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职生顶岗实习的理性思考——基于学校主体视角

2014-02-05

职教通讯 2014年5期
关键词:顶岗校企岗位

钱 娴

一、相关政策背景分析

职业教育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顶岗实习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要求职业院校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针对学校、企业两大实施主体,国家政策对双方的职责规定如下:(1)国家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其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同时,要求“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2)《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要求“学校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强调校企双方的共同配合;(3)2012年《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要求坚持“顶岗实习应当按照育人为本、学以致用、专业对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施”。并且,要求“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共同做好顶岗实习期间的教育教学工作”、“共同制定实习评价标准”等。

从以上政策可看出,针对顶岗实习,国家特别注重学校与企业的相互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学校与企业要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2)学生实习期间,校企双方共同研制实习计划和管理方法;(3)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等。

二、顶岗实习的现状与问题

(一)校企双方的参与性与学生专业对口度问题

“一所学校一个专业同一届学生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要为学生找到充足的实习岗位很难,找到完全专业对口的岗位更难”[1],这句话反映了顶岗实习中,学校工作开展的难度,而政策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这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时,为激发企业提供岗位的动力,而不顾学生实习专业是否与所学专业一致。

据调查,一位在富士康大陆工厂实习的学生说“不管你学什么专业在这边都能上,跟学校学的东西没什么关系。”[2]上海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心负责人在谈到顶岗实习现状时反映,实习企业难找,学校发动多方力量寻找合作企业,但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对口率仍不高。以上这些问题与政策中要求的“学校与企业要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是不相符的。反映了企业在顶岗实习参与中的“冷”态度和不配合,也透露出学校单方面积极争取的无奈。

(二)学生角色定位与轮岗问题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具有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但是现实中许多企业为了生产效率,把学生当作正式员工对待,这与原来所说的顶岗实习按教学计划到企业轮岗的初衷是不一样的,企业在生产利益驱动下,是不可能给学生换岗的。顶岗实习中,企业更多地凸显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产性本性,教育性则被掩盖。而学校是教书育人方,站在学生利益上,一方面,考虑学生下企业锻炼实践技能的问题,另一方面,又需考虑学生发展问题。学校育人培养目标与企业单纯追求生产利益的目标存在冲突。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如何缓和这种冲突,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在顶岗实习工作开展中的无奈。

三、理性思考

(一)学校应注重拓宽顶岗实习岗位的渠道

1.提高院校自身实习。合作教育中学校的依赖性大于企业,合作变得不平常。而企业对学校的依赖性却没有那么大。[3]因此,学校要吸引企业的参与,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实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质量的人才,当有足够实力服务于企业时,企业才会乐于参与合作。

2.创新合作方式。高职院校要获得更好地发展,离不开特色的发展模式。这种“特色”不同于普通本科和中职学校,也有别于同类其他高职院校,这种“特色”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实践当中摸索出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在遵守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合作方式,发挥自身优势,吸引企业提供岗位。

(二)注重把握学生顶岗实习的参与度

石伟平教授指出,学校本位职业教育具有三个靠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不管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生产设备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专业课师资如何,“双师型”教师与生产、服务一线专家操作能手相比,总有距离”。[4]既然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存在着缺陷,那么要求达到零距离接触岗位,完全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是否可行?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杨金土先生就此问题指出,学校无法完成所有的培养任务,“零距离”就业作为所有职业学校教育的理想标准是不恰当的。并认为,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有着各自不同的运行规则。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完成一定的适应过程原则上是用人单位的责任,不能把这个责任完全转嫁到学校。[5]那么,在顶岗实习这一环节中,学校是否更应主要让学生感受企业的生产氛围。笔者认为,在现有体制环境下,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目的和参与度应有适当标准,以保证企业一方的接受,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校的压力。

(三)学校应注重把握学校的职责度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与企业都负有一定的责任。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但校企双方之间责任分工情况,在我国现行政策中并没有详细具体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校在顶岗实习中承担过多责任的无奈。由于学校并不完全具备培养出优秀技能人才的环境条件,因此,不能奢望学校培养出优秀的、杰出的技术工人,技术工人的成长需要企业建立良好的环境。学校职业教育应该潜下心来,按照自己的职责精心组织教学。[6]作为教书育人的组织——学校,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时刻恪守以人发展的本职,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作为出发点,按照教育规律组织好顶岗实习工作,在夯实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1]孙全军.论顶岗实习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0.

[2]人民网.河南发文要求学生到富士康实习,不去无毕业证[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62/12923231.htm.2010 -10 -12.

[3]谭界忠.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

[4]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21.

[5]杨金土.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和对策建议[J].职教论坛,2008(4):9.

[6]申家龙.学校职业教育应该教什么之七——技工成长谁的责任[J].职教论坛,2010(1):71.

猜你喜欢

顶岗校企岗位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