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主”课程模式在引导体育教学效能中的作用
2014-02-11刘鸣
刘 鸣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教体艺[2002]13 号,以下简称《纲要》) 指出: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1]。“三自主”教学强调以学生自主为原则,自主选择活动的项目、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根据学生自身兴趣爱好和条件,重组上课班级,打破原有行政班级的上课模式,以满足不同水平、兴趣、性别学生的需要。让学生享有选择自己喜欢活动项目的权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加强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该教学形式强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倡导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自愿”、“自主”、“自由度”,注重和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激发广大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课余体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体育文化品位,有助于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1 高校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取得的显著教学效果
1.1 “三自主”体育教学提高了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大学体育课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主要目标,而不应该将完成体育任务作为课程目标。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养成有助于促进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也有利于培养其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传统的体育课为了保证课程的统一性和教学质量按教学大纲进行统一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造成“千人一面”的结果,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学生们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三自主”教学能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上课,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到体育锻炼的意义,能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在课堂以外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拓宽知识面,从而逐步养成终身健身的习惯。
1.2 “三自主”体育教学能够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自主”选项课教学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由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成为老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掌握教学内容、进度和方向。用教师应具备的运动技能、专业知识、道德品质教育和影响自己的学生;然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目的、态度、动机、积极性、身体状况、兴趣、思维能力、情绪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3]。“三自主”体育教学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密切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加活泼、更加乐于运动。
1.3 “三自主”体育教学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良好的学校体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还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加强学生合作与竞争的意识、最大化发展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增强是建立在与同学交流的基础上,体育锻炼为同学之间的交流搭建了平台。在每年或者每学期,“三自主”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直接打破原先院系、班级、甚至年级与性别的建制,组建新的体育课堂,在新班级中学习,就需要同学之间不断地适应新的群体,在新的群体中进行交流与合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形成正确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与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意愿,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心态中主动构建新知,上课中表现出来的自信心、求知欲、表现欲和敢于发挥与创新、敢拼敢闯的精神是传统体育教学无法比拟的,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体质健康水平、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提高[4]。
1.4 “三自主”体育教学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
“三自主”教学模式在高校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对体育老师的要求。“三自主”教学模式也给老师增加了无形的压力,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上课的老师,这必然要求老师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才能让学生选择自己。“三自主”体育教学无论从老师的自身技能还是教学技巧来说都对高校体育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激励机制,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师以往是严格按照学校的教育大纲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受到了一定的束缚。“三自主”教学模式打破了这种约束,老师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既满足了学生们的切身需求又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及教学经验全部用到对学生的教学上。所以,“三自主”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增加了高校教师的压力,也提高了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心。从长远意义来看,“三自主”教学模式能够使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教学设计更加合理化。
2 “三自主”体育教学的潜在引导教学效能
2.1 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兴趣引导效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自主”选项教学充分地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用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潜在地引导学生更好发挥和培育学生的个人特长,这对学生的锻炼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不再是强制性被动地进行体育锻炼,而是主动自然地进行体育活动。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5]。
2.2 自主选择教师——用教师人格魅力引导学生
高校教师的文化素质、工作态度、语言艺术、组织才能及思想品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有的体育教师上课采取“放羊式”教学, 教师从上课整队集合到下课整队解散,内容安排乏味,对学生都不闻不问, 不关心指导;还有的教师对体育较差的学生另眼相待, 恶语伤人,这些都会造成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下降, 严重的还会造成学生心灵创伤[6]。
“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是学生在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与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进行选项,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自身的专长与优势担任教学的任务,在这两个前提基础上对教师的教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担任自己专长的项目进行教学,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体现自我价值。有着专长的教师在教学示范中展现的动作潇洒漂亮,学生们看到后求知欲和发展欲迅速提高,教师此时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自己去练习。在同学练习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动作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学会,这种教学方式大大促进了体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然而,体育教师的教导不仅仅只是技术上的指导和帮助,更是一种素质和习惯的传导,教师的锻炼习惯、道德素养以及组织才能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一个好习惯、好思想、好的道德素养会传播给一批学生,同样的教师的一个坏习惯、坏思想、坏的道德素养也会传播给一批学生。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仅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2.3 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用关怀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
实行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对于目前绝大部分高校而言都是非常困难的。除了人均体育设施不足,教务部门统筹安排各专业课程的技术难度增大之外,对于以身体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程,除应遵循常规的教育、教学规律外,还必须充分兼顾其运动及生理的特有规律[7]。将体育课放在上午的1—2节或下午的5—6节会对后面的课程产生影响;放在上午的3—4节或者下午的7—8节要考虑吃饭会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晚上又需要有较好的照明设施,教学成本增加,教学效果也不好。体育课安排在哪里都不太合适。但从学生自身的课程安排来考虑,大学中并不是每一天都有课,一周内总有几天课程的安排上午空闲或者下午空闲,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个学校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学生更加适合。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是一个校园管理的方法,更是一种校园文化,一种换位思考的校园文化。如果一个学校的管理者能够换位思考去关心每一个学生,那么这个学校的学生也会更加珍惜这个学校,也会在这个校园中培养出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优秀的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在这个校园中生活的学生,“三自主”体育教学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式不如说是一种关心他人的校园文化。“三自主”体育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营造的校园文化下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杨金土.我国高职教育形势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6):29-31.
[3]胡海坡.浅论体育教学中的“三自主”模式[J].2012(12):91-92.
[4]万大苇.普通高校实践 “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1(8):183-185.
[5]张来明.普通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8):1117-1119.
[6]李鹏程.对“三自主”教学模式与师生和谐发展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1):87-88.
[7]于春艳.“三自主”背景下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2009(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