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

2014-02-05吕丁丁

镇江高专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评量辅导员心理健康

吕丁丁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江苏 镇江 212003)

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也是校园中和学生打交道最多、对学生影响最深的人。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辅导员管理机制刚刚起步,辅导员职业角色定位还不清晰、晋升和激励政策还不完善、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较低,加上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较差难于管理,这些因素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在国内,对本科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却不多。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没有发现国内有关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方面研究的硕博论文,各类有关期刊文章仅20余篇,其中大多为经验类定性分析的文章,仅有7篇是深层次的实证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现状,笔者对以往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梳理,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思考今后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研究方向,以期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身心健康水平。

1 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1.1 关于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的研究

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高职辅导员对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该具备哪些心理品质呢?吴晓平[1]认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包括5个方面,即要有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品质、客观的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周鲁珺[2]认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该具备6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要有积极的职业态度并能胜任教师工作、健全的自我观念、适当的自我控制、有效地面对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昨天”“明天”“后天”。姜微[3]分析认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不是指辅导员一直处于无压力、无冲突和无痛苦的状态,而是要经历一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辅导员要在这种不平衡过渡中不断地调整和协调好各种关系,尽快达到稳定的平衡状态。因此,研究和掌握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规律,对提高高职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非常少,而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对象的广泛性和重要性,迫切需要加强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素质进行研究。

1.2 关于心理健康状况的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目前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实证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并且各学者的研究观点也不统一。

汤涛[4]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江苏省6所高职院校80位辅导员进行测查,发现症状自评量表的前9个因子中,人际关系因子分值明显低于全国常模,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高职院校辅导员人际关系状况要好于一般人群。刘冠森[5]等对2所高职院校的52名辅导员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试,调查结果显示,在症状自评量表的前9个因子分中只有一项强迫项因子分略高于全国常模,但是P值大于0.05,没有显著意义;另外8个因子分都低于全国常模,恐怖、敌对、躯体化3项因子分P值小于0.05,表明这2所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情绪方面和躯体素质的健康水平方面要高于一般人群,而与普通教师相比,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除敌对因子外的8个因子值均明显低于普通专业教师,且P值小于0.01,说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普通教师。

然而,张芳芳[6]通过对浙江省高职院校的113名辅导员的有关角色冲突、工作环境满意度、工作倦怠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虽然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整体水平良好,但高职院校辅导员往往对其工作缺少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感觉职业前途迷茫,容易产生焦虑或悲观情绪。在汤涛[4]的同一调查研究中,SCL-90量表中的焦虑因子分值大于全国常模,且差异显著,这表明高职院校辅导员焦虑状态比较严重。梁小花[7]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湖南省5所高职院校的139名专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显示,9个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并且均高于本科院校辅导员,显然其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可见,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测查,症状因子检出率相对较高,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张丽霞[8]等对河北省高职院校的231名专职辅导员进行测查,从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结果发现,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总分、总均分及9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0.01),说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全国成人水平,其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1.3 关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探析

高职院校辅导员已是心理问题高发的职业群体,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在社会层面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高职学生多元化的思想道德意识更是越来越明显,使得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开始失效,辅导员的权威性减弱和学生的权益意识增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增加[9],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从深层次上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增大。辅导员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10]及职业认同感低[8,11],从某种程度上挫伤了辅导员的职业热情,也导致了辅导员的内心不平衡。目前社会对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尚不清晰[10],特别是辅导员制度刚刚起步的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更不明朗,高职院校辅导员往往奔波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在高职院校,凡是与学生相关的事务最后都落到辅导员手中,这就会导致职业角色冲突,易使高职辅导员倍感困惑与迷茫[11-12]。因此,一方面是社会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高要求,另一方面是高职辅导员现实工作中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工作强度及职业认同感等均不尽人意,使高职辅导员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

在学校层面上,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起步相对较晚,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入职程序、日常工作任务、管理与考核等方面的政策体系还未完全走上正规。目前仍然有一部分高职院校未对辅导员工作给予充分重视,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其工作缺少认同感和归属感,容易产生焦虑及悲观情绪。

在个人层面上,吴晓平[1]分析认为,高职院校多数辅导员本身的知识体系不能和岗位工作相吻合,他们很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教育管理等相关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工作所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和科学管理知识相对缺乏,在分析和解决学生工作中的新问题时能力就相对较弱。张芳芳[6]的辅导员职业心理调查论文中,有41.7%的人经常在解决深层次的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并且感觉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有待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方法与工作经验不足更容易导致挫败感。他们大多数还不具备国家心理职业咨询师的资格证书,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相关心理学课程的培训,对心理健康方面的保健知识比较匮乏,而当他们面对辅导员这个特殊职业的巨大压力时,如何自我调适、自我减压、缓解焦虑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长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他们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1-12]。

1.4 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

研究者们针对如何解决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从自身工作经验或者从相关实证研究成果出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张加亮[11]认为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策略必须内外兼修,即除了辅导员自身要加强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和提升自我修养外,学校和社会也要充分重视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要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因此,国家教育行政等相关部门应积极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建立社会支持网,积极帮助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对心理危机,通过有效的措施帮助辅导员职业发展和工作成长。高职院校尤其应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努力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强化辅导员的职业文化建设,提高辅导员的各项待遇,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辅导员自身也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压力和挑战;辅导员还应加强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技能,不断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总之,要从社会—学校—辅导员三个层面关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要从根源上解决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对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2.1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综合国内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研究文献,不难发现研究方法多以经验总结法为主的定性分析方法,在定量研究中,研究者多以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测评工具,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能仅仅靠SCL-90量表来检验。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结合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测评,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

2.2 整体研究缺乏系统性

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者们虽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项目因子分析,但是却没有对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系统构建。因此,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应对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构建,并且深入剖析辅导员工作中心理状况的各方面动力因素、压力来源和矛盾冲突,从而提出改善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另外,我们还需探索如何把这些可行性策略应用于实践。

2.3 研究取样范围还有待扩展

可能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成果在取样方面均没有完全达到“合适”的程度,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缺乏代表性的问题,这些研究结果很难在大范围内推广和适用。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可能存在着地域性差异,而且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存在差异。在今后的实证研究中,应加大抽样范围,尽量对研究对象进行多元化分析比较,从而扩大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

[1]吴晓平.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27-29.

[2]周鲁珺.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与维护[J].科技信息,2013(8):238.

[3]姜微.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8):87 -89.

[4]汤涛.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分析[J].心理教育,2007(26):83-93.

[5]刘冠森,王燕.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2,14(6):71-73.

[6]张芳芳.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调查与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5):164-165.

[7]梁小花.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4):34 -36.

[8]张丽霞,赵西敏,张丽云.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调研与分析[J].华章,2012(18):138-139.

[9]王大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与对策[J].宿州学院学报,2006,21(2):102 -105.

[10]乾润梅.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分析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4):127 -128.

[11]张加亮.对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2(8):85-87.

[12]林洁,景毅,罗忆.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心理教育研究,2008(11):95-97.

猜你喜欢

评量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台湾地区素养导向的语文评量研究及其启示
心理量表,你应该知道的那些事儿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融合式适应体育评量调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