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的作用和养成探析
2014-02-05李洋
李 洋
人文素养在一个国家的民族性的养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人文素养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形成的先决条件。人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大体包括美学、文学、历史和哲学。而所谓的人文素养,是指通过人文知识的习得而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人的生活和行为,进而产生对世界对人的关照,形成对人的生命和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怀。人文素养在民族性的养成中作用巨大,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更是不容置疑的。
高职院校在具有职教性的同时,也具有高教性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在当今的高职教育中,人文和人文素养教育是高职教育中不可回避和有待加强的。“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1]2010年,我国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促进文理交融,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则将人文素养教育提到了更高的层次。作为已经占据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也应该在人文与人文素养教育上走出一条新路,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和建设者。
一、人文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一)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没有良好的人文基础,不论是科学的学习还是技术的学习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另一方面,在工具理性大行其道,技术异化风险不断增强的今天,人文学科的学习能够使人们认识到技术的风险并有意加以规避,使技术向更有利于人和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
(二)升华人文精神,具备良好的品行
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高职生的人文素养会进一步提升,在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技能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升华出人文精神,亦即人本精神。人文素养的习得会使高职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技能,使高职生能够在学校期间和走上社会后具备良好的品行,使高职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人文精神的习得,使人成为了马克思所说的大写的“人”,对他人、对社会,乃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切的关照,对人的生命、对人类的命运产生强烈的关怀,完成了人的精神成人之路。“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切之情——即对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会由衷的作出思想和情感上的反响——开始的。”[1]这也是一个高校的育人工作是否完整与成功的重要标志。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先生就认为:“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三)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一个民族整体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人文的复兴和整体中国人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再多的物质财富也只是简单的财富堆积,没有人文的灵魂注入,财富的增多只能使国家成为泥足的巨人,在外来文明和文化的冲击之下,一触即溃。
二、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和高职生人文素养现状
(一)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弱化人文教育的倾向
技术优先、技术先行成为各职业技术学院的首选,虽然也有少数职业技术院校认识到人文的重要作用,提出“技文双馨”的主张,但人文教育的弱化却是不争的事实。部分高校把原来的大学语文直接改成应用文写作,少数坚持开设大学语文的高校也出现开课不足的情况,少数高校直接取消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在高职院校,除选修课开设历史相关课程外,几乎没有哪所高职院校开设历史公共必修课;哲学教育更是高职院校的短板,即使选修课也很少有开设。
(二)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匮乏的现象
2010年4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对北京、河北、浙江、广东等11个省(市)高职院校987名教师和403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3%的学生不能完整回答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是哪些著作,有36.3%的学生不知道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有89.9%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笔者也曾就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相关内容进行提问,发现只有少数学生读过这些书籍,更有甚者不知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为何物。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此,外国文学名著的命运就更可想而知了。在历史教育方面,不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都显薄弱。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育没有形成连贯性和规范化,中学设置一部分,但在高等教育的教育设置中很难找到历史的身影,学生缺乏历史感,缺少对历史事件和现实社会问题的历史分析,在一些问题如“钓鱼岛”问题上,只是进行情绪的宣泄,但较少历史的理性的分析。哲学教育的匮乏直接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发展的、系统的、逻辑的思考问题的能力。笔者曾多次以教练的身份参与现就职的高职院校校辩论队的培训工作,发现即使是千挑万选的辩手,也存在哲学思维能力的不足,致使辩论停留在逞口舌之利而很难深入分析概念与辩题。
(三)人文素养的缺乏导致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理想真空”、“精神贫血”、“价值悬浮”的状况
缺少梦想,没有理想;情绪低落,缺乏进取精神;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精神生活空虚,没有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素养的缺乏导致学生不知怎么学和为何而学,对未来更是茫然无知。这样的学生在校期间是不可能好学乐学的,走上社会后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沟通能力的薄弱、团队精神的匮乏,这些情况在高职院校对用人单位进行的调研中都有所反映。人文素养的缺乏不仅仅在高职生的大学教育中反映出来,同时,也在职业发展中表现出来。
(四)高职生人文素养的缺乏致使学生缺少历史的视野、辩证的思维和人性的高度
缺少历史的视野,就会使人无法用历史维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缺少辩证的思维,会导致思考问题浅层化和急功近利;缺少人性的高度,会使学生缺少担当,对他人、社会、对国家、对整个世界的担当;也会导致思考问题的单向度化。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真正成熟的标志是他是否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而这种思考问题的能力的获得,需要人文教育的加强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人之为人,最基本的是应该产生对人的命运和人的价值的尊重与深入思考,从人性的高度来关怀、关切、关心他人,达到人与他人,人与世界的和谐与永续发展。而一旦人缺少了人文,就很难真正从人性出发,站在历史的高度,考察人类的命运。
三、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大学语文教育和古文教育,而不是削弱语文教育
席勒就曾说过,代表一个民族精神的,首推文学和哲学。文学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思想与文化,要想了解中国思想,首先要了解中国的文学,因此,要想了解世界各国的思想,首先要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学。(1)要加强大学语文教育的研究力度,让大学语文教育能够更紧密的与学生相连,与时代相连,让大学语文的教育内容更有生机和活力;(2)加大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大学语文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笔者在从事高职院校教师工作以来,走访了省内的十几家高职院校,通过交流了解到:各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很多高校只是开设应用文写作,部分高校甚至取消大学语文课。各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语文教师疲于上课,而无暇科研和进修提高。鉴于这些情况,教育主管部门、各高职院校应研究相应对策,解决大学语文课主讲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
另外,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高职生普遍存在古文基础薄弱的问题。笔者曾就《论语》、《庄子》、《古文观止》、《菜根谭》的一些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发现所教学生大部分对中国古文经典著作了解不多。在初、高中教育阶段没有专门开设古文课的情况下,各高校可以考虑单独开设古文课,有必要把古文课开发成更富于文化气息,回归经典,回归传统,让学生在学习古文经典的同时,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智慧。
(二)加强高职院校的历史教育,逐渐摸索出可以与大学前教育对接的历史教育
如果一个人连他出生以前的历史一点都不了解的话,他就永远无法真正成熟起来。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一旦切断了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与本民族历史的联系,个人与民族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
1.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教育。上文也曾经提到高职生中很多人对国史了解不多,诸如开国大典时武器为什么是“万国牌”,什么是“三大改造”、“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都不了解,这样的国史水平,很难与大学生的身份相称。国史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不了解国史也就不了解今天,无法回答今天存在的问题,更无法对今天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2.加强中国近代史的教育。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的屈辱史,只有了解了近代落后的原因,才能真正做到知耻而后勇。近代史的教育在初中和高中阶段都有所涉及,在高职教育阶段,更应强调近代史的渗透教育,把近代史的相关内容渗透到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渗透中国近代史的内容。
3.加强世界史的教育。世界史的教育在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普遍薄弱。整个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了解自己,而对整个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都不了解。在世界一体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了解整个世界,前提之一就是要了解世界历史。教师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世界史教育,也可以单独开设世界史的选修课程。
(三)加强哲学教育,加强哲学教育的研究,大力开展哲学与人生教育
哲学教材的开发存在问题,重理论说教,轻生活实践;教学过程中过分拘泥于教材,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与其空谈哲学,不如加大哲学教育的研究力度,把哲学教育和人生教育、生命教育相结合,开发出适合高职院校和高职生特点的哲学与人生课。并且,各高职院校可以考虑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结合起来,合并成一门中西哲学思想史,让学生在学习中西哲学智慧的同时,可以比对中西方文明与智慧的异同,从中汲取有益成份。
(四)加强逻辑学的教学与研究,开设普通逻辑公共课
欧美高校甚至是中学普遍开设普通逻辑和数理逻辑,逻辑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些逻辑学者甚至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先秦名家的衰落和逻辑传统的丧失。这种观点虽只是一家之言,但逻辑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逻辑在培养人的思维严密性和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中国高校不论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大多不开设形式逻辑课。
2003年4~5月间,北京10多家主要媒体报道了10位著名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的强烈呼吁:“社会生活中逻辑混乱和语言失范现象令人担忧”。[2]逻辑学作为正确思维和成功交际的理论,是一门基础科学和工具性科学,它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逻辑学家金岳霖也曾说过:“逻辑对生活、认识和哲学都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在几年的校辩论队培训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逻辑思维普遍较差,而这些学生是从几千学生中挑选出来代表学校参加市大学生辩论赛的队员。笔者在走访省内高职院校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有宣传海报或宣传条幅存在语言逻辑错误。很难想象一个说话都存在逻辑问题的人能在专业领域有好的发展、好的建树。高职院校学生逻辑常识的匮乏应该引起注意,高职院校的普通逻辑课应该有所选择的开设。
四、关于高职院校人文基础课设置的建议
(一)人文基础课设置的整体规划的建议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而不是打钉,高职院校的人文基础课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使学生除了专业技能教育外,能够成为“整体的人(the whole man)”,为了完成高职生在大学期间的“成人”之举,有必要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对人文基础课进行总体规划,即对文学、历史、哲学(包括逻辑学和美学)的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在现有的人文基础课中进行全方位的人文素养的渗透式教育,把文史哲的相关知识全面展示给学生。这对高职人文基础课的教师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对自己所教学科有整体把握;另一方面还要做到“触类旁通”,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共同进入人文知识的海洋中来。
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人文选修课,并对选修课的课程结构进行合理安排,以使学生能够有的选、学的好,在选修课学习中提升人文素养。
另外,还应关注到高职生的基本素质问题,随着高校扩招,高职院校的门槛越来越低,高职生的人文素养习得无法与本科生研究生类同,这就要求在高职的人文选修课的规划中注意人文性与趣味性的平衡。
(二)人文基础课课程设置的建议
在文学教育中,除了大学语文教育之外,可以有选择的开设适合高职生特点的兼具人文性和趣味性的选修课,例如,武侠小说赏析、网络文学欣赏、影视欣赏、汽车文化以及红楼梦经典诗词赏析等。在历史教育中,除了在相关课程中进行历史的渗透式教育之外,可以有选择的开始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选修课,例如,历史影视剧中的服饰文化、中国古代十大帝王、抗日战争史、美国经典影视剧中的历史以及法国大革命等。历史课程的设置不求全面覆盖,但要以提升高职生的历史素养和国际视野为准绳。在哲学教育中,除了在人文公共基础课进行渗透式教育之外,可以根据学校、学生以及教师的专业背景开设与高职生密切相关的哲学类公共选修课,例如,哲学与人生、生命教育、西方哲学故事、中国哲学故事、旅游中的历史与美学、趣味逻辑和生活中的逻辑学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开始,使学生了解哲学,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基本做到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
文学、历史、哲学、逻辑等人文素养课的开设可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可以考虑以必修课、选修课与公选课的形式设置;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也可以以文史哲等人文修养课为主干,把人文修养课向法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扩展。只有把人文和人文素养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
雅斯贝尔斯就把学校培养的科技人员称为“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专业工人”,认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因为技能的训练和专业知识的提高不等于“人的陶冶”,甚至“连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也谈不上,更何况理性的培养”。[3]温家宝总理曾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同理,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如果单单只重视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与养成,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也是没有未来的。一所高校,如果没有人文,也就不成其为高校,只是一所技术补习学校而已。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11.
[2]彭漪涟,余式厚.趣味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3](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