治疗, 在手术过程中尽量保留正常或轻度病变黏膜组织。术中对上颌窦口部位的黏膜组织进行取样, 并制成电、光镜标本。行ESS后患者鼻内黏膜组织转归恢复过程的评定和划分依据“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术腔黏膜转归阶段的划分及处理原则”[2]进行处理。并在行ESS手术后13~21 d、7~11 w及13~15 w对患者相同黏膜组织进行取样, 并进行组织学处理和观察。
2 结果
手术前, 均可观察到腺体、鳞状上皮化生、上皮剥落以及纤维组织增生;均存在线粒体减少、微管结构异常等症状;术后13~21 d, 上述患者鼻部形态学均未出现明显变化;术后7~11 w, 发现上颌窦口处纤维柱状细胞增多, 且发现多数柱状细胞都带有大量短纤毛和微绒毛组织, 所有患者鼻部病侧处均观察到病理性纤维组织及腺体增生;术后13~15 w后, 其中100侧上皮化较为满意.106侧窦口通常情况良好。
3 讨论
假复层柱状纤维组织及周边上皮细胞作为机体鼻腔内部结构呼吸区和鼻窦内黏膜的主要细胞, 其组织中纤毛柱状细胞的纤毛结构是保证鼻腔内部不受刺激、清除污物的重要结构。而纤毛结构在行使清除作用的过程中, 会消耗细胞内线粒体储存的大量ATP, 因而正常的鼻腔鼻窦组织处, 其不仅蕴含极为丰富的纤毛柱状细胞, 且纤毛结构及排列方式均为正常, 同时该结构胞内线粒体狭长、嵴长且较为密集。因而在行ESS后, 通过对上颌窦口黏膜组织及周边上皮细胞的形态及微管结构进行观察, 有助于判断黏膜恢复进程。
本文研究发现术后13~21 d, 上述患者鼻部形态学均未出现明显变化;术后7~11 w, 发现上颌窦口处纤维柱状细胞增多, 且发现多数柱状细胞都带有大量短纤毛和微绒毛, 所有患者鼻部病侧处均观察到病理性纤维组织及腺体增生;术后13~15 w后, 其中100侧上皮化较为满意.106侧窦口通常情况良好。综上所述, 行内镜鼻窦术后, 上颌窦口黏膜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一般约为3个月, 且在恢复过程中可观察到部分病理变化是不可逆转。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34):302.
454450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清化卫生院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