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与学生道德结构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2014-05-29莉胡迎秋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年12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教育

李 莉胡迎秋

(1.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2.佳木斯市第一中学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前言

道德,规范人的行为,提升人的德性,既告诉人们有所当为,又要求人们有对更高德性境界的追求。对于道德的结构有着不同的区分方式。有的强调道德的内容。如刘云林(2005)认为道德结构包括价值形态、规范形态和秩序形态三部分。[1]道德的价值形态是道德规范的核心和灵魂,反映道德的要素与境界;道德规范是道德价值的物质载体,是对人的行为应然意义的规定;道德秩序则是道德规范的具体实现。有的强调道德呈现的状态,王海明(2004)认为道德应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在形式上包含价值规范和价值判断;内容则分为目的与行为两种成分。[2]有的研究者则更关注道德的层次性及其内在联系。如陈泽环(2006)为当代复杂、多元、开放的社会设想了一种道德结构,包括底线伦理、共同信念和终极关怀三个要素。这些要素分别作为基础、中心和反思,相互之间有一种相反相济、相辅相成的积极互动关系。[3]以上的分类方式是伦理学、社会学从道德自身的哲学意蕴出发,探究道德的本质。常见的分类方式更关注于道德的功能,对于道德结构的分类更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如根据目的的不同,可将道德结构分为职业道德结构、主体道德结构、道德人格结构、道德品质结构等。也可按照道德自身的规律,根据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将道德结构区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或更简单地分为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

对社会道德和学生德育负有责任是对教师普遍的职业要求[4],教师的道德结构既能体现教师道德的内涵,又能体现教师道德应然的功能,因此本文在分析道德结构时倾向于功能指向上的道德的功能结构。通过深入挖掘教师与学生的道德结构,准确地把握教师与学生道德的基本内涵、道德结构的各子属性间的内在关系,进而明确道德教育的目标。通过比较高中教师与学生在道德结构上的差异,寻找道德教育最有效的路径和方法,以便能够更好地实现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一、教师的道德结构解析

1.教师道德的纵向结构

教师的道德从纵向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作为社会的一员,教师和其他人没有区别,要遵守必要的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在法律与规范的限定范畴内,达到社会对公民最基本的要求,这部分道德成分称之为公民的道德素养。其次,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担负着育人的责任,因而除了必要的道德素养,还需要一定的职业道德,具有专门性的特征,我们称之为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而对自己的品行进行锤炼和陶冶的功夫。有时也指经过这种长期努力所形成的道德情操。概言之,道德修养是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较高的道德水平。在不同的社会和阶级中,人们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的、内容和途径。教师承载着对学生道德发展的责任,承载着国家与社会对下一代人的期待,因而教师道德结构中最高的层次是对道德的引领,体现的是教师的道德境界。这种纵向的层次性具体体现在图1。

由图1可知,教师的道德结构在纵向上具有层次性,三个层次的结构分别对应着道德的三种形态。道德素养建立在对公民要求的水平上,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对道德最底线的要求;道德修养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也就是说,道德修养是与个体的身份相联结,教师作为特殊身份的社会群体,是稳定而有序的社会秩序的体现,应秉承社会所要求的共同信念;作为对他人的道德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教师道德的引领作用是相当重要的道德成分,其责任重大,影响深远,体现的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一种价值,具有终极性的特征。

2.教师道德的横向结构

道德结构在横向上可分为四个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见图2)。所谓道德认知,是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其主要包括六个子属性:道德觉识(对道德问题、道德情境的敏锐觉察和感知)、道德价值的认知(对公认道德价值、道德观念的识记、理解与认同,以及这些价值、观念在具体情境之中的意义的把握)、观点的认取(认取和把握别人的道德观点,并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观点角度看问题)、道德推理(对道德意义及人们的言行符合道德意义与否的理由的明确认识)、道德决定(面临道德情境时所做出的选择)、道德的自知(通过反省和批判,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的道德觉识,以及对自己品格状况的认识)。[5]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6],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和思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它是一种复合情绪,主要包括厌恶、移情、内疚、羞耻等特征。道德意志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道德目标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是在道德活动中排除困难和障碍的毅力与能力,主要表现为履行道德义务时的坚韧精神。自觉、坚持、果断和自制是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四个基本要素,也是道德意志培养的四个基本环节和有效途径。[7]道德行为是个人在一定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指引和激励下,表现出对他人或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具体行动。

道德横向结构的四种成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作用关系(参见图3):道德情感通过评价作用表明道德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和合宜性;强化或削弱个人对某种道德义务的认识和实践,以特有的情绪表达道德意志的强弱;道德认知对情感、行为和意志具有影响、引导和决定性的作用;道德行为作为一种外在反应同时受到其他三种成分的支配或影响;道德意志主要决定于道德认知水平,当人们坚持某种道德的正义性并决心践行它的时候,就会在内心里产生一种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使人们严格要求自己,果断地做出行为抉择,并努力保持自己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其表达程度则受到道德行为和情感的调节。

图1 教师道德的纵向结构

图2 教师道德的横向结构

二、学生的道德结构解析

1.学生道德的理论结构

学生道德的纵向结构与教师道德的纵向结构具有一致性,作为未来的普通公民,学生一定要遵守社会的底线伦理、必要的社会规范,因而位于纵向结构最下一层是学生基本的道德素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性影响下,学生的道德逐渐发展,形成自我的道德人格;在道德动机与情感的激发作用下,个体通过选择与控制、迁移与概括化,道德状态进入到提高与升华的状态,直到形成一种超越于基础道德水平的道德境界,因而就成为道德纵向结构中的最高层次(见图4)。

学生道德的横向结构同样根据道德本身的心理意蕴分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也就是说学生的道德结构从横向和纵向上可以形成一个12(3×4)个维度的理论结构。

2.学生道德的现实结构

学生道德的理论结构应该是具有12个维度的纵横结构。然而,作为未成年人,三个道德层次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八岁的孩子能够拥有完整的道德人格,更不可想象他能形成超越于普通道德的“道德境界”。部分学生的道德发展只局限在素养层面,即便在道德素养层面也可能在横向结构上是不完全的,比如缺乏相应的道德意志等。由图4可知,在纵向结构上,学生的道德素养、道德人格、道德境界是次第形成的。

即使学生道德三个层面的纵向道德结构都已初步形成,但每个层面的横向结构也可能是不完整的。道德结构本身就是在不断地发展的。[8]道德情感因其感染性、情境性、理解性等特点[9],往往无须培养或教育就能产生,且一旦产生道德情感则对其他成分具有影响、引导和强化的作用。学生道德结构的不完整性,正可为道德教育提供契机:根据学生道德结构缺失的维度,可以有效地确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三、教师与学生道德结构的缺失与相互关系

1.教师道德结构与学生道德结构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道德结构具有维度的一致性,因此在道德结构的成分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从纵向上看,教师的道德层次决定着学生道德的发展方向。在人类道德发展史上,教师道德无论是从职业行为规范方面,还是在个人道德修养上,抑或是道德境界的表现上,始终被认为应处于社会的最高水准,应代表着社会道德的最高层次。[10]也就是说,教师的道德境界、价值观状态将决定着学生道德发展的高度,而一所学校的道德文化恰恰是教师道德境界合集的反映。

从横向结构上看,道德成分间的关系启发了道德教育的方式。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起到的是模仿和示范作用;教师的道德意志在工作和生活的磨砺中形成而巩固,近而通过训练向学生传递道德意志的果断、自觉、自制和坚持的特征;当今社会的生活方式是如此多样化,价值观是如此多样化,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会在社会生活中面临很多选择、困惑,教师道德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就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11],事实上就是通过教师的道德认知引领、教导学生道德认知的成长,通过判断、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形成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在对学生的道德认知进行影响的时候,遵循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规律是道德认知教育的核心。[12]教育的核心是人,是学生的精神的成长,是学生道德结构的完善。而这一切离不开完善的教师的道德结构。

图3 道德横向结构各成分间关系

图4 学生道德的理论结构

2.教师与学生道德结构的缺失

道德是具有纵向三个层次、横向四种成分的十二维结构。然而这是一种绝对的理想状态。据我们所知,教师与学生的道德皆有可能是不完整的。对教师而言,道德结构的缺失是对教师进行甄别、选拔、评价和培训的最重要的依据。纵向结构由下至上,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基本道德素养的人怎么可能做教师,对于道德素养的审查应是对一个人能否进入教育系统的一个“最低门槛”。教师的道德修养属于专业道德层次,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职业道德[13],也就是“师德”。教师的示范性特征、为人师表的核心就是这种道德修养,因此道德修养是衡量教师是否合格的最重要指标,是对道德的社会和伦理责任的具体要求[14],是甄别教师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专业化性质极强的职业,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就是教师应承担的重要社会职责——为学生提供对待生活的终极态度[15],为此,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道德境界,同时这也应该成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

学生由于年龄与成长的原因,道德结构的缺失不代表存在着某些道德缺陷,但却能够决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从道德的纵向结构上看,道德素养、道德人格、道德境界应成为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顺序。这三个层次的道德在培养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年龄的可接受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道德纵向结构的内容应愈来愈丰富;道德的横向结构的四种成分既告诉我们道德教育的内容,又为道德教育的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由图3可知,四种成分中最为外显的是道德行为,同时受其他三种成分的影响。因此道德教育(尤其是对年龄较低的学生而言)应以行为改变作为最有效的手段,同时辅导以认知改变、情感体验、意志培养,最终达成知、情、意、行的统一。[16]而道德情感有可能是在道德纵向结构中都具有的一种道德成分,无论年龄如何,发展怎样,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情绪、情感的感知与表达能力。因此,无论道德教育实施到哪一个层次,以哪个成分为目标,情感体验的道德教育模式都应是最迅捷的突破口。而且不同的学生道德结构的缺失可能存在着差异,这也为学校道德教育应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增强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四、小结

在理论上,教师与学生的道德结构基本是一致的,纵向具有三个层次(道德素养、道德修养或道德人格、道德境界)分别对应以往道德的分类方式中的规范形态、秩序形态、价值形态或底线伦理、共同信念、终极关怀等三种,也就是说无论是个体层面还是社会层面,无论是伦理学还是教育学或心理学都认同道德的三层次结构;道德结构在横向上具有四种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成分间具有复杂的相关关系。教师和学生完整的道德结构是一种十二维的立体结构。通过在两者道德结构上的比较,为确立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提供了有益的思路。然而,在现实中道德结构并非总是完整的,教师个体由于自身的问题,可能某部分的道德结构的成分缺失(如道德素养的缺失、道德修养的缺失或道德境界的缺失),越靠基础部分的缺失,就愈应远离教师职业。同样,学生由于年龄和发展的原因,道德结构中的某些子属性是缺失的,这些缺失的成分恰恰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提供了最为充分的依据。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将集中于调查教师与学生实际的道德结构缺失现状,了解教师与学生道德的现实结构,进而为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1]刘云林.道德的结构、层次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J].探索,2005(6):163-166,170.

[2]王海明.论道德结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5):26-28,42.

[3]陈泽环.分离基础上的互补——再论当代社会的道德结构[J].学术月刊,2006(8):56-61.

[4]王颖.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概况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9(13):78-80.

[5][12]郑航.当代西方德育视野中的道德认知观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12):7-11.

[6]孙学功.道德情感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8(1):16-18.

[7]易小明,吴昌强.意志,道德意志,善良意志[J].学术交流2012(12):4.

[8]吴慧红,余嘉元.基于MJT的道德结构验证性分析研究[J].心理科学,2008(4):963-965,1013.

[9]罗乐.道德情绪与道德认知对大学生道德两难判断的影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10.

[10]郝文清.论教师道德的底线[J].齐鲁学刊,2010(5):96-99.

[11]王红霞.基于学生精神成长的美国课堂研究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1):75-82.

[13]李敏.“教师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辨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9(4):12-13,38.

[14]赵丽萍.论多元文化时代教师的道德责任[J].教育探索,2009(8):87-88.

[15]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6]周俊波.道德知行离合测度数学模型拟构[J].贵州社会科学,2003(5):54-56.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