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管理下五年制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2014-02-05刘江
刘 江
提高质量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方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渐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简称高教30条)也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2]五年制高职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立具有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五年制高职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主要通过听课、督导、教学检查、学生评价等方式进行。这种监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质量控制的作用,但从监控的内容和结构来看,主要还是一种简单、零散的评价和检查,其效果还不够理想。
(一)重监教,轻监学
教学质量监控,从狭义上看,是指对课堂教学进行监督指导,重点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检查指导,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提升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3]从广义上看,是指对学校教学工作总的运行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反馈、指导的质量监控。[4]在目前的实践中,许多高职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主要监控教师,很少监控学生,尤其是很少对学生进行学习质量监控,更倾向于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教师,认为把教师管理好就达到教学质量监控目的了。[5]
(二)重理论课程监控,轻实践环节监控
高职校的实践教学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调查发现,很多高职校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质量监控,而对实践教学的监控不到位。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一种教学环节,在五年制高职校人才培养中起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6]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的提出,实践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三)重硬件监控,轻软件监控
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质量监控的内容主要为学校建筑面积、实训基地面积、实验室数量、图书馆藏书量等教学生活设施,以及实验实训设备总值、师生比、师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硬性”办学条件。然而,在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目前的质量监控还缺乏可比性的可量化标准。比如,两所不同的学校,除了生源质量上的差异,则无从比较两校学生的学业提高程度,因为没有适用于不同学校教学质量检验的标准。同时,各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大同小异,在教育观念、培养规格和教学方式上体现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的不多,而现有的质量监控体系也不具备反映和鼓励学校办学特色的功能。
(四)重刚性,轻柔性
柔性管理认为人是组织得以良好运转的关键因素,“以人为中心”是柔性管理的核心内容。柔性管理具有内趋性、感应性、持久性、有效性等特点。使师生在对学校外在的制度规范、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理解的基础上,自觉自愿与主动地去贯彻执行,内化为师生内心的自主要求,从而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7]而目前许多学校更倾向于把完善管理制度,监督教学制度执行,规约教师教学行为这些必要监控手段等同于监控目的,使约束范围更广泛,约束手段更严密、严厉,认为教与学双方被限制在管理条框内,就达到教学质量监控目的了。刚性有余柔性不足,这是在教学质量监控目的认识上的一大误区。
二、构建五年制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目标性与合理性相结合
在确定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内容时,重点抓住当前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作为监控目标。在教学环节上抓住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质量这两个主要环节进行评估;在教学基本建设方面重点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水平进行评估;在管理上注重对系部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在制定评价内容时注意与学校的管理目标一致的同时,还应注重目标合理性,做到目标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二)完整性与导向性相结合
监控体系应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错综复杂,需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找出其中的主要因素和核心问题。通过权重系数的权衡,突出指标体系中的重点项目,保证监控结果的准确可靠和导向的正确。
(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在制定各种教学质量的标准时,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标准定得过高或过低,脱离实际,会导致指标体系无法得到贯彻落实,起不到准确进行自我诊断的作用。指标体系要力求简洁明了,相关因素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各级指标尽可能地进行量化,对不易量化的指标必须进行明确的界定和说明,使之易于评价,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制定各种指标体系时要对指标体系的内涵做出明确解释和说明。
(四)刚性与柔性相结合
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学质量监控是人(管理者)—人(教师)—人(学生)的系统。[8]在这里,管理的主体、客体和目的都是人,它以人为出发点,并通过管理主体的人,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也是管理主体的人的管理,最终达到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坚持“柔性管理”,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去管理和激励师生员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员工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中的作用。同时,柔性管理不是对刚性管理的否定,而是对刚性管理的完善,是在刚性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升华,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刚柔相济的管理境界。
三、五年制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五年制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组织保障系统、教学质量标准系统、教学过程检查监控系统和反馈评价系统,四个子系统相互依存,环环相扣,构成了完整的教学质量闭环监控体系。
(一)组织保障系统
其主要包括教学质量督察监控委员会、督导组等,该系统负责标准的制定、具体监控工作实施以及及时反馈的实现,它是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领导、工作机构。为加强对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主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主任的“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成员为教务处长、学生处长、总务处长、实训处长、各系部主任,对全校教学质量相关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决策、指导、审定和监督。为进一步充实学校教学督导组织,2003年,学校成立了督导室,由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坚持原则的教师组成督导组。2006年,学校实行校系二级教学管理,明确了各教学管理层次和管理者的职责,使教学管理重心下移至系部。实践证明,该管理体系激发了教学工作的活力,调动了系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质量标准系统
其主要包括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它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前提和依据。学校充分认识到质量标准的建立是规范教学、保证质量的主要依据,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前提。为此把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作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以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出发点,在规范教学过程和质量标准上下功夫。学校制订了《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规范》、《关于教师授课教案编写的有关规定》、《课堂教学暂行规定》、《实践教学工作实施细则》、《教学日志填写要求》、《教师下班辅导的规定》、《试卷批改与归档规范》、《关于成绩考核与记载办法的规定》、《关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定》、《关于顶岗实习的规定》、《外聘教师管理办法》等,对教师教学工作各环节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在原有教学质量标准基础上,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习、课程考核等关键环节,逐步补充完善了有关规定和标准。
(三)教学过程检查监控系统
该系统是指所开展的具体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主要包括常规教学检查和专项评估。教学过程的检查监控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学校制订了《教学监控与反馈制度》、《听课制度》、《教学责任事故及处理办法》、《教学信息员工作条例》、《调停课规定》、《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等,严格执行对教学过程的检查监控。常规教学检查主要包括:教学督导检查、校领导中层干部听课制度、学期初(中、末)教学检查、学风检查、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等;专项评估主要包括省市教学管理规范评估、专业建设评估,学校教学工作评估、试卷检查、毕业设计(论文)专项检查等。校教学督导组通过听课、巡视考场、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工作及毕业设计(论文)、检查教学档案等对教学过程进行检查监控。每学期,教务处、学生处、系部署并组织实施相关的常规教学检查,主要对教学工作各阶段的重点工作和主要环节实施检查监控,如期初的教学秩序、教学计划落实情况,期中的教学进度的执行情况、学风情况,以及期末的教学考核情况等;每学期对全校所有任课教师及课程进行全面评价。学校还开展多项专项教学评估工作。
(四)反馈评价系统
该系统是指对教学质量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分析,采用鼓励、惩罚、引导等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及时反馈是整个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闭环系统的关键,学校根据“凡事有反馈”的原则,注重对教学过程检查监控信息的及时反馈。常规教学检查信息的反馈主要通过两周一次的教学例会来进行。专项检查评估信息的反馈主要通过专门会议、教学督导简报、评估工作简报来进行。对于日常听课信息,教务处每两周汇总一次,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系部或有关教学服务部门。此外,学校还不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教学督导组实施日常值班制度,开通“督导信箱”;教务处开通“教务信箱”,定期召开教学教务信息员和学生信息员会议。这些措施的实施,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及时收集与反馈,有效地对教学质量进行实时监控,推动了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
四、思考与建议
(一)关于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完善五年制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而刚柔相济的管理方式才是最完善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全方位的、立体的、动态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监控构建起以教学信息监控为纽带,以常规管理监控、教学督导监控、评价激励监控为手段,以教学目标监控、教学过程监控、教学结果监控为核心内容的完整闭合的监控体系。
(二)学习借鉴国外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经验
高等教育办学历史悠久的国家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有着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如各国政府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进行宏观控制,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具有严谨的组织制度,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具有中介性和权威性,监控方法科学、高效、客观、灵活,等等。
(三)建立多元化的监控与评价主体,发挥评价导向作用
应建立包括政府、中介评价机构、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主体,形成对高校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监控与评价。因此,必须打破学校围墙的界限,变封闭性监控与评价为开放性监控与评价。
[1]稻香.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王蔷.柔性化组织:柔性嬗变与路径选择[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5.
[3]颜春华.柔性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5):44-46.
[4]曹海英.高校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5]吴旭君,刘湘玉.国外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特点及启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114-116.
[6]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6-8.
[7]赵东.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路径优化[J].学习理论,2010(14):253-254.
[8]何艳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与运行的研究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2011(10):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