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职业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4-02-05孙伟国
孙伟国
教育科研:“职业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孙伟国
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是学校改革创新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结合职业学校办学特点,分析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点阐述学校教育科研在理念创新、政策引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途径;教育科研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随着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职业教育逐渐步入内涵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职教科研针对诸多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笔者拟通过本文,阐述学校加强教科研工作,破解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并取得显着成效的基本思路与做法。
一、全面认识开展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职业教育科研对促进职教事业发展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承担着提供职教决策依据、探索破解难题方法、发现运用教学规律、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等重要职能。[1]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培养目标、人才标准、教学理念、教学过程、评价标准等诸多方面明显区别于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及其他教育类型。特别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仍存在相当多的薄弱环节,亟需通过教育科研分析职教现状,解决发展难题,总结教学规律,推广应用成果。[2]因此,职业学校必须树立“科研兴校”的发展理念,切实加强教育科研工作。
二、全方位、多层次实施教育科研工作,促进职业学校改革与创新
职业学校教科研工作要坚持“从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入手”的工作思路,开展全员参与的研究活动,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引领与实践指导,实现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显着提升。
(一)树立“科研兴校”理念,形成政策舆论环境
若要切实做好职业学校教科研工作,必须形成领导重视、政策到位、全员参与的局面。为此,学校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着力实施“科研兴校”发展战略。专门制定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管理办法》、《教科研成果奖励条例》等文件,将教科研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及学期工作要点之中,明确教科研工作目标定位和主要任务。工作中坚持“三个基本原则”:(1)“针对性”原则,即把注意力集中于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遇到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普遍性特征的问题上;(2)“实效性”原则,避免形式主义倾向,切实取得理论引领、实践指导、推广应用的成效,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关键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3)“开放性”原则,即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的禁锢,深入企业等用人单位,联合各行业专家开展研究工作。
(二)开展多层次教科研合作,提升整体教科研水平
学校与教育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及所属的教科研学术机构保持密切联系,获得工作指导与项目支持。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国家及省市科研机构规划课题研究,提供政策、经费支持,先后完成“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践研究”、“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的实践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省市级规划课题研究,并获多项表彰奖励。学校取得了“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及“辽宁省首届‘科研兴校’百强校”等荣誉称号。
(三)聚集教育教学重点工作,破解制约学校发展难题
1.借助职业教育集团行业优势,实施“开放性”教科研工作。学校积极推进“开放式”教科研工作,学习先进地区与院校的经验,开展职教集团建设相关工作研究,在此基础上牵头组建了大连市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参与了辽宁仪器仪表职教集团,并组建了学校主干专业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了集团章程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等文件,开展经常性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及专业建设方案,审议修订相关专业教学文件,充分展现了“开放式”教科研具有的“社会化、行业化、多元化”优势。
2.聚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针对性”教科研工作。针对职业教育行业性、岗位性、技能性的特点,学校积极在省市教科研规划课题中立项,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教科研工作。学校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项目化课程、生产实训课程。课题的研究理清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及职责,有力地推动了校企合作工作,很好地发挥了学校、企业、教师、行业专家在不同领域的专业优势,项目成果体现了校企合作模式具有的就业岗位明确、技能实训真实、融入企业文化、实现“教、学、做统一”等特点。[3]
3.结合技能型人才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实效性”教科研工作。学校注重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组织教师立项研究省教科研规划课题“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研讨面向职业岗位、功能完善、工位齐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在此基础上积极参加国家级中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申报,在中央与地方财政支持下,我校先后建立了“国家级电工电子及自动化示范性实训基地”、“国家级计算机软件及应用示范性实训基地”等,开展了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教师设计开发了大量的“理实一体化”实训项目。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学校提供实训场所及部分设备;企业带着产品及技术进入实训基地,为学校培训教师、为学生授课、提供专业设备、特设奖学金等。
4.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四项工程”,打造高水平教科研团队。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勇于探索进取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学校着力探索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研究制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专业培训、课程进修、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四个鼓励’政策”,推进“青篮工程”、“名师工程”、“‘双师型素质’提高工程”、“校本科研工程”等“四项工程”。目前,全校教师均取得了专业或学科的岗位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学校组建由企业专家与教师组成的教练团队,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先后夺得了10枚金牌、15枚银牌、9枚铜牌的佳绩;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全国中职学校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先后获得11个金奖、12个银奖;参加全国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得了5个金奖、8个银奖;参加“全国仿真学会优秀教学软件比赛”获得2个一等奖。
5.实施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是教学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核心命题和重要抓手,也是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必由之路。学校立项省“十一五”规划课题“行动导向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研究制定了《关于课程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先后开发整合了“工程制图与CAD”、“车载GPS”等课程。学校组织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及国家规划教材,已出版《PLC可编程控制器应用》、《SMT表面贴装技术应用》等体现项目特色的校本教材50余本及《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国家规划教材20余本,完成教学设计优质课例200余个,发表行动导向教学论文50余篇,完成“项目驱动教学法研究”等国家、省市级教科研课题9个,完成辽宁省“电子技术应用实训教学系统”等仿真软件。通过努力,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职业素养、实践技能显著提高,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技能精湛、勇于创新”的科研型教师队伍,提升了学校教科研的总体水平。
[1]吴全全.论职教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6):9-11.
[2]胡俊平.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51 -52.
[3]马晓波,孙伟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56-58.
G710
A
1674-7747(2014)05-0001-02
孙伟国,男,大连电子学校教务处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教学、职业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