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要抓四个基本要素
2014-02-12
(天津市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天津 300309)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提了很多教学理念,如“要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要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个性差异”,“理实一体化”“方向化教学”等,这些理念,都需要我们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去落实。
关于当前课堂教学,主要要抓以下四个基本要素尤为重要:
一、情感要素
任何一节好课,要充满生命力,必须是有激情的课,激情是责任的反映,要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在能力。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有导入环节,人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有效的导入应该把学生引入到愤和悱的情境中。
当然,传统课堂教学总是受时间所限制,一篇课文讲几课时都是有规定的,特别是一些老课文,由于创作时代久远,学生可能很难一下子进入教师理想的课堂情境中,有时一篇很是让人悲伤气愤的课文,但由于学生们不理解,就达不到老师要求的情感程度,但你又不能导他个三天两夜,所以,很多老师就在学生达不到情感要求的时候,就忙于讲课,强行推进课文,这样做当然就不会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境界了。所以,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运用教师的智慧,引领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和课文要求达到的情境中。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快速达到情感要求呢?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以下方式方法可以达到。
1.借助音乐。音乐是学生们的最爱,试想,我们在学生时代,有谁没有一个抄写歌词的本子?学生们都喜欢把自己喜欢的歌词记在这个本子上,并爱不释手。如果在课文的导入环节中,设计播放符合课文情境的歌曲和音乐,就会引一下子把学生吸引到特定的情境中。
如,学习鲁迅的小说《药》,就可以在教室里播放浓重悲凉的乐曲,像二胡曲、像埙乐,都可以达到。乐曲的悲凉和凄清,会让学生浮躁的内心顿时安静下来并进到悲剧的色彩和氛围中。
2.借助画面。俗话说眼疾手快。要想尽快让学生集中到课文情境中,就要抓住学生的视觉。如果学生们一味地看着教室四面墙壁上千篇一律的名人字画、大字标语、中国地图,已经视觉疲劳了,就很难进入,但当你借助电视、录相、书画等,展示清晰、明朗的画面,就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如身临其境,一下子进入教师所要求的课文情境中。
如,小学生课文《圣诞树》,老师一上来就在黑板上划了一棵绿色的圣诞树,让学生一下子就入了进来。
3.借助表演。课本剧和分角色朗读都属于表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表演天赋,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文中去。比如,听专家说起过一节初中课文《最后一次讲演》,教室被师生们布置成了一个会场,讲台前高高地支起了横幅《最后一次讲演》,然后一个学生扮作课文中的闻一多先生,长衫长袍,义愤地走上讲台,开始慷慨激昂的“讲演”,让在场的师生极为动容,一下子进入了那个时代紧张的氛围中。
4.借助反常。学生们往往对一个教师的讲课风格非常熟悉,如果你一反常态,有可能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比如,一个教师在一节口头作文公开课上,竟然迟到了,而且足足迟到了五分钟以上,教室内听课的专家、同行及全班学生都纳闷和担起心来,尤其是学生们更是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内心猜测了很多,然后,教师终于进了教室,他说:今天我们的作文题目是《当教师迟到的时候》,这让大家一下子活跃起来,都争相踊跃发言。
当然,到底得采用多少种方法,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完全取决于教师有多少智慧和才能。
二、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他更是引领者、组织者、咨询师和伴随者,课堂也由以教师讲解为主,转为以学生自学为主,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不是无师自通,是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给他思考的时间。
记得有这样的一句俗话:懒妈妈会教出勤快的孩子。它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学会放手。教师在教学上要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要事事都代替和包办,唯恐学生达不到自己要求的水平。如果一味地不放手,反而会害了学生,这跟“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一样的事倍功半效果。
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这就需要教师有耐心,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做好充分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
最常见的方法是采用提问式。教师可根据课文要求设置针对性强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
如,怎么理解鲁迅的小说《药》中正面描写夏瑜被杀的场面呢?老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加以引导:
1.夏瑜被杀是在什么具体时间?这个时间表现的特点是什么?
2.夏瑜这样的革命志士和鲁迅先生是什么关系?鲁迅先生知道他被杀会是什么心情?
3.同样是看客,华老栓去刑场与别人的目的相同吗?他会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吗?
这样学生就会认真动脑去理解:
夏瑜被杀是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这时候什么都处在黑暗之中,什么也就都看不清楚,听到的声音也是隐隐约约的;夏瑜的原型是革命志士秋瑾女士,她和鲁迅是很好的朋友,鲁迅先生看到过他们是如何坚决革命的,对他们非常敬佩和同情,当得知这样的朋友要被敌人杀害时,鲁迅先生是极不忍心去细细而清晰地描写她被害的细节的,所以,会写的极为模糊;同样是看客,华老栓去刑场是买“药”的,他不关心被杀的人是谁,他只关心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药”,他又躲得大远的,以他听到和看到的夏瑜被害只能是模糊不清的。
这样学生们就很容易理解鲁迅笔下的夏瑜被杀为什么是这样模糊不清的,但又是极为真实合理的了,并且会记忆深刻。
当然,学生在自我思考中,又会迸出创新的火花。只有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才能真正学到和掌握知识,才能在学习中创造和创新。
三、教学互动
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再不是一言堂,它更多要求的是师生间的互动,这是对教学本质的认识与传统不同的地方。课堂教学要在教师引导之下,使学生产生思维思想的碰撞。知识可以通过“背”去解决,能力、思想观念是教不出来的,而是自悟、自得出来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生硬地说:把这处划下来、背下来,并规定背不下来的惩罚措施,或许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但是,从长久来看,学生只是贯彻和复制了老师的知识,并不是自己的领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况且,怎么能指望学生有创新和提高呢?所以,我们培养学生绝不是在培养机器,而是要让学生不断创新和超越前人。
还是以《圣诞树》一课为例,当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从圣诞节会想到什么?学生是争相举手回答的,有人说圣诞老人,有人说圣诞礼物,老师都极为不高兴地说:坐下。其实老师是希望学生们答出“圣诞树”来的,只要不是这个答案就不给予评价,只有当一个学生答出“圣诞树”来时,她才高兴地说:对!然后把这三个字写在了黑板上,并画上了圣诞树。
这虽然看似是小事,实在是大事,它可以看出教师备课的不充分,也看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更可以看出教师的责任心不够,甚至是智慧不够。其实,教师在上课时,有时会非常希望学生能一如己愿地回答出自己的问题来,如果学生不能如自己所愿,那就要用教师自己的经验、学识、智慧引领学生得出自己所要的答案来。如上例所言,教师是完全可以再加以师生互动的,你可以继续提问:人们会把圣诞礼物放在哪里?或者说挂在哪里?学生很容易会答出圣诞树的。所以,凡教学,教师要充分估计到课堂上的各种情况,特别是不利情况和意外情况,不能一棍子就把学生的回答打死,要用智慧和责任心和学生进行真正的互动和沟通。
四、展示学生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关爱学生,一切为了学生。那么怎样才算是关注和关爱了学生呢?那就是,时时肯定学生,时时展示学生,才是真正做到了关注和关爱学生。人,都需要被肯定。有肯定才会有动力。在教学上,学生特别渴望着被教师认可,如果你一味地批评和指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多加鼓励和肯定,办求让这些闪光之处发展并扩大,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以作文教学为例,大家都知道“教师怕出题儿,学生怕作文儿”这句话,学生为什么怕?还不是你教师总说他写得不好?人家本来用心了,用了一个特别恰当的词儿,造了一个特别好的句儿,写了一个特别出彩的段儿,但可能就因为没有符合你教师规定的用议论性的话开头,用抒情性的话结尾,更或者就写偏了走题了,就被你教师批评一通并打了低分甚至零分儿,试想,那他还有写下去的勇气吗?
所以,身为教师,要把学生的每篇作文都当做他们用心写出的大作来看,你要想着是学生是在捧着自己的一颗心在与你会话,你要分外珍惜它。要学会肯定和赞美,哪怕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描写用的好,教师都要充分加以肯定,教师的充分肯定更能坚定学生的写作信心,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关心、爱护和认可,这会让他们更想着把每个词、每句话、每段文字写得更好,会更大程度地展示自己,来获得教师更大更多的肯定。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教师要用不断地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想当“元帅”,想当“好士兵”,他们只有从内心里有了向前进的目标,他们才能进步。
所以说,展示学生,就是调动学生向前进的动力,学生只有不断向前,不断占胜自我,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更成为教师希望他们成为的人才。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好的教师会为了上好每节课而做好各方面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