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专业班主任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探讨——以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护理专业为例
2014-02-05张美娟龚慧慧
张美娟,龚慧慧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职业人在从事某项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高职生职业素养指高职生通过校企文化熏陶、品德形成、技能训练以及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社会实践,为适应岗位需要所养成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就业技能及工作态度等。[1]五年制高职生职业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已成为就业瓶颈,也是职业教育的热点、难点。笔者在研究探讨培养五年制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实践中,发现拥有双重身份的专业班主任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下面以南通卫生高职校护理专业班主任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例进行阐述。
一、专业班主任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优势
(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五年制高职学生本身学习基础、自律能力不强,大多数缺乏奋斗目标,缺少学习的动力;再加上五年制高职校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管理模式与初中阶段有较大的区别,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导,学生往往茫然不知所措,将导致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具有深厚专业背景的班主任能直面学生的诸多困惑。专业老师有着较深的专业背景和较高超的专业造诣,这本身易于让学生找到专业归属感和认同感,易于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能起到榜样和模仿作用,也易于成为学生信服的对象。此外,专业班主任利用这些专业优势通过班级日常管理、课堂教学、班级活动等平台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专业讲解、专业剖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全面深入了解本专业,把现实学习和专业理想结合起来,有效消除学习的盲目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良好学风确保学生具备适应岗位的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才能逐步提升。[2]
(二)有利于对接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
五年制高职校的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双师型”教师,他们中相当部分是从企业直接引进的能工巧匠,他们身上蕴涵着浓厚的企业文化气息,专业班主任在对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活动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企业中核心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企业特色明显的班级文化氛围;另外,专业班主任有便利条件开展班级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在企业、班级互动中实现企业文化与班级文化的对接融合。学生长期沐浴在有行业特色、职业属性的“文化场”中,潜移默化地按企业需求发展自己,逐渐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三)有利于指导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
专业班主任有能力帮助学生建立适合其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班主任为学生分析行业背景、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企业员工应具备的素质及各岗位具体要求;分析本专业的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分析学生经过五年学习可以取得的成绩及去企业工作前应做好的能力准备等,让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有清晰的思路和目标;引导学生分析自身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学习情况、家庭背景等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短期、中期、长期职业生涯规划,并与时俱进不断地修改完善,使之更具可操作性。通过生涯规划学生思索、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岗位,按岗位要求尽早培养相关的职业素养,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有利于开展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
专业老师长期从事专业教学和企业实践,潜意识里蕴涵着浓浓的职业意识,言行深深烙上专业的印记。专业班主任会从专业角度思考学生问题,在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活动中势必带有浓厚的专业色彩,将专业教育与思想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般有机结合;同时,专业班主任因科研、企业实践、同学在企业担任要职等与企业有较多的联系,拥有丰富的校外职业教育资源,有能力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走进企业,结合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寻找班级企业合作的平台,让学生在工学结合中感受、体验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养。
二、南通卫生高职校护理专业班主任培养职业素养实例
(一)营造班级护理文化氛围
营造班级护理文化氛围的举措:(1)教室墙壁护理文化。将古今中外有影响的护理专家画像及他们感人至深的事迹、从医从护从教的名言警句、医德规范、护理先进理念、护理专业知识等,以图文并茂形式按照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有计划张贴墙壁及黑板报上;护理实训室(模拟病房)张贴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技能操作流程、护理礼仪图片等。我们赋予教室墙壁丰富的护理文化内涵,学生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护理文化暗示、熏陶和感染;[3](2)班级制度护理文化。师生共同制定融合了医院所崇尚的人文关怀、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护理技能等护理文化元素的班级公约;在学校日常行为规范中增加了护士语言、仪态、仪容等礼仪规范内容,作为班级日常行为规范。通过班会、专业特色明显的班级活动等平台,实现班级制度从强制约束向自觉遵守的转化,学生潜移默化地主动接受护理文化的熏陶;(3)体验临床护理文化。专业班主任聘请临床护理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到医院参观学习,与医院零距离接触,亲身感受体验医院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学生对护理文化内涵的理解。
(二)专业课教学中培养职业素养
1.专业课课堂教学。专业班主任承担着班级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牢牢把握“教书”——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育人”——培养职业素养这两条教学目标。第一次课堂上,对本课程内容及对应的职业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对将要从事的护理职业充满憧憬,激起学习兴趣;课程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穿插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等感人至深的先进事例,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学生体会到护理职业的神圣崇高、从业者应有的工作态度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激发由衷的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4]课程基本技能部分以临床真实项目和案例作为载体进行情景教学;在高仿真临床环境下,根据临床标准制定实训项目流程,学生分组角色扮演分步骤按标准进行训练,如分别扮演护士、病人、病人家属等并互换角色,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体会,专业班主任从临床的角度进行点评,学生在训练职业技能的同时,明确了行业规范,深化了职业认知,培养了爱伤情感,养成认真踏实的护理工作作风和习惯。课程评价方面,增加了职业素养成分,如团队合作意识、工作(学习)态度、关爱“病人”、仪容风貌等。
2.临床实践教学。临床实践教学最重要的方式是跟岗实习,跟岗实习无疑是在校生职业素养教育最直接和最高效的教学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因种种原因常常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在实习中尤其实习前期普遍存在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欠缺、认为工作岗位不能体现个人能力、吃苦耐劳意识不足、工作责任心不强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召开班级动员大会,请往届毕业生讲述她们的成长经历、邀请有多年带教经验的带教老师通过正反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摆正心态,做好适应环境并融入临床的心理准备;实习中专业班主任通过到实习点巡查、即时通信、班级QQ群等联系方式,建立与学生及实习单位有效沟通交流,使学生遇到的问题获得及时、有效的指导。同时我们看到习惯采取接受式学习方式及普遍重视技能训练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进入真实临床环境进行实习时,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观看带教老师技能操作,或在带教老师指导下为病人完成操作,缺乏进一步思考如何培养自身隐形职业素养,针对此现象采用任务驱动实习,以与临床护理真实情景相关的过程知识、技能与价值观为主的任务为载体,如任务“设身处地体验病人的需求、痛苦,从病人角度来看待理解护理”、“观察护士长与病人交流,谈感受”等,任务引导学生“观察、做、学、思考”,学生身临其境主动进行职业体验反思、感悟升华,进而提升综合职业素养。此外,专业班主任利用学生每月回校一天的机会,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就发生在身边的典型事例畅所欲言展开讨论,班主任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和正确的职业观。
(三)第二课堂中培养职业素养
1.职业技能与素养竞赛体系。开展第二课堂,成立班级“技能与素养大赛”月,根据教学进度每学期设定相应的竞赛项目以拓展实训教学,成绩作为奖学金评定依据,激发学生练技能提素养的热情。请临床老师及任课教师参与竞赛项目的确定、竞赛方案和评分标准的制定、最终成绩的评定及点评,评分标准不仅仅包括准确熟练的操作,还包括体现工作习惯的物品准备及终末处理、体现沟通能力的与“病人”交流、体现职业情感的关怀“病人”、体现职业风貌的礼仪着装,体现创新应变能力的处理“意外”事件等。从评价标准上进行职业素养导向,学生参与比赛过程中领悟到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并重。
2.班级主题活动。结合专业,师生商讨设计班级系列主题活动,如南丁格尔学社、护理礼仪社团、职业生涯规划之家、医疗卫生行业热点事件剖析、暑期医院集中实践、社区义诊、就业指导等。这些主题活动在校4年内有计划展开,分别培养不同侧面的职业素养,如“南丁格尔学社”、“护理礼仪社团”在专业课短缺的第一学年开设,“南丁格尔学社”通过观看影片、网上搜索事迹、组织讨论、征文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多角度、多层面对护理鼻祖南丁格尔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进行研究,用她们的事迹和精神进行专业引领教育,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护理礼仪社团”以礼仪规范实训为主,规范学生言行,培养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外部形象,树立职业意识;再如“职业生涯规划之家”贯穿于在校期间,根据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认知程度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学年因接触专业较少,指导学生生涯规划侧重于学业规划,随着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积累、职业认知程度加深,指导学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与时俱进修改完善,以适应护理岗位发展的要求,可见,生涯规划促进学生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关注所从事职业的现状和发展,促进学生按岗位要求培养自身素质;此外“社区义诊”侧重于培养奉献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等;“医疗卫生行业热点事件剖析”侧重于培养职业道德与责任感等。
四、专业班主任培养职业素养取得的成效
(一)学业成绩
每学期“四自”管理成绩名列前茅。学科平均成绩遥遥领先,奖学金获奖人数、等次明显高于其他平行班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100%。
(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及能力增强
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全班学生形成每学年对上学年生涯规划进行补充完善或重新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习惯,是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参赛率和获奖率最高的班级,在省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中有6人获奖,在全国比赛中有2人获奖。
(三)职业技能与素养得到加强
经过层层选拔,全年级由10人参与市级技能大赛,其中有5人来自于本班,经过淘汰赛,由4人参加省技能大赛,其中有3人来自本班,最终2人获省技能大赛奖;学校组织的下实习点前技能考核中,平均成绩及获奖名次、人数高于其他平行班级。
(四)就业率
经过各家医院组织的第一轮人才招聘“三关”考试(即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及面试)被录取的学生人数比平行班级多,占班级人数68.2%,当年对口就业率100%。因综合表现优秀获市教育局颁发的优秀班集体称号。
(五)用人单位评价
实习期间,有8名学生受到病人、医院表扬;学生工作半年后,班主任通过电话或走访就业单位了解学生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情况,医院给出正性的、较高的评价。
[1]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6-58.
[2]郭春燕.试析高职院校专业素养教育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132-134.
[3]张美娟,顾婷.“促体验见习”在护生临床学习的实践与效果[J].重庆医学,2013(2):235-236.
[4]罗忠实.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7):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