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与共享视角下地方文献资源整合模式研究*——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
2014-02-11尹泽
尹 泽
(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1 背景与意义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随着资讯的发展和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地方文献工作已超越图书馆的传统视角和范畴,正在向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多元发展、广泛合作等深层次领域拓展。区域内的文献收藏机构拥有海量的地方文献资源,其无序性、隐蔽性、分散性的状态阻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树立合作与共享意识,广泛参与到区域性的多维合作共建机制中,科学合理地对地方文献资源进行整合与建设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
合作与共享的产生是信息环境下各类文化机构发展的共同需要,为地方文献工作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指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图书馆与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地方文献作为独具特色的区域文献品牌,是区域社会文献资源共享的一个切入点[1]。社会各界的互动关系越来越体现出超越传统的价值特性和思维方式,这就促使地方文献工作需要站在社会需求的高度上进行转型升级,提升图书馆基于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整合能力,使地方文献能够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多元化的挑战下坚持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2 地方文献资源的整合与建设实践
地方文献的研究领域广泛,载体形式多样,内容独具特色,其资源建设正由单一向多元、无序向有序的状态过渡。各地的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史志办等单位集中收藏了主要的地方文化资源,由于其行政隶属关系不同而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必要的联系,导致各收藏机构均无法突显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因此,树立区域性合作意识,实现跨系统、跨行业的联合,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来促进地方文献资源的整合,使大众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捕捉地方文化信息,是地方文献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让地方特色资源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从合作与共享的视角参与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体系中来,才能解决各文献收藏机构“单打独斗”的局面,使地方文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达到最优状态,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2.1 与新闻出版局合作
地方出版物属于地方文献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地区文化水准的标志之一[2]”。本馆作为省内最大的公共图书馆,担负着向全省人民进行信息资源传播和优秀文化成果展示的重任,为了更好地巩固和扩大地方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本馆与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签订协议,联合建立了黑龙江省版本图书馆,于2008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省内13家出版机构、313种期刊、87种报纸和4家音像出版单位定期向该馆提供本省出版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出版物。目前,该馆已接受图书两万余种、期刊300余种,报纸90余种。
此次合作使该馆成为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省级版本图书馆,弥补了呈缴制度长期以来贯彻不力的缺憾,满足了广大受众的阅读需求,有效地延伸了省内出版物的服务功能,保证了地方文献入藏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其成功的运行模式和取得的社会效益受到国家图书馆的高度评价[3]。
2.2 与地方志办公室合作
地方志蕴含着丰富翔实的地情信息,是全面了解一个地区历史和现状的重要文献资源和权威载体,对于研究地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地方文献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地方志的收藏对于保存地方史料、提供决策服务、发展区域经济建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本着“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的方针,本馆和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1年12月6日,黑龙江省图书馆地方志分馆揭牌仪式在省地方志办公室举行,双方以“开放办志、开放办馆、资源共享、科学发展”为宗旨,在黑龙江省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建分馆,进一步开展省情研究,积极投身文化大省建设,为黑龙江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4]。此举有效地完善和丰富了本馆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提高了区域内地方志、行业志、部门志、年鉴的收藏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方志收藏体系,保证了地方文献整体的服务水平。
2.3 建立俄侨文献保存点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腹地,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中东铁路时期,大批俄侨来到哈尔滨,从事文学艺术、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及宗教活动,期间出版了大量的俄文文献,在哈尔滨文化事业上成绩斐然。黑龙江省现行行政建制内以原“中东铁路”沿线及相关区域的各级各类文献收藏机构,存有大量1949年以前出版的俄文文献,目前处于散乱管理状态,未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这些文献均为俄罗斯学者的原版学术成果,它们不仅版本珍贵,而且极具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俄罗斯人将其称之为“境外的文化遗产”,对研究哈尔滨俄罗斯侨民史及解放前犹太人在哈尔滨的生活史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通过走访和调研,本馆了解到省内的黑龙江大学图书馆、黑龙江省博物馆、哈尔滨市图书馆、省市档案收藏机构、各级各类学术、文化、城建等单位均藏有数量可观的俄侨文献,亟待统筹管理和研究开发。近期,黑龙江省图书馆俄罗斯文献中心联合省内其他俄侨文献收藏机构成立了俄侨文献保存点,对珍贵文献进行了系统的保护和开发。在这之前,世界上仅有12处俄侨文献保存点,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省博物馆以及黑龙江大学图书馆等单位联合形成了第13处俄侨文献保存点[5]。“保存点”的建立延伸了地方文献合作的空间和领域,为加强海外俄侨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4 建设地方特色数据库
专题数据库是地方文献中的特色资源,是对地方文献选择性析出、合理化整序、系统性重组的结果,以其专有、稀缺、特色而备受瞩目[6]。在网络环境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打破各个机构壁垒森严的保守状态,对地方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是开展资源整合互补、最终现实开放与共享的前提和基础。省级公共图书馆具有传播地域文明、保存文化遗产的职责,其先进的技术设备、专业的人才队伍及成熟的理论体系应该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展示和传承提供平台、创造条件。自2008年起,以本馆为牵头单位,通过联合省内的各级各类图书馆、科研机构、文献收藏单位,按照“合作共建、开放共享、坚持地方特色、统一技术标准、争取专项资金扶持”的原则,依托各自优势,制定工作方案和规划选题,先后与社科院、农垦总局、博物馆、档案馆、旅游局、烈士馆、杂技团、龙江剧院等文化机构进行合作,开发建设了十几个具有地域特色和专题特色的数据库,其中包括:犹太人在哈尔滨、寒地黑土——农业技术开发、黑土文化、黑龙江红色旅游、黑龙江地方法律法规、地方人士艺术作品、黑龙江民族风情、北大荒版画、龙江人物、龙江艺术精粹、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走合作共享之路给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提供了新视野、拓展了新领域、注入了新内容,将分散、静态的资源有机地联接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使地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宣传。此举一方面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知名度与传播范围,有效地确保了地方文献的深层次服务水平。
3 地方文献资源整合过程的合作与共享
3.1 成立管理机构,建立工作机制
地方文献工作一直处于各行其是、条块分割的状态,仅凭图书馆的一己之力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从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来看,文献收藏单位要从简单的“资源占有”向“共建共享”的思路转换,成立区域内地方文献共建共享“管理中心”,从全局性角度对各单位进行组织、协调、管理以及保障。“中心”要主持、落实和监督有关的规范制度和运行办法,还要进一步制定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任务、目标、发展模式和长远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使地方文献资源达到合理配置,形成合力,进一步实现整体化和社会化。
3.2 构建地区性地方文献工作协调网络
随着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必须改变图书馆传统的服务理念,这就需要构建地区性地方文献工作协调网络,促进各成员之间的交流、协作、互动和共享,由分散向统一的管理模式过渡。要明确各机构在功能与资源方面的定位,同时加强彼此之间的横向联系,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共同打造“地方文献信息中心”。此外,利用馆际互借、信息推送、联合编目、载体转换等形式获取相关单位的资源,通过科学、专业、有序的知识集合实现系统化,力求打造完备的地方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源收集的盲区,避免重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3.3 建立地方文献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黑龙江省属于经济、文化欠发达省份,地方文化信息服务的基础条件和能力比较薄弱,导致地方文献工作受到一定制约,服务功能不够健全,无法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体系。建立地方文献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信息交流,突出自身的特色与资源定位,提供阵地服务,变被动为主动。信息平台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环境,集合了参与性、聚合性、开放性与创新性,能够及时争取外部资源,吐故纳新,增强活力,为公共服务提供了资源集成、共享和协作的处理系统,成为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仓储基地,在发挥整体优势、进行文化传播、提供个性化服务等领域实现自身价值。图书馆应作为平台的核心力量和组织者,将各类文化机构的地方文献资源有效连接起来,积极搭建平台并增强服务意识,利用知识推送服务、数字资源导航等手段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地方文化信息服务,维护公众求知的权利,有效弥补各机构在社会服务功能上的缺失和不足,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3.4 提高地方文献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展开理论研究
地方文献的布局、发展、利用和传播有着自身的规律,由于这部分资源整合、配置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使其成为读者信息需求和信息服务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引入合作与共享机制,要综合考虑地方文献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突出学科特色,通过对地方文献进行过滤和规范化整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地方文献的潜在价值、深层次内涵和前沿性理念揭示给用户,为学术研究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撑。此外,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学科构建等方面深入开展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并对文献进行二三次开发,最终形成系统性、广泛性、综合性、连续性、学术性的知识单元,使传统的文献信息建设上升到知识工程建设。一方面促进了地方文献的学术研究能力,另一方面与当地的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最终能够满足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学术需求,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3.5 规范标准、制度与细则
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项跨区域的系统工程,各单位在合作的过程中应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与标准,加强地方文献服务的质量水平和科学管理,对数据库要定期维护和更新,解决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合作共享的可靠、完整、规范和系统,使地方文献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1] 付玉生.区域性“地方文献信息中心”构建的实例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1(6):30-33.
[2] 乔好勤.地方文献的范围及其界定原则[J].图书馆论坛,2007(6):86-90.
[3] 尹泽.黑龙江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多元化发展模式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67-70.
[4] 省图书馆方志分馆揭牌[EB/OL].[2011-12-07].http://newspaper.dbw.cn/hljcb/html/2011-12/07/content_228177.htm.
[5]黑龙江馆藏俄罗斯“境外文化遗产”搭文化桥[EB/OL].[2013-02-19].http://www.chinanews.com/df/2013/02-19/4575357.shtml.
[6]杨卫东.集群视野下的市域地方文献共建共享实施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8):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