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服务业与区域社会、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以厦门为例
2014-02-11何杰明
宋 亮,何杰明
(厦门理工学院公共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
厦门位于中国东南部,属闽南地区,北与泉州、南与漳州接壤,东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是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海峡西岸的核心城市之一。近些年,厦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生活观念不断更新,体育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体育服务业正在快速发展。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并不是独立的,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厦门为例,通过对体育服务业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的研究,来探讨厦门体育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的促进厦门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1 体育服务业阐释
体育服务业是服务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门类,它以提供体育服务产品和劳务为主,其产品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日本学者佐伯聪夫将体育产业定义为: “以体育运动自身生长财富和提供服务的产业;以生产、提供和运动直接相关的财富和服务为工作内容的产业。”其中, 提供体育服务产品的部分即为体育服务业。
根据1995 年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2001 年) 》对体育产业的划分, 体育服务业属于体育主体产业,其发展程度是判别体育产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直接影响和关系到整个体育产业发展的进程。体育产业中的用品业、设施业等各领域的发展最终也要落实到体育服务业上来, 通过体育服务业来实现体育产业的本质功能。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 试行) 》,体育服务业包括体育组织管理活动、体育场馆管理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中介服务以及其他体育服务5 个类别。其中,其他体育服务又包括体育培训服务、体育科研服务、体育彩票服务、体育传媒服务、体育展览服务、体育市场管理服务、体育场馆设计服务、体育场馆保洁服务和体育文物及文化保护服务9个小类。
2 厦门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服务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2.1 厦门体育服务业的发展的良好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只有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对体育服务消费的需求有了实际支付能力的时候,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才有可能。近几年,厦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迅速增加。2012年厦门GDP达2 817.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 %,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为77 392元,增长10.4 %,折合12 26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 5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 45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9 %和12.8 %。这些数据表明,厦门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为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2 厦门体育服务业的发展的广阔市场需求
居民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转变和升级,是体育服务业发展的源动力。人类社会各项活动的产生、发展是由人们需求结构变化的客观规律来决定的。体育服务业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项经济活动,分析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关键是看它在现阶段人们需求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以及需求结构是否能够给它提供进步发展的动力。从马克思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人的需求主要分为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三类,其中享受和发展需求是满足人作为社会人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的高层次需求,并且人的需求结构客观上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转化的趋势。从经济理论上看,人的需求就是消费的需求,需求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消费结构变化。
按照2013年世界银行对世界经济体的分类标准,人均GDP为4 080~12 615美元的地区即为上中等收入地区,GDP高于12 616美元的地区即为高收入地区[15],目前,厦门人均GDP已达12 260美元,属于上中等收入地区,即将迈入高收入地区的行列。按照经济学理论,现在和以后—段时期社会消费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总的趋势是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降低,而对服务消费品,尤其是与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直接相关的服务消费品的需求将会迅速上升。体育服务消费是属于提高人们健身和生活质量的消费。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厦门居民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转变和升级,必然会为体育服务业发展创造广阔的市场需求。
2.3 厦门体育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服务作为精神文明的范畴与小康社会紧密相关,不可分割。因此,尽快发展体育服务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厦门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人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生活节奏在慢慢加快,压力在逐渐提高,各种“文明病”随之而来,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健康发展的要求是相悖的。体育健身与休闲作为一种健康、科学、文明的活动方式,可以很好的释放人们的压力,改善人们的健康水平。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倡导下,体育服务肯定会受到厦门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和推崇。同时,随着生产自动化的提高,民众的非工作时间将越来越多。据有关专家估计,今后我国居民的余暇时间将会进一步增加,体育健身与休闲这一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形式,将逐步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
2.4 厦门体育服务业相关法规条例的建立和完善
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正在朝向法制化社会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得到有力地加强,法规条例开始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关于体育服务业的法规制度也必定会逐步完善。目前,除国家和福建省的相关法规外,厦门市也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条例,先后颁布施行了“厦门市体育设施建设与保护规定”,“ 厦门市单项体育协会管理办法”,“关于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实施办法”,“厦门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等法规条例,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保障了厦门体育服务业的发展。
2.5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为厦门体育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器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在2004年1月举行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被完整、公开地提出。2009年5月,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08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体育事业发展的批复》,决定加强对福建省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福建省开展的群体活动和竞赛,支持福建省发展体育产业,支持福建省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办好厦门国际马拉松等知名赛事;2011年3月,《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积极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服务业比重,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福建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目标提到:到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42 %,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服务业从业人员到2015年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40 %以上,成为吸纳城乡居民就业的主渠道;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着力发展休闲等服务业,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这使得“体育服务业”的发展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
3 厦门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3.1 促进厦门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经历重大的变化。按照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我国正在实施“推二进三”战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因此,发展体育服务业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可以促进厦门合理产业结构的构建。
目前厦门的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核心产业滞后,市场占有率低,中介产业缺位。从2011年厦门从体育产业产值来看,体育用品制造15.51亿元,占全市体育产业比重71.24 %,体育用品的销售2.32亿元,占比重10.66 %,体育服务业3.94亿元,占比重18.10 %。[13],体育产业构成偏重“制造型”,体育服务业的发展相对迟缓,市场占有率低,体育中介、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媒体、体育竞技等新型体育创意类服务业还处于缺项和欠发展的阶段。
体育服务业是整个体育产业的基础,也是带动整个产业升级的原动力。尽管体育用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独立于主体产业而存在和发展,但是,如果体育服务业的发展长期滞后,那么,作为外围产业的体育用品业就不可能在规模和效益上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美国有世界上最发达的体育用品业,根本原因在于该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体育服务业。因此,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提高对厦门经济产值的贡献率。
3.2 带动厦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体育服务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其覆盖面广,影响力大,能够间接带动传媒业、广告业、旅游业、娱乐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厦门国际马拉松为例,据厦门统计局测算,2003年至2013年间马拉松给厦门的企业带来各项经营收入总计约为12.98亿元。仅2013年马拉松赛带来各项经营收入约为2.26亿元,较首届大幅提升,增长了5.3倍。其中,全市主要宾馆、酒店接待的专程前来观看马拉松赛客人带来的各项收入为2 265.56万元,运动员和后勤人员带来的各项收入为16 599.54万元,本市居民及周边地区一日游游客观看马拉松赛给我市带来经营收入3714万元[13]。
3.3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近几年,我国经济领域的中心工作,就是寻找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努力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体育服务业作为“朝阳产业”,责任刻不容缓。
随着厦门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参加体育健身与休闲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对体育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体育服务消费开始慢慢成为厦门民众消费的热点。体育服务业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了消费,扩大了内需,充分起到了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目的。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居民增加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旅游等消费,拓宽服务性领域”。这表明体育服务业在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上已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和重视。
3.4 增加社会就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体育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劳动力需求大的特点,因此有很强的社会劳动力吸纳能力。目前,体育产业在吸纳就业人口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2年我国体育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达306.35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0.4 %,2004年我国体育产业吸纳就业人数为421.5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0.5 %,远远超过我国就业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2011年,厦门体育产业吸纳就业人员4.18万人,比2010年增加0.20万人,增长5.02 %[13];从国外体育产业发达的国家看,更突出的表现出这一现象:据美国学者埃尔菲.米克的测算,1995年,美国体育产业向社会提供了230万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33万个间接就业机会;《加拿大体育报告》报道,1994—1995年度加拿大体育休闲产业吸收就业262 325人,占总就业量的 2 %。可见,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在增加就业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另外,体育产业还带动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也间接促进就业人员的增加。这些都显示出体育产业在增加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样,作为体育产业本体产业的体育服务业在增加就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厦门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社会就业压力非常大,因此,发展体育服务业无疑对缓解当前和以后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长远的意义。
3.5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需求
随着高效率、快节奏、激烈竞争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精细的分工,大强度、高效率的劳作,知识的迅速膨胀、更新和传播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陷入越来越紧张、疲惫和焦虑的环境之中。为了缓解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的高压,人们更加追求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对体育健身与休闲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与休闲需求,发展体育服务业势在必行。
人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人的素质的提高必然会带来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而人的素质的基础是人的体质,体育则是提高人的体质的最重要手段。体育服务业的发展,为大众提供了更多的从事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机会。劳动者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又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生产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劳动者,与不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劳动者相比,劳动生产率平均高出0.6-10%。可以预见,随着厦门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劳动者的体质会显著增强,劳动生产率会进一步提高,经济的发展还会更上一个台阶。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厦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体育服务业发展是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关系。在“美丽厦门”的建设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和把握这一互动关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厦门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尽快构建厦门的体育服务体系。
[1]林显鹏,虞重干,杨越.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2):3-9.
[2]黄海燕.“十一五”时期我国体育服务业发展审思[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4):1-6.
[3]于善旭.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法治之路[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2):99-102.
[4]肖文,曾光.我国体育服务业的供需结构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4):7-12.
[5]陈琦.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前景[J].体育学刊,2005,12(2):6-9.
[6]张岩,张尚权,李泽润.体育运动经济问题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7]方春妮,刘勇.论我国城市体育服务业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0(5):76-79.
[8]张保华,陈慧敏.体育产业的经济属性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