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脊通督针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疗效观察*

2014-02-08丁德光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5期
关键词:通督夹脊压痛

丁德光 黄 伟

(1.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4;2.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

非特异性腰痛是指持续、反复发作的无明确病理组织变化的腰痛如腰肌劳损、肌筋膜综合征等[1]。脊柱及其附属组织的退行性变是引起非特异性腰痛的重要原因[2]。有研究表明针灸是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常见方法,且疗效理想[3-4]。笔者近年应用调脊通督针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5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患者100例,诊断标准参照文献[5]拟定:背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3月以上,可伴有(或无)下肢的疼痛(不超过膝关节),无间歇跛行;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正常;影像学检查无异常,排除肿瘤、结核、腰椎间盘突出、椎体压缩骨折、腰椎滑脱。排除标准: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胃肠病变、泌尿系统疾病、前列腺疾病、妇科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及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45.86±6.58)岁;平均病程(6.15±3.15)月。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44.59±7.36)岁;平均病程(6.54±2.89)月。 两组一般资料、疼痛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调脊通督针法治疗,取督脉穴(1~2个,选与棘突周围最明显压痛点相平齐的督脉穴,如最明显压痛点与腰椎棘突相平齐则选用此棘突上下2个督脉穴),夹脊穴(3~4对,与督脉穴相平齐及其上下夹脊穴,骶1无夹脊穴以上髎穴代替)。患者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取0.35 mm×60 mm毫针,夹脊穴直刺进针约25~50 mm,得气后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督脉穴进针约20~30 mm,得气后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每10分钟捻针1次,留针30 min。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治疗,取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穴。患者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取0.35 mm×50 mm毫针,肾俞、大肠俞直刺进针约30~40 mm,得气后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阿是穴、委中穴进针约20~40 mm,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每10分钟捻针1次,留针30 min。疗程:每日1次,5次1个疗程,休息2 d进行下1疗程。两组共治疗3个疗程。

1.3 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临床痊愈:腰部疼痛及压痛消失或基本消失,腰部活动自如。显效:腰部自觉痛感消失,压痛明显改善,腰部前屈时疼痛反应明显减轻。有效:局部疼痛和压痛轻微改善,腰部前屈时仍有疼痛。无效:症状无改善。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有效病例患者的复发率。临床症状评分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量表 (SF-MPQ)[7]分别对入选患者治疗前后的腰部疼痛程度进行评定。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比较 见表1。结果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疼痛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量表评分比较(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

3 讨 论

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有效途径就是恢复腰部软组织主要是稳定肌的功能,纠正腰椎力平衡失调,逐步恢复腰椎的稳定性,减少非特异性腰痛的发生和复发,达到治愈的目的。非特异性腰痛属于中医 “腰痛”、“痹证”、“脊强”范畴,因其反复发作其证表现为虚证或本虚标实,病机在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或长期从事久坐久立、较重的体力劳动工作致腰部筋脉劳损,或腰部闪挫撞击伤未完全恢复,致督脉及足太阳经经络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或卫阳亏虚,坐卧湿地、感受风寒等,风寒湿邪痹阻于督脉及足太阳经,不通则痛。

针灸、针刀等中医特色技术因在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过程中具有消除局部炎症、恢复小关节正常序列、迅速缓解疼痛的作用,得到广泛的应用[8]。笔者以与最明显压痛点相平齐的督脉点和相邻多对夹脊穴相配的调脊通督针刺法治疗本病,具有调节脊椎平衡和疏通督脉气血的功效。彭氏认为本病不同部位的压痛对于损伤的定位、病因及临床的治疗有一定的价值[2],本病的压痛点主要在腰椎棘突周围,一般是腰部软组织损伤严重的部位。本疗法选取与之相平齐的督脉穴、夹脊穴(可能与压痛点重合)治疗本病有两方面机理,一是针刺直接作用在与本病发生相关的软组织如多裂肌、竖脊肌、棘上棘间韧带等,达到病因性治疗目的[9],能直接促进维持腰椎的软组织的恢复;二是通过针刺病变部位,阻断伤部疼痛信息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并通过神经中枢的信息整合作用,达到镇痛效应并对人体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肌肉组织进行整体调节,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痉挛肌肉的松解及相关软组织的修复,逐渐恢复腰椎的动态平衡,促进本病的康复并减少复发。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而足太阳经“挟脊”,督脉“贯脊”、“挟脊”,诸阳经皆于此交汇,夹脊穴是夹督脉伴太阳经而行。针刺夹脊穴、督脉穴有良好的畅通督脉、足太阳气血作用以“通督止痛”。普通针刺法虽然采用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相配也具有一定的“通督止痛”作用,但调节恢复脊椎平衡的作用显然不及本疗法。通过本临床观察也证明,调脊通督针法组与普通针刺组相比,减少患者简化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减轻疼痛症状的效果更明显,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与普通针刺组相比,临床疗效更好(P<0.05),并能有效的预防本病的复发(P<0.01),远期疗效更好,提示调脊通督针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临床疗效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1] 张伟.特异性腰痛与非特异性腰痛的对比研究[D].泰安:泰山医学院,2012:7.

[2] 彭小文,张盘德.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病因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0):1009-1002.

[3] 冯雯雯,李丽,姚丽华.非特异性腰痛的中医康复疗法[J].河南中医,2012,32(3):274-275.

[4] 刘慧林,郭佳,张晓哲,等.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2Q12,31(12):886-889.

[5] 郭险峰,张大成,陶莉.216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康复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6):556-559.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8-156.

[7] Meizack R.The 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J].Pain,1987,30:191-197.

[8] 郭险峰,关骅.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康复治疗(上)[J].中国医刊,2010,45(4):6-9.

[9] 郭险峰,关骅.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康复治疗(下)[J].中国医刊,2010,45(5):7-10.

猜你喜欢

通督夹脊压痛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补阳还五汤联合通督开窍法针刺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
张世卿运用益气通督法治疗小儿腹泻验案1则
“通督启神”法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调心通督针刺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内Ang-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