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的思路与途径

2014-02-05汪文华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年12期
关键词:培养对象研修名师

汪文华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61)

当前,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在全国各地普遍实施,如火如荼。审视一些地方的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及其执行计划,不难发现存在重视“培”(培训、打造)而轻视“养”(养成、铸就)现象:以组织高端培训(高级研修和境外考察)为主,以命称号挂牌子(名师工作室)为重。然而,高级研修和境外考察是否符合名师成长规律,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名师工作室的内容、方式能不能真正起到应有作用,值得仔细推敲和深入思考。

一、名师培养工程的基本含义

理解名师培养工程的含义,涉及对“名师”、“培养”和“工程”三个基本概念的把握。名师可分为教学型、教研型和研究型三种,各种类型的名师在某个方面会比较突出。其中,教学名师比较常见。有研究者认为,中小学教学名师应是具有高尚的师德、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业务精湛,成绩卓著,有创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或独特的教学研究),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优秀教师。也有观点认为,名师应是教师中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杰出人才,是教师队伍的领头羊和表率。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学名师应是师德高尚、教学思想先进、学科素养深厚、创新能力突出、教学风格独特、本学科领域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广泛、省内公认、国内知名的专家型教师。名师培养,是指对名师培养对象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培养对象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和训练,逐步成长为中小学教学名师。名师培训工程,可以认为是,为了造就一批专家型教师,在一个较长周期内,通过群体协作,对名师培养对象进行教育和训练的过程。

因此,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工程具有以下基本含义:

1.名师培养工程以造就专家型教师,引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为目标。

2.名师培养工程的周期较长,不能奢望在短时间内将培养对象造就为名师。

3.名师培养以群体协作为载体。群体的主体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如高师院校)、中小学校,以及培养对象及其“双导师”(理论导师、实践导师)等。

4.对名师的培养是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培”和“养”并重。培养不能等同于培训,高级研修、境外考察和开设名师工作室等只是工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二、名师培养工程的要素分析

名师培养工程至少要包含四个要素:培养目标、培养周期、培养团队、培养过程。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名师培养工程的系统性;明确各要素的基本内容,明晰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才有可能构建出可行的实施路径。

1.培养目标。名师培训对象应是师德的模范、教学的标兵、创新的骨干、科研的能手和培训的行家,具备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基本条件。那么,名师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个性化的,突出个别针对性,而不是统一性的;应该根据教师专业特点和发展需求,遵循名师成长规律,定位每一位培养对象的培养目标。因此,要引导培养对象为自身发展拟定合适的目标、方法和规划。

2.培养周期。目前,国内名师培养周期大致有三种:一是2年时间,如“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二是3年,如福建省、四川省和广东省;三是5年,如上海市、江苏省和山东省。可见,多数将培养周期定为3年以上、5年以内。如果将名师培养当作“工程”来实施,而不是简单地处理为“集中培训+课题研究”的话,周期以3至5年为宜。

3.培养团队。名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依托群体协作实施。这就需要建设一支主体多元的培养团队,通过多方协同联动,发挥多主体作用,实施对培养对象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团队既要有教育行政部门的,也要有教师教育机构的;既要有理论学术领域的,也要有基层实践层面的;既要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也要有效利用中小学名校优质资源。

4.培养过程。如果认同名师培养应该“培”和“养”并重,不仅仅是集中培训和课题研究的话,就需要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培养计划。名师培养的过程就是培养计划实施的过程,是各个培养计划协同作用的过程。所谓“培养计划”,指的是依据名师培养工程的总目标,根据中小学教学名师的特质,设置并实施的各种教育和训练项目。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培养周期、培养过程,以及组建与目标、周期、过程相适合的培养团队以保障目标的实现。培养周期的长短直接影响培养过程的规划、培养项目的设计以及培养计划实施的广度、宽度和深度。培养团队是否主体多元、主体之间能否有效合作、团队作用发挥得充分与否,是制约培养计划实施成效的关键所在。而如果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不适切,或与培养周期不一致,或与培养团队不匹配,都将导致工程徒有其名或效果低劣。显而易见,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为:以培养目标为统领,以培养周期为进程,以培养团队为保障,以培养计划为载体,实施“培”和“养”并重的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工程。

三、名师培养工程的实施路径

(一)实施思路——基于省级名师培养

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造就专家型教师,引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省级名师培养的实施思路应依据总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实施:

1.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名师培养工程的旨归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应该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形成省市县校四级组织管理网络。省成立工程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和组织管理工作。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指定专门的部门和机构负责本地区工程实施协调和管理工作。

2.建立业务指导组织。省成立名师培养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工程规划、项目设计、方案研制、资格评审、专业指导和考核评估等工作。下设工程执行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处理和常规管理工作。市县两级的业务指导工作可依托本地教师培训机构,遴选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学术技术带头人、特级教师等优秀教师组成指导团队。

3.择优选拔培养对象。以能够选拔出具有成为名师潜质的名师培养对象为目标;要求申报人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省(部)级以上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坚持名师培养对象应该来自教学第一线;实现名师培养对象申报途径的多元化;名师培养对象的选拔更要注意面试评审,注重教师课堂教学素养。

4.招标遴选培养机构。名师培养工程包括实施培养对象高级研修、“影子学习”、教改试验和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需要依托教师教育机构(如师范大学)具体实施培训研修和引领指导。由省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委托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遴选符合资质条件的高水平院校承担培养任务;并根据阶段性绩效考评,进行动态调整。

5.设立“影子学习”基地。通过省内外名校挂职实施培养对象的“影子学习”。“影子学习”基地学校由承担培养任务的教师教育机构根据条件要求,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经省培养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评估合格后,挂牌设立。为保障“影子学习”质量,培养机构需要对承担“影子学习”任务的名校校长及名师进行专题培训和业务指导,并全程跟进指导。

6.严格考评培养对象。在培养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培养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培养对象的考核评估工作,制订考评办法与实施细则。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年度考核、中期考评、周期验收相结合。培养对象年度考核和中期考评均不合格,直接取消资格;周期验收综合考评合格的培养对象,由省授予中小学教学名师称号。

7.加强培养质量管理。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师训、科研、教研和电教协作,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联动,教师教育机构和优质中小学参与,开放合作的联合培养格局。建立竞争择优机制,遴选培养对象、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教师教育机构、“影子学习”基地和优质学习资源等。建立制约激励机制,调动市县校的积极性,激发其工作责任感。建立跟踪管理机制,对名师称号获得者进行定期跟踪考评,实行动态管理。

8.落实实施条件保障。建立资源保障机制,采用政府购买和开发引进方式建设学习资源库、培养工程管理平台及网络研修平台,为每位培养对象建立网上个人工作室。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省设立培养工程专项资金,市县配套经费,保障培养工程的实施。创设优良培养环境,为培养对象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适当减少其日常教学和其他一般性工作,将其承担的有关任务计入教学工作量,纳入学校教学工作管理和绩效考核。

(二)培养途径——实施六项培养计划

根据教师专业特点和发展需求,遵循名师成长规律,本着政府创建平台、专家引领指导、个人主动发展、团队共同提高的原则,以平台创建为基础,以自主研修为重点,以团队学习为支撑,以实践创新为关键,以养成教学风格和凝练教学思想为主线和归宿,实施高质量培训,实行高规格提升,实现高标准培养,造就一批专家型教师;引导和推动培训对象形成优秀成果,发挥示范作用,引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可以通过实施以下六项培养计划实现造就一位名师、培养一支团队、带动一门学科、产生一批成果的目的。

1.“未来名师工作室”建设计划。在高校专家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成长计划,实现专业自我化发展,并以个人工作室为平台进行试验研究,培训指导中青年骨干教师,使“未来名师工作室”成为教学名师的孵化基地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平台。培训对象将个人工作室作为自我专业发展的平台,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与工作室成员的合作实验、协同研究,逐步由鲜明的教学特色发展为独特的教学风格,由零散的教学经验发展为个人的教学知识体系(教学思想)。

2.学习共同体建设计划。采用经典研读、集中培训、远程学习、行动研究、境外研修等混合式学习方式开展高级研修,帮助培养对象提升专业素质能力,拓宽教育改革视野。通过团队研修,建设名师培养对象学习共同体,在与经典(教育教学理论)对话、与前沿(境内外教学实践)对话、与专家(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对话、与同伴(培养对象与工作室成员)对话中,丰厚自身的学科素养。

3.“影子学习”计划。通过为期一学期以上的省内外名校挂职,重点培养名师培养对象领导课程教学的能力。要求每位培养对象形成名校调查研究报告和教学工作改进方案,并在个人工作室发布、研讨、修改、完善。通过名校挂职进行跟岗学习:实践导师示范、与名校名师互动,实现“形动”(观察)到“心动”(反思),发现自身与挂职学校及其名师之间的差距与差异,在经历知道(学习经验)、体验(角色扮演)、参与(深入现场)、反思(比较对照)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明晰自己的教学思想凝练取向。

4.教学改革试验计划。通过申报专项研究课题,在培养对象本校和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进行不少于一年的本学科领域教学改革试验并初见成效,形成教学改革试验报告,提升名师培养对象的课堂教学实践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题支撑下的教学改革实验,获取专家帮助、共同体协助、工作室成员参与,在与高校、名校、工作室成员校的协同下,实现实践创新,甚至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使教学风格日臻独特,形成教学思想雏形。

5.培养成果建设计划。采用开设专业发展论坛、建设学科教学优质资源库、建设区域名师联盟和资助优秀成果出版等方式,引导名师培养对象凝练教学思想,形成教学风格。建立激励机制,将资源进库和成果出版作为培养对象综合考评和名师认定的必要条件。培养成果的建设过程,是培养对象自我总结教学特色、提升实践智慧的过程,就上述四项培养计划通过“做出来——说出去——写下来——提上去”,将教学风格明晰化、教学思想清晰化。

6.名师示范指导计划。让名师培养对象通过承担区域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指导等工作,服务于教师队伍专业成长;通过承担省域内“送培送教”任务,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实施;通过在省属高师院校进行教学兼职,服务于职前教师培养;通过结对帮扶薄弱校,服务区域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引领教师发展能力,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上述名师培养工程的六项计划要统筹设置、实施,使各项培养计划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培养周期内,“未来名师工作室”建设计划贯穿于始终,并在培养对象获得名师称号后将“未来”二字去掉,长期开展下去。学习共同体建设计划分段实施并延展于培养全程,与“影子学习”计划和教学改革试验计划相互交错,同步推进。培养成果建设计划要规划在培养工程实施伊始,于周期最后一年实施并验收。而名师示范指导计划宜作为培养工程的常态化项目。▲

[1]王标,宋乃庆.中小学名师类型、特征及成长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3(5):7-11.

[2]王连成.工程系统论[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

[3]张贤金,陈光明,吴新建.中小学名师培养人选的遴选:做法、评析与建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3):22-24.

[4]戴建国.名师基本素质特征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3(1):18-20.

[5]王笑君,杨孝如.名师培养工程:锻造新一代教育领军人物[J].江苏教育研究,2011(24):9-13.

[6]孙国春.中小学优秀教师高端发展的路径——以江苏省南通市第一梯队名师培养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1(Z2):65-69.

猜你喜欢

培养对象研修名师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上海市护理学会2020年优秀青年人才育苗计划培养对象验收评估已完成
成己为人,成人达己
成己为人,成人达己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