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方法浅析

2014-02-05夏昌平

职教通讯 2014年24期
关键词:会计分录银行存款基础会计

夏昌平

“基础会计”是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整个会计学科的基础,学生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笔者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会计课程教学工作多年,从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来看,教学效果并不如意,存在诸多矛盾:大部分中职学生生本身素质不高,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文字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缺乏生活经验与社会实践知识。而现行的专业教材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掌握,在结构体系上按照先理论、后实务,理论为主、实务说明的传统模式设计,强调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却忽视学生学习和认知的一般规律。教学方法也多拘泥于此,沿用传统的理论讲解或穿插部分实务举例的教学思路,大量抽象且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使许多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这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相距甚远。究其原因,是现行的会计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拘泥于教材内容的编排,刻意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却不研究学生认知的现状,大量刻板、格式化的练习、作业、考试,使学生陷于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的境地,缺乏对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更谈不上实务操作的灵活运用。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我们只有开阔自己的思路,在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激发其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突破传统固有的教材编排模式,灵活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改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

现行的《基础会计》教材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掌握,在结构体系上均按照先理论、后实务,理论为主、实务说明的模式设计:开篇阐述会计的本质、对象、特点、前提、原则等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然后核算方法、实务举例,理论与实务的比例严重失衡。[1]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多受制于教材的编排,先讲理论,后实务举例,习惯于由一般到具体、由理论到实务的演绎法思路。大量的理论“灌输”,而对实务、案例却是浅尝辄止,缺乏相应的拓展和延伸。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本身基础就差,缺乏的就是抽象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社会实践知识,先讲理论,后讲实务,学生由于缺少实践认知,结果是理论一知半解,实务操作也没学会。这有违青少年学习的一般规律:由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经验容易,但由间接经验演绎到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直接经验却相对困难。在会计课堂教学中,应尝试打破这种传统的思维和教学模式,摆脱教材内容编排的束缚。对知识点的讲解,可先分析实务、案例,通过实务的学习,归纳出相应的理论知识点,即采用由具体到一般、由实务到理论的归纳法思路,这样或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于会计等式的讲解,大部分教师会按照教材的思路,先呈现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然后再从理论的角度去分析:资产是企业资金(财产物资)的占用(表现)形态,负债(债权人处借入)和所有者权益(投资者投入)是企业资金的来源,它们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有一定来源的资金就必定会形成相应的资金占用形态,反之亦然,两者之间永远恒等,所以推论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这样讲解学生不一定能理解,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先设计一个案例,例如,几个同学合伙开办一家工厂,需要哪些资源呢?可让学生例举:厂房:200万元,设备80万元,原材料50万元,专有技术30万元,银行存款25万元等。归纳:这些均属于企业的“资产”,总计385万元。进一步引导:这些钱从哪里来了?假设几位同学自己手头合计有250万元,全部作为出资投入,那么还差多少钱呢?(135万元),怎么办?(向银行借入135万元)。再引导:自己投入的资金会计上称作什么?(所有者的权益),银行借入的又形成什么?(负债),到此,可自然导出“资产(385万)=负债(135万)+所有者权益(250万)”这一会计等式。在此基础上再稍做理论解释,相信学生一定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个会计学科的关键理论知识点。再如,对于会计分录的讲解,教材的思路是先给出定义:对每一笔经济业务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名称及金额的一种记录,也称记账公式。接着指出会计分录的要素、书写习惯等,然后举例说明。我们可打破这种传统,先从典型的例子开始,通过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来归纳出会计分录的概念、要素、种类等理论内容。如可先举例:企业从银行借入期限为3个月的借款5万元,存入银行帐户。先根据前面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该笔业务:首先,该笔业务的发生引起了企业哪些会计要素(会计科目)的变动?根据学生的回答呈现出涉及的账户名称:银行存款、短期借款。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所涉及的账户是如何变动的:资产(银行存款)增加,负债(短期借款)增加,根据前面所学账户结构等知识再引导,资产增加在哪一方?借方。负债的增加在哪一方?贷方。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所涉及的账户前呈现出记账符号(方向),借:银行存款贷:短期借款;最后,呈现增减金额50 000元,至此,整个会计分录就完整的呈现了出来:借:银行存款50 000,贷:短期借款50 000。通过这个例子的分析过程,相信学生对会计分录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可再列举一些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最后让学生归纳出会计分录的概念、要素、种类和编制步骤等,相信已经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实际上,“基础会计”的很多内容我们都可以采用上述归纳法的思路进行讲解,通过实务导入、理论归纳、实务训练,不仅可使学生在形象、具体、感性的条件下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2]

二、创设问题情景,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

传统会计教学以文字表述业务知识,以会计分录、“丁“字账户来讲解会计业务的处理,教学过程抽象、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而且不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强调“开发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尽量创设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社会化的、真实的情境”,“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3]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创设与真实任务类似的问题情境,呈现真实性任务、案例或问题给学生,教学过程应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在“基础会计”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尝试此种方法,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及与问题解决类似的探索过程。如在讲解会计凭证、账簿时,最好能提供实际工作中真实的、已填制好的凭证、账簿给学生观摩,在教学过程中可购置相应的记账凭证、账簿让学生动手填制和登记。再如银行对账(银行存款的清查)是出纳员的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其原理和方法并不是很难,但从本人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真正掌握理解的情况并不理想,许多学生只是从形式上会套做一些考题、练习而已,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还是不能熟练地编出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究其原因,是现行的教材没能给学生呈现出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整个对账过程和未达账项大多以文字表述,调节表也是高度简化的,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我们可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可设计如下。

第一部分,问题再现。某天,A公司的总经理打电话到财务科询问出纳员小王,银行账户上还有多少钱可以使用?小王查看了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为65 700元,于是汇报给了经理,经理随即告诉小王,某公司材料款到期,对方业务员前来催收,要求小王按程序开出一张60 000元的转账支票偿付,小王按程序照办。结果,两小时以后,银行打电话来告诉小王,其开出的支票是空头支票,A公司在银行的账户显示,余额只有54 600元。小王迷惑了,明明日记账记录余额为65 700元,怎么会是54 600元呢?难道自己记错了?本公司账户上到底有多少钱可以使用?

第二部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为什么同一个账户的存款,企业银行日记账余额和银行记录的余额不一致呢?原因在哪里?启发学生思考,是记错?还是什么其他原因?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账”,此时,可呈现比较真实、完整的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告诉学生逐笔勾对的方法,根据学生勾对发现的问题,再联系教材的内容,可引出错账、未达账项等理论知识点,进而归纳导致双方余额不一致的原因:错账和未达账项。进一步引导,到底是“错账”还是“未达账项”,引起双方的余额不一致呢?解决方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可联系教材介绍调节表的一般格式和编制原理,最好有银行真实的调节表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将找出的未达账项在调节表中补记。最后得出结论:引起双方余额不一致的真正原因及企业实际可动用的银行存款数额。

第三部分,归纳小结。教师对银行对账方法,未达账项的概念、种类,调节表的编制原理等理论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上述案例的剖析与讲解,相信学生对银行对账的基本方法一定会有一个清晰、具体而又深刻的理解,到实际工作中也能够游刃有余了。案例教学能化抽象的理论为具体、生动的实例,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锻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大胆、灵活的运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4]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语言通俗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

现行的“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方法凸现单一化、静态化的弊端,教师缺乏创新,习惯于按照教材的思路按部就班,缺乏对教材的提炼和灵活运用。笔者认为,很多课堂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是在熟读教材、灵活运用教材以及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如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教材的主线,以此确定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难点。整个“基础会计”始终围绕“凭证—账簿—报表”这条主线展开,其难点在凭证,这涉及记账方法和会计分录(记账公式)的问题,是基础会计的核心内容。如果课堂教学能始终围绕这条主线展开,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点、难点所在,相信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所改善,学生所学知识也一定会更加系统、扎实。再如在上述主线的基础上,可将每章节的主要理论知识点“问题化”,甚至可以编写一些“问题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任何理论知识都是为了解决实践工作中的问题而出现的,基础会计各章节的理论知识点与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问题一一对应,如会计要素明确了会计工作对象的基本分类,会计科目(账户)又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化,解决了会计核算的工具问题,复式记账解决的是如何记,即记账方法问题,凭证是会计分录的载体,账簿又是对凭证核算内容的归类系统化,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只有将每章、甚至每一节要讲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问题的解决,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另外,现行会计教材的专业术语较多,对于刚接触会计的初学者来讲,如果照本宣科,学生感到抽象难懂,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对中职学生讲课时,应尽量避免过多的专业语言,教学语言应尽量通俗化,必要时可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进行说明,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会计科目时,会计科目的定义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我们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给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起名称,如同给每个人取名字一样,存放在保险柜里的钱称为“现金”,存放在银行里的钱成为“银行存款”等,然后每个名称对应一个编码,如同人的身份证号码一样,便于核算和管理。这样讲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接受,也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朱天高.关于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2):55-56.

[2]吴昊旻,王江丽.会计学原理教学方法探析[J].财会月刊:综合,2005(4):75-76.

[3]沈晓莉.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基础会计课教学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4(24):49-51.

猜你喜欢

会计分录银行存款基础会计
合作社林木类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
集体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
合作社专项基金的会计核算
以余额宝为例浅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从丢钱事件看酒鬼公司银行存款信息披露问题
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银行存款与其他货币资金管理与核算
编制会计分录与电算化分录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