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青年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2014-02-12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就业率毕业生因素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1607)

青年就业问题一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它既直接关系到广大青年事业发展和家庭幸福,同时又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持续发展,因此长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科学全面地分析影响青年就业难的因素,对政府和社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性措施、提高青年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从我国青年就业现状来看,青年就业难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青年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在16岁以上的总人口中,2005年就业率为69.7%,比2000年下降4.4个百分点,青年人口的就业状况同总人口呈现相同的下降趋势。 在16-2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中,2005年的就业率为65.9%,比2000年低6个百分点。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青年就业形势则更加严峻。以大学生就业为例,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和2007年相比有所下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言人尹成基在2009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仍然是社会各方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讲话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毕业生人数630万,接下来的情况是2011年毕业人数660万、2012年680万、今年毕业生人数则高达699万,到目前为止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在20%左右,如此严重的情况令高校和毕业生本人都十分的茫然。

当然,另一方面,青年就业难也反映在就业质量问题上。据广州人才网发表的调查数据:“超过半数的青年没有任何福利待遇,大部分青年就业无保障,表现之一就是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低:38%的就业青年没有任何劳动合同,20%的人签订了1年以内的临时合同,只有36%的人签订了1~3年的固定合同。”“就业质量低还表现在工作时间长上。青年平均周工作时间为48小时,有1/3以上的人每周工作时间在50小时以上,其中农村青年和低龄青年工作的时间更长。”“60%的青年平均月收入在600~1500元之间,还有不到30%的人平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下,仅有超过10%的人月均收入在1500元以上。”

根据以上分析,就业难的确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就业难造成的巨大压力必然严重影响到青年的思想成长以及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无论是从维护政治、社会稳定方面,还是从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的高度来讲,认识关注青年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务必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影响青年就业难的客观因素分析

1.产业结构变化因素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产生的就业拉动能力和劳动力需求,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形成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使大部分青年农民进入城镇,形成了新的就业大军,出现青年就业计算基数增加,就业率下降的新情况。应该说,过去对城市青年就业相对比较关注,而对农村青年的就业则关注甚微,青年农民进入就业主体,就业难度增加,是长期潜在因素形成的新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形成的“蓄水池”只蓄不出是不可能的。我们要认识到这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提高的表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需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做的是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城市和乡村多种渠道进行、引导转移和消化

2.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因素

随着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普及,高校扩招,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不仅提高了城镇青年进入大中专院校的比例,也促进大批农村青年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走入大中专院校,使毕业生比例增加;而社会对大中专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同步成比例增长。在这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也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就使得就业形势更趋严峻。但是,笔者认为,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必然对青年的科技文化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代化建设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不仅促进青年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有效提升了新一代的文化水平,也对提高青年就业质量起到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对青年就业难是一个影响因素,我们要积极面对,但不能简单地把青年就业难归咎于此。

3.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经营状况因素

众所周知,发展经济是扩大就业,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根据奥肯法则:“实际GDP相对潜在GDP每下降2%,失业率就上升1个百分点;同样地,实际GDP相对潜在GDP每上升2%,失业率就会下降1个百分点。”党和政府坚持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是我们保持就业增长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同时,全球经济危机造成的增长速度放缓和企业经营困难,严重影响到就业形势,也是人所共知的,不再赘述。随着外部经济环境改善,世界经济衰退止跌回升,我国经济结构改善,对今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势必会有力地促进青年就业。

4.大中专院校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滞后和错位因素

有些学校立足于生源多的专业多招,生源少的少招,并且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存在与社会需求滞后的现象,教育模式陈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人才培养方向趋同化,与社会需求脱节或错位,培养的人才不能“适销对路”,因此关于企业高薪难聘高级技工,甚至有的大学生不得不“回炉”重修技工学校的报道屡见报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生整体专业结构与社会要求矛盾,个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社会需要求不适应,影响和制约了毕业生就业数量和质量。

5.人才市场不健全,用人单位观念和制度因素

人才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途径,尚未形成健全的体系,企业和学校的联系人才供求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发布是因校而异,不完善、不规范、不系统;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企业不接轨。对农村青年来说这个问题更为严重,据有关调查结果有62.6%的青年表示不能及时收到就业信息;有23%的青年表示对此毫不知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同时,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观念决定了其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开发和利用的方向和程度,影响其人才需求数量和结构。用人制度的不规范,也造成了签约率低,签定劳动合同比例低下、甚至生理歧视、性别歧视等就业问题。

6.地域环境因素

区域的经济形势不但影响当地的人才需求、人才环境,而且也引起人才的流向不平衡。据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2008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近几年情况稍有变化,但倾向依然。麦可思调查研究发现,求职者毕业的大学所在地就业市场越好,求职者的就业率和薪资也就较好。从地区间的差异来看,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学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高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10个百分点,差距非常巨大。

7. 国家和地方就业政策因素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青年就业在学历、户口等各方面的限制性政策越来越少,鼓励性、资助性措施逐渐增加,为青年(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越来越好的政策环境。

8.家庭因素

家庭的教育方法、家长的价值观念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也对毕业生就业观念、择业心态、就业技巧产生重大影响。父母对待子女就业选择的态度,对毕业生的也有重要影响。例如有的父母总想把子女留在身边,有的不同意子女到民营或个体企业就业,不支持青年创业等等,都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和就业效果。

三、影响青年就业难的主观因素分析

1.生理状况因素

虽然我们坚决反对性别、身高、健康等生理方面的歧视,但由于不同职业的特殊要求,性别、身高、健康状况等生理状况在有些职业选择上有限制是必然的,如警察、司机等职业就使色盲者不宜从事的。

2. 个性特点因素

当今,越是正规的大型的用人单位在选人时现在越重视应聘者的思想品行、个性特点,越来越认识到人的个性中所包含的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兴趣;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能力对职业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毕业生中党员、学生干部就业量高,就业质量好的一个重要原因。青年如果不重视良好身心健康素质养成,肯定对就业产生不良影响。

3.综合素质较差因素

部分青年,包括部分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差也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因素。许多大学生上大学后失去了目标与追求,缺乏个人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发展规划意识缺乏;同时由于学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偏颇,使部分学生只求六十分万岁,不注重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呈现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差等表现,对顺利就业和提升就业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4.不正确就业观念因素

不正确的就业观念是影响青年就业最重要的主观因素。其一表现在期望值过高,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不少高校毕业生还以“天之骄子”自诩,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因此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二是表现在有些青年好逸恶劳,宁愿当“啃老族”,在择业存在怕苦、怕畏、畏难情绪,缺乏勇敢自信的生活态度。三是爱慕虚荣,即使学历较低、技能较少,也不愿意成为一线工人,眼睛总盯着办公室的椅子,总把目标定位在当白领;或者认为只有到大城市、大国企工作,才算就业,总想端“”铁饭碗;只考虑工作待遇较高、工作环境好的职业和企业,希望一步到位;而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踏踏实实从头做起,缺乏务实实干,艰苦创业精神。没有树立起“重事业,轻地域;重发展,轻待遇;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和“能力和岗位匹配”、“待遇与贡献一致”的新时期就业观。据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对天津市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进行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地区的多意向选择中,有76.1%的毕业生表示毕业后希望能留在本市工作,比重居选择就业地区的第一位。希望去北京的占47.1%、去上海占23.5%、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的占23.2%、去广州、深圳占18.7%。在自己理想志愿不能实现的前提下,有35.2%的毕业生表示愿意选择靠近家乡的城市实现就业。调查显示,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单位多意向选择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国有大企业,占70.5%,下面依次是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所占比例分别为58.2%、57.9%和50.9%。

5. 工作技能及经验缺乏因素

媒体对企业之间对高级技工的争夺时有报道,而对于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缺乏的青年来说只能是望洋兴叹。由于传统教育重学历轻技能,重文凭轻实践,也由于部分学生本身不重视实践技能的学习锻炼,造成缺乏企业所需要的实际操作技能,动手能力不足,办事能力不强这也是将他们挡在了职业岗位大门之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技能大赛中获奖的同学则在这时成了“香饽饽”。同样据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对天津市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进行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有50.8%的学生表示教育模式陈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不适应社会需求。他们希望学校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并适度、适量地在大学生中开设实践型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要大力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不断提高学校和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

6.求职能力和应聘技巧欠缺因素

一是表现在就业知识欠缺,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劳动用工制度不够了解;对个人性格、专业、专长、气质与岗位的匹配不会分析,不能知己知彼,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找准自己的位置。二是不会收集需求信息和筛选信息,结果瞻前顾后,盲目从众。三是缺乏应聘技巧,不会撰写自荐材料,不会“包装”自己,不善于理解招聘问题,也不善于介绍自己,展示自己的实力,甚至弄虚作假,弄巧成拙。

通过以上对影响青年就业难因素的分析,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做好职业心理咨询与指导,使青年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加大青年技能培训等工作,从而提高青年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勇,中国城市青年就业类型的变化趋势[J].青年研究,2007,(11).

[2]胡鞍钢,杨永恒,盛欣.经济增长转型与就业促进[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06).

[3]邬大光.中国教育大众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就业率毕业生因素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解石三大因素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最“叛逆”的毕业生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