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浙江文化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4-02-05傅祖栋
傅祖栋
高职学生浙江文化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
傅祖栋
浙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资源,是地方性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构建一套由“同心圆式”活动课程体系、“体验型”校园文化活动和“阶梯式”文化服务平台三方面组成的高职学生浙江文化素质培养模式,以及由通识知识考核、才艺能力考核、服务能力考核三方面组成的高职学生浙江文化素质评价体系,并从制度、人员、经费三方面提供保障,深入推进高职学生浙江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修养。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创新;浙江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浙江历史悠久,文明昌化,拥有丰富的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宗教及民俗等文化遗存。浙江文化中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以为地方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以利用,通过活化地方文化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修养,这不仅对于当代高职学生具有资政育人、知史用世的功能,而且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浙江文化。
近年来,部分浙江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素质类课程和相关的专题讲座,或在选修课中穿插了相关专题,虽然有各自的讲义,但专业性和系统化不强。现行的浙江文化研究著作有的体现了强烈的论述倾向和浓郁的理论色彩,可读性不强;有的属于一般性的历史文化知识介绍,可操作性不强,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通识性教材尚未问世。除了在第一课堂融入地方文化教育外,有的高职院校则注重在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地方文化的文化育人功能,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注重传承湖州文化,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弘扬红帮精神,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传承宁波商帮精神,但这些实践均只涉及浙江文化中的某一部分,并未观照到浙江文化整体。
当前,基于地方文化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广大高职院校的一种共识。但不可否认,这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泛化、笼统,多的是粗线条的原则、内容等的研究,而有效的措施、方法等则疏于谈及。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方文化教育必要性、重要性、内容体系、实施路径等方面的探讨,对具有高职特色、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的地方文化教育的研究则有所忽视。且现有的研究往往只停留在课程层面上,但是,仅靠开设课程难以真正实现提高高职学生地方文化素质这一目标,它还涉及培养理念的更新、培养目标的明确、培养模式的创新、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况且,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其开设的文化素质类课程必须突出“实用”,体现文化和现实的密切联系,而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弱、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地方文化教育必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必须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实际和高职学生特点的培养模式。但目前有关“基于浙江文化开展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尚处于破题阶段,探索和构建其理论框架并应用于教育实践意义重大,同时对推进浙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高职学生浙江文化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同心圆式”活动课程体系
该体系的外围层是全体学生,中间层是文学社、浙江文化研究会等学生社团成员,核心层是浙江文化传承班学生。面向外围层学生开设理论教学类课程“浙江文化修养”,采用横向块状结构框架和纵向论述相结合的方式,分历史、学术、文学、艺术、教育、宗教、影视、民俗等专题介绍浙江文化知识。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活动型课程教学方法,避免纯粹的知识传授,从而让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情境中提高学习兴趣。面向中间层学生开设实践指导类课程“浙江文化俱乐部”,设置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才艺能力和服务能力。这里所指称的浙江文化俱乐部,是指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浙江文化修养,根据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指导下,按照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通过自我体验、参与、实践和评价等方式启发和诱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和锻炼的活动组织。[1]在浙江文化俱乐部里,真正起组织作用的是各个俱乐部的负责学生,教师只起到指导的作用,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浙江文化俱乐部可以分学术性、实践性、娱乐性等不同类别开设,如浙江名人研究俱乐部、浙江方言传承俱乐部、浙江曲艺鉴赏俱乐部等,与相关学生社团的社员进行双向选择。面向核心层学生开设浙江文化具体形态的传承教学课程,如“浙江民间曲艺”、“浙江民间美术”等。通过招收学有所长、对浙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组成浙江文化传承班,为浙江文化培养传承人。通过该体系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浙江文化的发展历程,浙江文化的特点、基本精神以及价值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而学会区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使学生在对浙江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提高文化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创设“体验型”校园文化活动
一是开设地方文化大讲堂,邀请知名作家、评论家、历史学家以及地方文化研究专家、政界领导等为学生作“浙江精神与浙江社会发展”、“浙东学派与浙商精神”、“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中的浙江民俗”、“浙东方言的文化内涵”等专题讲座,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如“浙东方言的文化内涵”专题讲座可以介绍浙东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浙东方言的独特内涵,浙东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等。这样的讲座不但能使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方言文化,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还能激起热爱家乡的感情。二是实施“读名著、赏名画、看名片、唱名曲”计划,在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寝室文化节等校园节庆活动中组织开展名著导读、经典诵读、书画展评、影评会等活动,通过开设“浙江文化俱乐部巡礼月”,让各个俱乐部学生的才艺得以集中展示。如可以开展与浙江省大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相衔接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深入感悟中华元典的魅力。三是组织开展“浙江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文化场合中体验、感悟浙江传统文化。可以着眼于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在校园里不定期开展展览、展示、表演、宣传等活动,打造浙江文化展示、交流的平台。如可以在元宵节、中秋节等岁时节令举办猜灯谜、诗词吟诵等活动,从中介绍有关灯谜、思乡诗词等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鉴赏浙东曲艺代表作,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学唱、表演。通过这样身临其境的切身体验,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浙东的乡音乡韵。
(三)打造“阶梯式”文化服务平台
一是依托地方文化遗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感性认识。如带领学生参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追溯浙东源远流长的七千年历史;带领学生参观当地有代表性的民居,了解其外部构造、内部装饰、物品摆放、历史掌故等,体会浙东人民丰富的创造力;开展“寻访浙东传统节日”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浙东民风民俗的魅力。二是依托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考古遗址、园林寺院、古镇古街等建立浙江文化传承教学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开展文化采风、社会调查、作品创作(如游记、山水诗词、素描作品、摄影作品等)等活动,让学生在领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起热爱家乡的感情、对地方文化的热情。例如,组织学生调查浙东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保护和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和利用的对策,从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开展“文化义工进社区”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结合自身特长,为社区(这里的“社区”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即包括景区、村落等在内的社会活动场所)提供导游讲解、文化创意设计、社区文艺晚会策划等文化服务。如通过实地考察,挖掘当地的民俗资源,提出开发“民俗游”的设想,或提供“民俗文化节”的活动策划;开展民间文化采风,搜集当地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并汇编成册;在旅游日、开渔节、浙洽会等大型活动中,结合专业知识提供导游讲解、礼仪服务等。
三、高职学生浙江文化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通识知识考核
采用浙江文化知识水平测试的方式,考核学生最应该了解的浙江文化常识。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从文学和语言、史学和社会、哲学和思维、艺术和审美、科技和人文等五个方面编制《高职学生浙江文化素质推荐书目》,水平测试的范围即为课程教学内容和《推荐书目》中的内容。
(二)才艺能力考核
采用才艺展示的方式,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述、艺术欣赏、文艺创作等能力。才艺展示采用现场展示的形式,由指导教师、各个俱乐部负责人、学生本人和若干名学生代表共同评定。学生的作品可以是学术论文、活动策划、山水诗词、书法/绘画/摄影作品等。
(三)服务能力考核
采用文化服务的方式,考核学生的文化服务能力。设计专门的《学生文化服务登记表》,供学生在开展文化服务过程中登载。文化服务评价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形式。自我评价成绩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评价,他人评价则由服务对象(如社区)根据学生服务过程中的态度、表现等情况进行评价。
四、高职学生浙江文化素质教育保障机制的建立
(一)制度保障
将浙江文化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高职学生浙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实施途径、主要措施、保障机制等。出台《浙江文化素质考核与认证办法》,引入浙江文化素质考核与认证体系,开展浙江文化素质教育学分认定工作,要求学生达到规定学分方能毕业。形成全校上下共同关注浙江文化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把对学生开展浙江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效作为部门、个人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同评优表彰、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工作结合起来。加强督促检查,通过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确保浙江文化素质教育全面有效落实。
(二)人员保障
组建一支包括浙江文化研究专家、浙江文化传承人、校本课程建设专家在内的浙江文化素质教育骨干教师队伍,为开展浙江文化素质教育提供有力保障。本着使用和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把浙江文化素质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师资队伍建设之中,加强对其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采取集中培训、经验交流、学术交流、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形式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
(三)经费保障
省市各级财政要大力支持浙江文化传承班建设,并给予这部分学生以一定的学费补贴。高职院校要设立浙江文化素质教育专项经费,并纳入当年预算。该专项经费实行项目资金申报审批制,通过项目实施、课题申报等工作促进浙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1]傅祖栋.文化俱乐部制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模式探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4):27.
[责任编辑 秦 涛]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学生浙江文化素质培养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4SCG318);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浙江文化修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项目编号:JY1318);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科研项目“基于浙江文化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载体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3A01)
傅祖栋,男,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文史。
G710
A
1674-7747(2014)11-0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