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院校智慧校园的五大平台
2014-02-05王丹中
王丹中
(作者系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抢占高职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以信息化促进高职院校管理的现代化,提升办学水平,是将学校做精做强的最佳选择和必由之路。
我院智慧校园建设思路和目标,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信息化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助推学院内涵式发展。以师生为中心、应用为主导,以推动信息技术与学院业务全面深度融合为方向,以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为重点,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习方式创新,全面提升办学品质。到2015年,学院基本实现信息设施泛在智能、融合安全;管理服务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数字资源全面覆盖、共建共享,网络学习人人参与、师生协同,能源消耗智能控制、集中管理;校园安全动态感知、物联管控,网络文化开放互动、民主和谐。教师教育技术职业能力、学生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考核通过率均达90%以上。国家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85%以上。初步建成“智慧校园”。
为了实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上水平的建设目标,我院努力构建智慧校园的五大平台。
1.建设“阳光院务”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按照信息公开和服务型机关建设要求,推进综合管理信息化。进一步分析需求、整合提升现有应用,优化梳理工作流程,基于“智慧校园”统一架构,以学生全学制周期为主线重点建设招生、教务、科研、人事、资产后勤、校企合作、就业、财务、学团等应用模块;建设协同办公应用模块,实现关键业务网上协同。着力建设“阳光院务”,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实现学院办学管理和师生服务事项网上公开透明运行。
2.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加快学院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鼓励各部门立足人才培养需要,自主开发、引进、升级和完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
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运用信息化资源和环境,形成集备课、教学、答疑、自主学习、提交作业、考核考试与学分认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做到师生教学活动数字化、可视化和协作化。加快网络学习空间建设,重点建设教师教学空间,全面启动学生学习空间建设。积极通过网络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和创业就业教育,加强家校互动、师生互动,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全时空的网络育人环境。重视对学生应用网络资源的引导,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
加快“智慧图书馆”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改进图书馆传统工作流程、方式,实现对图书馆环境、设施和资源的全程可控管理;提升远程、移动服务能力,为师生借阅电子图书资源、远程阅览、远程订座、远程打印等提供便捷、自助和个性化服务;加大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围绕人才培养进一步丰富资源内容,加强资源集成分析和挖掘利用,提高资源可获取性。
3.建设平安校园平台。依托学院基础信息网络,运用传感技术建设校园边界安防联网;完善校园内主要道路、重点场所视频监控设施,加强重要建筑门禁、出入口控制、电子巡更、防火防盗与联网报警等系统建设,实现校园各类安全信息的全天候动态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探索加强校园食品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与监督。
4.建设节能校园平台。利用现代物联网、数据挖掘、运筹优化等技术对学院水、电、气等能源消耗进行控制管理;充分利用太阳能技术改造学院热水供给设施,减少对电、气能源消耗。建立基于最优能耗模型的资源管理体系,有效降低学院资源总消耗水平。
5.建设和谐校园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加强综合动态、专题聚焦、常信日志、校园文件、网上社团等应用模块建设,统筹整合学院各类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学院办学新进展、新成果,创新学团管理、打造学院品牌、传递发展正能量;以网上教师发展中心、网上学生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营造协同发展、互动发展的和谐氛围;集成院领导信箱、师生心声、学生建言献策等各类民主参与渠道,建立统一、透明的信息归集、分办、处置、反馈、督查、评价机制,提高学院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水平。
为实现构建五大平台,我院成立了“智慧校园”领导小组,负责“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根据“智慧校园”建设需要,学院在年度预算中安排相应建设经费。同时,积极争取相关财政性专项资金和社会资本支持学院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类职业技术学院优势,鼓励学院师生自主或联合企业研发“智慧校园”业务应用模块、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模拟软件、中间件、其他支撑软件等。鼓励申报各级财政相关专项资金、软件产品证书和申请专利。结合“智慧校园”实践加快推进省级技术标准研究,为江苏省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借鉴。开展教师信息化培训,将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考评纳入教师引进、资格认证、职务评审、绩效考核等考评体系;坚持以赛促用、以赛育才,积极组织开展学院信息化教学大赛,支持鼓励参加省、市信息化教学大赛,通过大赛锻炼和培养信息化教学团队和教学人才。进一步规范信息化项目建设,建立学院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机制。探索开展信息化专项考核督导,把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作为衡量各部门创新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