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我们做朋友吧
2014-02-05
他们挥金如土,热衷奢华;他们也因品位差而遭鄙视、嘲笑和抨击;人人想做他们的朋友,但没人喜欢他们。这就是中国的土豪。
旧字眼“土豪”指的是横行乡里的地主,多年来几乎已经不被使用,但如今,“土豪”一词再度变得时髦。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大为流行。这句话最初出现在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笑话里:
青年问禅师:“大师,我现在很富有,但是我一点也不快乐,您能指点我该怎么做吗?”
禅师问道:“何谓富有?”
青年回道:“银行卡里8位数,北京市中心有3套房,不算富有吗?”
禅师没说话,只伸出了一只手,青年恍然大悟:禅师是让我懂得感恩与回报?
禅师说:“不,土豪……我们……可以做朋友吗?”
接下来的一连串事件使“土豪”这个字眼迅速走红。北京一个村干部耗资160万在国家会议中心为其子连摆三天奢华婚宴,堪称“土豪盛宴”。
青岛一个电影城的揭幕仪式掷下重金,邀请到包括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妮可·基德曼等在内的众多好莱坞一线明星,被网民称为“豪莱坞”庆典。
激烈的竞争中,安徽省马鞍山市一女士完胜一众土豪,她送给女婿一辆价值约400万元人民币的宾利车作为结婚礼物,堪称“史上最贵嫁妆”。
人们对土豪的态度很复杂,鄙视他们炫富时的浅薄,但其中仍夹杂着些许嫉妒。
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学院的Steve Tsang教授认为,“土豪”一词走红体现了中国人对富豪的复杂态度:既嫉妒他们的财富,又看不起他们致富和花钱的方式。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论说,最鄙视土豪的是中国快速壮大的中产阶层,他们认为自己是“土豪”的反面——有文化、懂时尚,鄙视炫耀性消费。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陈战胜称:“看到别人有钱有势,会对人的自我评价产生负面影响。说他们‘土,就可以减轻这种影响,实现心理平衡。”虽然厌恶“土豪”,嘲笑他们的品位,但在日益艰难的社会上升阶梯上,跟“土豪”拉上关系(要是能嫁入“土豪”家就更好了)仍是一种令人羡慕的捷径。如果老天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大多数嘲讽土豪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成为土豪。
在国内,土豪遭遇着虚拟暴力,是被嘲讽的对象,而在国外,针对中国有钱人的土豪经济正在崛起。
大家都不喜欢中国的土豪,但就以下观点已达成共识:了解土豪很重要,迎合土豪的口味有利可图,与土豪做朋友很明智。跨国公司就很清楚这一点。很难想象爱马仕包上印有中国国旗是不是?他们已经这么做了。想花数万美金买一个镶有中国生肖图腾的手表?这有何难?你至少有20种以上的选择。国际奢侈品牌的门店争相向中国的煤矿城市扩张,劳斯莱斯为中国的土豪们推出了定制车。向来崇尚如人禅境般优雅设计的苹果公司竟然也推出了一款金色版iPhone5S智能手机,这款手机在中国相当抢手,被唤作“土豪金”。
土豪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世界历史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富群体终将撕去土豪的标签。土豪并不是中国的特产。前段时间热映的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背景为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一个叫盖茨比的穷小子在发迹以后,艰难地跻身上流社会以赢取人们的尊重。可见美国的发展也经历过同样的土豪阶段。爵士年代的美国和当今中国有共通之处——都是物质大爆炸的时代,都产生了一个品位和礼仪均苍白的新富群体。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个群体必然会探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土豪现象终将消失。
虽有附庸风雅之嫌,但中国土豪群体的确在缓慢进步:从戴金链子转成戴佛珠,从开奔驰转成跑马拉松,从投资夜总会转成投资拍电影,从狐朋狗友转成EMBA同学会……土豪们的蜕变之路还很漫长,但充满希望。
(摘编自《China Daily》手机报20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