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运作学生创新工作室构建高职创业实践教育新模式
2014-02-05张军
张 军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业教育的最终实现手段。自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创业教育”概念以来,距今不过短短的20几年时间,因此,国内外学术界对创业实践研究不够,至今无统一的定义。比较能够达成共识的定义是:创业实践是以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以社会现有基础及外部资源为平台,引导帮扶大学生创业者所展开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笔者所探讨的创业实践特指以高校为引导帮扶主体的创业实践。创业实践模式是反映创业实践自身特点和总体面貌的抽象图示,集中反映了创业实践系统的内部要素、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文中所指的创业实践模式则是特指高校创业实践的模式。
一、当前高校创业实践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园模式
创业园模式是指学校为有意于创业的学生提供帮助。为他们提供创业场地(有些场地收费,目的是增加创业环境的真实性;有些不收费,目的是降低创业风险,进一步扶持学生创业)、指导、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优惠。进驻的学生团队以真实企业的身份进行市场运营,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年检年审等环节与社会企业完全一致(有些高校采取模拟创业的形式,没有进行工商税务登记,没有年检年审,虽然按照企业运作,但市场影响有限)。这种模式非常普及,但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其一,高校能提供的场地资源有限,要求进驻的学生多,但实际进驻的学生少;再者,很多创业园区的项目以商贸类居多,与专业结合的紧密度很低,甚至根本与专业无关。
(二)网络虚拟创业实践模式
网络虚拟创业实践模式是指主要以网络为平台进行模拟创业实践。包括网上完成创业能力评价的相关测试、在线学习创业课程、在线完成创业风险评估、了解创业环境与步骤、网上阅读创业案例以及在线分析创业计划、构建创业团队。网络虚拟创业实践是进行真实创业的“热身”与“测评”,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代表性的高校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这模式的最大缺点在于实战性不强,参与学生的心理体验与真实创业时的心理有着本质区别,道理同证券市场上的模拟操作。
(三)主题创业活动
主题创业活动指以创业实践为主题,进行短期的商业活动如商品展销会,草根练摊、创业训练营、暑期创业体验等,这些短期的活动在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了作用,但时间短、内容简单,仅仅是一种主题活动不能成为创业实践的主要载体。
(四)校办工厂模式
学校以公司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为基础,成立相关企业,直接形成学校与社会、公司与客户、产品与市场有机互动的新形式。如上海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这种模式对学校的要求高,目前理工科学校办工厂的普遍,文艺类的则很少。
二、商业化运作创新工作室的意义
创新工作室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单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以较多的社会项目来代替部分专业课程的实践作业,使设计作业自然转化为产品设计,因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方面与创业教育有着天然的契合。通过商业化运作,使创新工作室从专业教学基地跨越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了创业实践的模式
基于学生创新工作室的创业模式克服了传统创业实践模式的弊端,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受欢迎的创业实践模式。(1)创新工作室最初是专业教学的形式,因此从创新工作室升格来的创业公司与专业紧密结合;(2)创新工作室参与人数众多,成立公司后,成员将被分配到各个岗位进行锻炼;(3)创新工作室的设备等硬件投入成本与创业指导等软性投入成本基本由学校负担,对创业者来说,风险很小,容易被接受;(4)创新工作室以项目为导向,真刀实枪,让学生在全真的环境中体验创业的风风雨雨,效果是虚拟创业和模拟创业不可比拟的。
(二)深化了专业教学的实效
创新工作室在进行商业化运作后,原有的教学功能不仅没有削弱反而进一步加强,在全真的创业环境下,教学显得更加有现实性,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空前的提高,课堂效果有了质的飞跃,这个意义上的创新工作室既是教室,也是实训室,更是实习就业基地。学校投入几乎所有创业成本的前提下,学生们放开手脚、大胆操作,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创业,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反过来促进对理论课堂上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增强了创业教师的使命
创新工作室实行创业导师与专业老师双导师负责制。专业老师领导工作室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创业导师则负责公司化改制与项目运营等工作。两位导师的学术思想、教学理念潜移默化地传达给每一位教师,教师又在教学中不断充实、推广、完善,使整个学科体系得到巩固和强化,集体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高度统一。
(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商业化运作后的创新工作室在形式上与社会公司并无区别,学生在其中学习的过程也是工作的过程,并且商业化运作转变他们的身份:(1)从物质回报上看,从原来的无薪学员到现在的有薪员工,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从能力提升上看,商业化后的工作室对学生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心理适应力等可迁移技能要求明显提升,迫使学生努力提升;(3)从生涯发展角度看,商业化运作后的工作室里工作的学生明显在心理上有一种优越感,他们已然将自己视作职场之人,早早地与市场接触,对激发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完成职场认知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获益回报看,学生们的学习动力极大地得到了提高。
三、商业化运作创新工作室的路径
(一)“双导师制”——商业化运作的管理基础
商业化运作后的学生创新工作室是教学实训平台,也是独立法人的企业实体,既是经营着的企业,也是学校的教学平台。工作室对外是一个经济实体,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对内肩负人才培养的任务,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这种特殊的情况决定原来的工作室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单一的导师无法完成新的导师功能和任务。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手段是设置“双导师”,课程导师与技术导师。课程导师负责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课程大纲和教学实施方案,对课程进行讲解和节奏的调整。[1]工作室导师负责具体项目运营的指导和项目实施的过程监控。商业化运作后的工作室不仅使教学环节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更具应用性和针对性,更重要的是,商业化下的项目制给学生提供多种实习、实训的真实环境与内容,接触更多的公司企业,增加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进行选择的机会和可能,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所在,较快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有意识地按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型来发展自己。
(二)“订单项目制”——商业化运作的核心内容
商业化运作学生创业工作室的核心是对原有的实训内容进行教学形式上的创新。原来的内容可能是一个导师的研究项目或者科研课题,现在改成企业的直接“订单项目”,师生共同为实施一个“订单项目”工作进行教学活动,项目本身以客户的一个个订单而进行的教学活动。[2]在工作室进入环节,导师就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特长,按照企业用人规律进行面试,并依据项目特点竞争上岗(与社会企业不同的是,商业化运作后的创新工作室还承担着教学的功能,其内部岗位轮换十分频繁,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岗位认知,帮助他们做好选择,从而促进其职业生涯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从订单的开发到订单的完成。项目的导师从头到尾仅仅作为项目指导者进行观察和关键环节的指导纠正。
(三)“现代企业制”——商业化运作的有力保障
商业化运作后的工作室应采取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其有力的保障。现在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在此基础上,主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健全的沟通制度、优良的企业文化以及客观的评价机制。[3]
1.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商业化运作后的工作室科学分工,根据项目要求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要求,把传统教学中对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纳入岗位制度之中,落实在岗位工作过程之中,使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工作过程同步,以此实现企业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兼容,最终实现培育优良的职业素质。
2.建立健全的沟通制度。导师在实施订单项目时应根据完成订单项目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会议布置和不同范围的沟通,学生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信息收集、交流,并且根据客户意见,进行信息反馈。当订单项目完成时,导师结合工作成效带领学生回顾工作过程,进行信息整合,并且认真追踪市场反响,进行信息矫正,这种机制把产品研发过程与研究性学习过程有效地兼容起来,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3.建立优良的企业文化。商业化运作后的工作室要通过物质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文化系统,培育浓郁的创新文化特质、氛围和育人环境。(1)要结合校园文化特质,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着力挖掘自身文化,从企业特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出发,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有机地结合起来,总结出本企业的优良传统和经营风格,挖掘出本企业长期形成的宝贵的文化资源;(2)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尊重人的个性、关注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立足点;(3)是加强企业和员工的融合,发挥企业领导和员工两个积极性,做到心心相印、同心同德,形成“积极进取、团结向上、齐心协力、共同作为”的良好企业文化环境。
4.建立客观的评价机制。商业化运作后的工作室内的成员的工作成效不仅仅由内部机构进行评判,而是结合客户等第三方进行评价,在市场中展现其价值,由市场给予客观定位。其评价形式除给予教学评分外,还通过市场价值的实现以及企业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等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客观的机制有效地实现了市场评价、社会评价与教学评价的兼容,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1]金晨怡.基于工作室项目实践教学的服装设计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55-160.
[2]詹筱茹,韩帆.基于工作室制的动漫数字媒体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12):96-97.
[3]王飞.真实环境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模式探析[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