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生命教育理念的《大学体育》课程研究

2014-02-11郑华轶

体育科学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大学体育生命体育

宋 强,郑华轶

(1.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福建 福州 350007;2.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1]习总书记强调了体育在促进人民体质健康水平、建设和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价值意义。每个个体的身体健康,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资本,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生活基础。对于大学生来讲,踏出校门即进入社会,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正确的体育健康知识,强健的体魄与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实现个人梦想的前提,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依赖无数个年轻人梦想的实现。教育不仅要培养现代化生产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也要培养身体健康的人,能积极适应社会的人,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积极人生观和生活观的健康的人。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促进青年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促进青年人体质健康发展。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教育思想、教学体系、课程方案、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进行了积极研究,促进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进程中,社会的发展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当前的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积极变革的要求,“以人为本”与重视“人的自我发展与需求”等理念得到教育研究者的重视,体育教育除了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2]”,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和谐相处。但是当前校园中屡屡出现的自杀、投毒等恶劣影响事件,再一次给当前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命题,如何在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中融入现代生命教育理念,多一些人文关怀,突破当前教育困境,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

1 现代生命教育理念的诠释

现代社会快速的发展,使教育环境在工业化进程中困扰重重,为了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需要,学校教育快速完成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过度强调传递知识,形成技能,淡化了人的生命意义教育。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学生未来成年的生活(或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牺牲了学生的童年生活,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导致教育偏离教育的本来目的,使教育工具化,让学生成为教育工业生产线上的标准产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我们同样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忽略了教育对象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生命个体存在,忽略了他们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教学中缺失了对生命教育的人文关怀。生命教育没有在高校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学校总会出现一些让人心痛的悲剧,拷问着我们的教育出发点。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过程。学生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存在,教育就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本真事业。教育的终极价值“使人成为真正的人”[3],吴庶深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就其个体本身而言,就是关乎全人的教育,就其与外界的关系而言,就是关乎与他人,与自然万物,与天(宇宙主宰)之间如何相处之教育。”[4]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教育应该让青年学生认识生命之宝贵,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的美好,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能输掉对生命的信念。生命教育更应该告诉青少年不仅要好好活着,而且要活的有价值、有意义,让生命迸发出光彩。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教育理念是以生命教育为理念的教育,把生命教育载入本体层面,而不是工具层面,致力于生命的整体教育,是“理智、情感、意志与身体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及自己、他人和环境建立起相互尊重,能沟通、负责任的关系”,[5]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安生立命的价值观、调和个体的知情意行。我们认为,体育教育是贯彻生命教育的最好的有效手段,不仅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还促进生命发展的整体性。就当前大学生而言,发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理念,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教育手段,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形成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尊重自己和他人,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和谐相处,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实现人生理想。

2 现代生命教育理念是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选择基础

当前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是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以“终身体育”为目的,突出“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为终极目标的课程体系改革,推动了“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多元化体育教学创新。从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多数研究成果还是基于教育过程模式与教学评价的研究,尤其是学生体质健康问题,重点突出在以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动力。但是从现代生命教育理念角度出发研究学校体育改革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成果数量并不多。任何体育教学改革都渗透着教育价值观,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改革发展。当前,“健康第一”思想统领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把健康放在第一位,表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生的健康工作。而“健康”不仅指“身体上没有疾病,而是指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良好的状态”,也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及社会适应三方面构成健康的整体概念。学校体育要以促进学生健康为主要任务,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的发展。以现代生命教育理念促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正是基于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的培育为目标,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适应上良好状态的人。

体育的自然价值就是“促进个体生命和谐内在发展”[6],是对人作为整个生命系统的完备发展。以生命教育视角审视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本原的重新认识:是生命本性的自然回归。体育教育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身体活动或其他辅助性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和活动”。[7]是对每个生命个体通过体育手段促进其发展,挖掘生命的潜力,提升个体生命质量。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校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就是从生命教育开始的,然而现实的学校体育中,教师很少触及生命教育的内容,有时也只是开学之初的安全注意事项教育,学生也没有意识到生命教育的意义。如果学校体育把培养学生“健康”作为学科发展的目的,理所当然的,应当关注人及其本质要素的发展,关注人的质量的发展——生命及生命意义的提升。然而这一历史使命在现行的教学中却遭遗忘和漠视。如果学校体育中没有触碰生命教育内容,那么学校体育本身也就没有“生命”可言,学生在体育课中感受不到运动的快乐,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出现不尊重他人生命、不尊重自己生命的恶劣事件在学校屡屡发生。

生命价值是体育的基础性价值,体育具有提升生命质量和彰显人们精神生活价值的功能,学校体育具有教育和体育的二重性。无论是从体育的角度,还是从教育的角度,学校体育课程都应树立以“现代生命教育理念”为价值选择,让学生在体育中探索生命的美好,在教育中感受体育运动之乐趣。以现代生命教育理念关注个体的发展,是对当前 “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思想内涵的发展。

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为生命教育提供现实基础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影响较大,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从过去“双基”教学过渡到“以人为本”及“健康第一”教育思想指导大学体育课程实施与改革,学校体育开始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这是我国教育的一大跨越。但当前学校体育课程仍然没有摆脱过去陈旧教学思想,在发展方向上一直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没有根据时代变化发展积极作出调整,教师的主导性太强,学生的自主性太差,教学内容方法陈旧老套,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参与意识弱化。

体育课程由于受到国家竞技体育影响,学校体育内容偏重竞技,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生命存在”,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体育课程沦为学校不受重视的“豆芽学科”,让位于智力教育学科。学校体育兼有教育和体育的双重性质,一要促进以“生命为本原”的个体健康发展,提升生命的质量,二要促进个体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相对于教育的生命基础,对比智育与德育课程,体育对生命的依存更直接,人的一生中,无论是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中年人的体育健身,还是老年人的延年益寿都与体育有直接的关系,体育充分体现在人生命的各个阶段。

学校体育能不能同生命教育对接,让学校体育教学开创新的局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学校体育是直接以学生身体为教育对象,生命蕴含在身体之中,个体能从运动中感受到身体存在,情感得到释放与表达,易形成共同价值观。这同学校课程中德育课、智育课有很大的区别,体育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该系统不断变化,是个动态的过程。体育运动中有对抗、有合作、有谦让、有包容、有理解、有奉献,在体育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瑞典教育家胡森说“终身受益的东西总是看不见的”。[8]因此,在学校体育中挖掘生命教育内容,唤醒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生存观、生活观、对学校体育来说,丰富了其内涵。

4 当前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价值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化大国转变,由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在社会发展中不同层次的人的需求与社会供给的现实矛盾较突出,各种文化思潮涌动,各种价值观包围在青年学生的周围。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网络信息的发展,给当前的教育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主要有:1)复杂社会信息环境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多元价值观冲击学生现有价值认知。比如思想意识领域“个人主义”,文化娱乐领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都挑战着年轻人的价值观。在社会中,以“经济价值”为主要参考目标衡量人的成功与否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观,“成功等于金钱”、“金钱等于幸福”,社会环境越来越走向开放,互联网良莠不齐的信息刺激年青人眼球,社会上不良风气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青人的思想发展,容易让年青人造成认识上的困惑,不利于年青人健康人格的形成。2)由于受当前的独生子女政策影响,整个社会环境对学生的非理性保护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先进科技手机在学生中广泛化拥有,转移了学生学习注意力;家庭汽车接送学生上下学,会导致学生运动不足,体质下降。3)网络化发展使各种文化讯息得以迅速传播,优秀的、庸俗的、颓废的、极端化的各种思想困扰着年青人,当下的年青一代学生在思想意识、个性等方面与过去一代大学生相比,同时也表现出更开放、更有个性等特征。

我国大学生的生源地非常广泛,从一线的大都市到偏远的农村,每个青年大学生背后的地域文化环境、经济水平、社会生活习惯反差较大,这给当前部分青年学生心理带来很多认识上的问题。尤其是经济上的贫困,容易形成自卑和强烈的受挫感,与同学之间形成交流上的鸿沟。其在学校生活中的弱势地位,易带来心理上的受伤,这是目前一些高校在实践中容易忽视的问题,比如“马加爵事件”。另外一些独生子女由于被过分溺爱和保护,容易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心理承受能力差,对于一些事情容易极端化处理,比如“药家鑫事件”。

在当前学校教育课程体系里,几乎没有课程将幸福的认知与情感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第一目标。孩子从小被灌输“学习成绩好,才是好孩子”,却不知道如何感知幸福,丧失获取幸福的能力。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不仅仅是培养孩子成功,还要培养孩子做一个幸福生活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每个人应具备这样的能力。

5 以生命教育为价值理念建设大学体育课程的路径

我国2020年要完成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目标,和谐的社会与和谐的生活,是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美好的憧憬。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和谐,应该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客观对象保持相互平衡与适度的关系,即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四个方面的和谐。当前社会最大的痛苦来源于自身的不和谐,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剧增,最容易导致心理扭曲,即个体生命与自身的不和谐,表现为人格的分裂和扭曲。一个和谐的生命,总是身心健康的统一体,学校体育必须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入手,遵循教育规律,以生命基础为前提,培养学生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当下学校体育改革应践行以生命教育为价值取向,以促进生长发育为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生命、感受生存、感受生活、让体育教学焕发绿色生机。

用现代生命教育的理念来促进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强调的是要更新体育教学观念,树立“以生命为本”理念来发展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大学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凸显生命元素,把生命教育理念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中,而不是在体育课程中单独设立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生命知识的传授,这无疑会加重学生学业负担,让体育教学变得机械死板。用现代生命教育理念指导体育课程的建设,首先鼓励老师通过自身不断学习,拓宽视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素,用现代生命教育理念发展自己对体育教学的新认知。在体育教学中对“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三个问题,很多老师对前两个研究较少,“如何教”的问题研究的较多,需要我们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认真审视学校体育中的新问题。其次,对于学校体育课中出现很多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老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对象,了解他们,根据他们的需求设计体育教学方案,丰富体育教学手段,多样化活动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到运动学习的幸福快乐,体验体育运动带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激情,提高他们从事这项运动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对未来生活的自信,提升生活的质量。最后,在学校体育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安全和生存手段教育,还要通过体育运动中的协作与训练,强化学生逃生、抢救、生存技能培养,避免学生遭受意外事故的伤害,这是对自己生命的保护,是对生命的一种认识的提高。体育课程教学中,更应穿插教育学生对别人生命的尊重,对周围自然的尊重,包容别人,宽容处理运动中的冲突,防止暴力事件发生。体育运动是一项身体活动,是需要身体多种生理机能与情感参与的过程,同时也是众多个体参与的动态过程,把生命教育理念融入体育活动中,多一些人文的关怀,让体育课程的开展充满生命活力,正是学校体育的职责所在。

[1]习近平.2013年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讲话[EB/OL].(2013-08-31)[2013-09-31].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3-09/01/c_125291889.htm.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5-390.

[3]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困境与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0(1):35-38.

[4]吴庶深,黄丽花.生命教育概论:实用教学方案[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公司,2001:143-178.

[5]周惠贤,杨国强.香港的生命教育:文化背景、教育改革与实践方向[M].香港:香港文化教育中心,2002:126-145.

[6]冉学东,王广虎.生命教育:新时期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1):1-6.

[7]戴红云.生命教育视域下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技,2012,11(6):55-57.

[8]鲁建清,满维祥,汤长发.“三生教育”:体育教育的本质回归[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4):119-121.

猜你喜欢

大学体育生命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关于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课程的探讨与分析
“思维引导”法在高职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教学中实践效果
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与管理模式探究
我们的“体育梦”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