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报纸的价值与保护对策
2014-02-11陈桂香
陈桂香
(重庆图书馆,重庆 400037)
民国报纸是民国时期(1911~1949年)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是研究民国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重要文献,是民国时期文化宝库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有机组成部分。“《据民国时期总书目》统计,民国时期,我国出版的中文图书达10余万种。报刊的种类至今没有确切数据[1]。”2011年底重庆图书馆整理后的馆藏民国报纸有312种。民国报纸种数多、数量大、出版地广、版本众多。民国报纸是民国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文献具有史料价值与历史文物性,在学术界有“民国善本”“新善本”“新文学善本”之说,极其珍贵,应加以特殊保护。但现有的保护方法存在一定局限,只能保护少量文献。笔者在指出民国文献基本价值的基础上,进而论述了民国报纸的珍贵性以及加强民国报纸保护的对策。
1 民国报纸价值
民国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内忧外患的时期。民国报纸是中国新旧、中西各种社会思想汇聚、碰撞的特殊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的最主要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史实的最原始记录。“《中国古籍善本书总目》把善本书的标准定为‘三性九条’。‘三性’指古籍善本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资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九条’是对‘三性’的补充和具体规定[2]。”据此,笔者对民国报纸的价值进行分析。
1.1 民国报纸是文物珍品
从历史文物性来说,民国报纸是文物珍品。文物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民国报纸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最动荡的时代,见证了近代中国人前仆后继地探索中国前途和命运的进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将古籍下限认定在辛亥革命以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到,“承上启下”的民国文献也应纳入被保护的范围,否则“民国断层”。打开馆藏《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笔者发现纸张不时掉渣,页面发黄,纸质发脆,册页开裂,基本不具备阅览条件。民国时期的报纸已90%以上破损,有相当数量的报纸已经完全失去机械强度,一触即破,濒于毁灭。据介绍,存在这种状况的不止重庆图书馆一家,在民国报纸藏量较多的国图及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图书馆,民国报纸的境地与重图大同小异。民国报纸珍贵,并且有“消失殆尽”的危险,鉴于此,民国报纸在收藏界的价格也日益攀升。号外、特刊、专刊、纪念刊、创刊号类的报纸尤其珍贵。如馆藏《新华日报》1949年8月19日号外,据传价格已达5万元人民币。一张普通的民国报纸价格在30元人民币左右。
1.2 民国报纸含有大量学术珍品
从思想性来说,民国报纸含有大量学术珍品。在学术界,民国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继先秦时期、宋明时期后的“第三个诸子百家时代”。民国时期有许多新思潮的涌动、新学派的迭起,中西文化交流,新旧思想冲突,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中国几乎成了世界学术的缩影,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民国时期的核心主题是中国向何处去。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封建势力、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等各个阶级都在积极寻求中国出路。各种报纸代表着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立场和观点,能够客观地反映这一时期历史的本来面目。《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分别代表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立场和观点。众多学人更是起到带头作用,他们纷纷议论时事,阐述哲理,积极撰文发表自己的见解,民国报业异常繁荣。《新华日报》上有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李济深、柳亚子、谭平山、朱学范、沈钧儒、黄炎培、章伯钧、罗隆基等名流的文章。重庆图书馆收集了馆藏民国报纸的抗战歌谣,竟达700余首,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战争的原貌。
1.3 民国报纸含有大量艺术珍品
从艺术性来说,民国报纸含有大量艺术珍品。“只有现存民国文献能反映出当时的印刷水平与多样化,而且其中不乏印刷考究、插图精美、具有艺术性的文献[1]。”以《女学报》为例,这是在戊戌变法的高潮中,由中国女学会创办的中国第一份妇女报纸,单面印刷,折叠成32开书的形状发行,阅读时打开。这种独特的形式具有内容、版本上的双重价值,堪称珍本。民国报纸用纸多样化,以进口新闻纸为主,国产机制纸、手工纸次之,土机制纸又次之。民国报人对标题制作非常重视,有不少神来之笔,“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民国报纸插图精美,翻阅馆藏《新华日报》,期期都刊登漫画。其中不乏名家的漫画连载,如汪子美漫画连载。民国报纸中,一幅幅名流手迹既是广告,更是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民国时期的报载小说是文学商品化运作的成功范例;民国报纸的文艺副刊更是现代传媒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2 民国报纸保护现状
在现存各时期的历史文献中,民国文献的保存难度比古籍线装书还大,而民国报纸的保存难度最大。在馆藏各类、各历史时期的文献中,民国报纸的酸化和老化损毁状况最为严重:“民国报纸大部分呈酸性,其中近半数报纸酸化现象较重或严重;民国报纸的酸老化速度较快,PH值下降速度为0.02/年[3]。”“经国家图书馆测定,民国普通报纸的保存寿命为50年左右,民国图书的保存寿命为100年左右[4]。”按此推算,如不及时抢救,民国报纸很快将消失殆尽。
重庆图书馆保护民国报纸的做法主要有:
2.1 改善民国报纸的存放条件
从理论上讲,图书馆的库房应该具备恒温(18℃~22℃)、恒湿(50%~60%)、避光、防尘的存放条件。80年代初,特藏书库在全市最早安上空调。1997年,在重庆市政府财政的支持下,拨出专款1700万,建成8000平方米的特藏书库。2007年,重庆图书馆搬到沙坪坝新馆后,库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安上抽湿机和空气过滤器;为报纸配制专用函盒,基本达到了恒温、恒湿、避光、防尘的藏书标准;并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长效灭虫方案,确保报纸安全。
2.2 民国报纸的缩微化和数字化
为了避免民国报纸“消失殆尽”,重庆图书馆对民国报纸进行缩微化和数字化,以新型载体保护文献内容,以复制代替原件的阅览和利用服务,从而达到保护民国报纸原件的目的。重庆图书馆现已完成所有重要民国报纸的缩微化工作,制成缩微胶卷75种、723卷。对于那些特别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文献,只要其他省市图书馆已缩微复制成胶卷,重庆图书馆就会竭尽所能购买。迄今重庆图书馆已购买3559卷,每年还将继续收集。目前重庆图书馆民国报纸数字化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目标是将报纸全部制成方便读者检索查阅的PDF格式的电子文档。
3 民国报纸保护对策
3.1 加强保护意识
民国报纸近几十年来之所以破损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观念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视。因此既要提升读者对民国报纸的保护意识,更要加强工作人员、政府和社会人士的保护意识。近几年,从已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看,有关民国文献价值和保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国书刊上,很少有人提及和重视民国报纸的保护。
3.2 加大资金投入
民国报纸的保护和修复需要一定的经费保证,这是毋庸置疑的。首先要争取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同时,也可以尝试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国家对民国文献保护和修复投入的资金,相对于实际需要,几乎是杯水车薪。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也许能看到甲骨文、敦煌遗书,却有可能看不到民国报纸,实为憾事。
3.3 培养专业修复人员
必须尽快培养一批具有报纸修复知识的专业人员,加强报纸的原生性保护。这一点目前还没有先例可寻,在图书馆领域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新课题,但可以借鉴古籍修复方法,摸索着前进,逐渐形成一整套成熟的修复手段。邀请古籍修复专家前来授课,或者与古籍修复人员探讨报纸修复方法等,一起攻克民国报纸的修复难关。
3.4 加强修复技术和修复材料研究
目前尚无被图书馆界认可和普遍采用的修复技术和设备。建议由文化部或国家图书馆带头,组织相关行业专家联合攻关,尽快研制出高效可行、操作简单、经济适用的相关技术和设备,以解决众多图书馆资金和人才限制问题。同样,在修复材料上,由于民国报纸用纸的多样性,因而研制生产与之相匹配而又经济实用的修复纸张、粘合剂等材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5 脱酸处理
“抗战期间报纸的PH值明显高于抗战前与抗战后报纸的PH值[3]。”有鉴于此,在有资金投入的基础上,优先对抗战前后的报纸进行脱酸处理。即使是抗战前后的报纸,也分油印和铅印,还分不同的纸张。脱酸处理需要高昂的资金投入,所以各图书馆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性地进行脱酸处理。
3.6 再版影印
相对于缩微化和数字化,影印出版在载体和形式上最接近民国报纸的原貌,也最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影印出版能使最接近原貌的文本化身千万亿,广泛普及,方便读者获得。同时,并不是所有的民国报纸都在被频繁利用。因此,可根据读者利用率和报纸重要程度再版印刷或制成复印本。馆藏《新华日报》就分为原版和影印本。而被频繁利用的馆藏《中央日报》、馆藏《扫荡报》等大量报纸却没有影印本。因此,这方面的工作要制定统一的规范并严格遵照执行,以加强民国报纸的保护和利用。
[1] 郑春汛.民国文献的价值与保护对策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4):40-42.
[2] 张铁.从版本学视角谈民国文献的保护[J].图书馆建设,2010(5):22-25.
[3] 邵金耀,冯庆.民国报纸酸度调查与分析[J].民国档案,2009(1):140-143.
[4]新华网江苏频道.图书报纸一翻就碎 民国文献濒临报废危险[N/OL].[2006-04-07].http://www.js.xinhuanet.com/xin_wen_zhong_xin/2006-04/07/content_6678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