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服务平台的长效机制及绩效评价研究
2014-05-29唐红雨
唐红雨,田 磐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a.电子与信息工程系;b.机械工程系,江苏 镇江 212003)
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培养理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中明确高校建设总体目标中包括“提高社会服务能力”。2011年起,各高校开始与政府、企业合作,派遣教师赴企业挂职进行实践锻炼,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增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既是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要求,又是高校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五大主导产业,即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化工、造纸、特种金属,五大新兴产业,即新材料、新能源、航空制造、海洋工程、电子信息,都要做优做强,这就要求地方高校积极构建社会服务平台,对接地方支柱产业链,紧紧围绕区域产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增加社会发展贡献度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评估和发展的重要指标。高校应构建社会服务平台,建立长效机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真正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与共赢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1]。
1 高校社会服务平台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其中一种重要功能是服务社会。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利用自身的科研资源,面向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技术应用和信息咨询等服务的统称。地方经济的发展与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密切相关,这既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转型、经济升级期的社会需要[2]。社会服务是高校科研和知识转移职能的延伸,一所高校整体实力、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就是社会服务能力。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必须依靠高校自身的硬件资源、技术力量、研究成果、成果转化以及知识转移的能力。高校必须增强科研实力,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持、咨询与服务,从而得到企业的支持和信任,提升高校社会服务的影响力[3-4]。
高校社会服务平台,1)应根据当地政府和市场双重引导,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拓宽科研渠道,加强校企合作,架设学校与企业交流的桥梁,充分整合高校的科研资源和实验实训条件,通过自主探索或校企联合进行新品开发、新工艺研发,更好地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提供测试条件,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2)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研发能力,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仪器。3)与兄弟院校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突出校际间的联合科技研发。4)利用高校社会服务平台或协同创新平台,依托校内的实验实训条件对校内外工程技术人员、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5)为地方企业员工提供岗前培训、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6)围绕企业产品,开展工艺研究、产品加工。7)帮助地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品革新,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类技术难题,为社会提供各类信息咨询及相关专业人才培训等服务。高校社会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社会服务平台的功能结构图
2 长效机制
当前,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还不能实现零距离对接,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以保障高校社会服务平台的健康运行。要积极推进政府、企业、行业与高校的合作,逐步建立资源与成果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机制、情感机制、互动机制、共享机制[5-6],详见图2。
图2 服务平台长效机制的构成
2.1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动力源。高校和企业都想从合作中获得收益,如合作申报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申请与转让专利等。高校社会服务平台必须适应企业的需求,能够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攻克一些技术难关,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利益。高校应制定教师服务社会的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为企业服务,转让科研成果、专利,以年度为单位定期对教师服务社会的成果进行评定,并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这不仅有利于拓展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也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2.2 决策机制
在高校社会服务平台中,常常会遇到需要果断作出判断的情况,这就需要在短时间内有权利且有能力作出决策的管理人员。在社会服务中,有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签订合作项目合同时,企业对攻克技术难题的时间和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就需要专家进行评估。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企业的要求拓展高校社会服务平台的功能也是需要决策的。
2.3 运行机制
还应建立高校社会服务平台的运行保障机制。利用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构建适应校企长期有效合作的服务体系,建立运行的管理制度。校企双方必须完善宽松的人才交流政策,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在校企之间合理有序流动,为教师赴企业挂职、开发产品,工程师进入学校进行技术交流,提供有力的保障,进而提高人力资源的社会效益,为高校社会服务平台的运行提供保障。
2.4 情感机制
情感机制是高校社会服务平台长效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主要形式,而这一过程是建立在感情交流基础之上的。情感永远是校企合作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构建情感机制,首先,要加强校企双方信息的交流,企业应及时向高校通报发展经营状况,技术和人才需求状况,高校也应及时向企业宣传其教师的研究成果、专利等。其次,要重视相关人员的交往,经常性地派遣工程师和教师互访,进行培训、技术交流等,交往可以产生感情,厚实合作基础。一旦校企双方人员对校企合作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就会奠定稳固的校企合作基础和产出具有高质量的合作成果,产学研项目就能顺利开展。
2.5 利益分配机制
高校社会服务平台是当前校企合作的一种运营模式,实现的是校企“双赢”。校企合作所获得的利益对双方都很重要,高校应以适应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利用师资、技术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服务,争取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企业的利益来自于政府针对企业的政策与资金扶持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企业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收益,政府科技项目资助,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项目,社会影响力提升等;高校的利益主要来自于对企业的员工技术培训、技能鉴定、技术与设备改造、产品研发方面的技术支持,为企业提供的低成本劳动力等方面。在利益分配上,必须考虑校企双方的实际情况以及研发期间高校所投入的机器设备,根据产学研的开发与产品化后带来的效益,给予校方以及相关教师一定的利益,实现利益的有效分配,促进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同时,在高校社会服务平台管理的财务制度上,要有灵活的手段,便于使用横向课题经费,获得最大的收益。
2.6 互动机制
在进行深入校企合作产品研发和社会服务时,必须建立良性互动机制,以保障校企之间的互动,即企业老总、工程师和高校领导、教师形成立体式互动,教师进入企业挂职,参与产品开发,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工程师进入高校授课,开讲座,进行技术交流,把企业的产品开发经验带入学校,使教师、学生学到实用的实践知识,了解某一领域最新技术动态。长此以往,依托高校社会服务平台就能形成良好的互动。
2.7 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包括制度保障机制、计划与政策导向机制、合同协议和道德约束机制等。政府部门制定可操作的制度保障机制、计划与政策导向机制,以制度形式明确企业的责权利,完善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机制;政府给予企业政策引导,鼓励校企合作,把高校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力量引入企业,企业把产品开发的技术案例带入课堂,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合同协议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责任与义务,成果形式与分配,违约责任等;校企合作双方按照合作共赢原则加强道德教育,在合作过程中不得损害对方的利益,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高校要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竭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
2.8 共享机制
高校社会服务平台在进行社会服务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以专利、软件、产品等形式出现。这些成果产生的基础是利用高校社会服务平台进行的校企合作项目开发,属于校企共有,原则上双方都可以拥有,所以需要建立共享机制,确立成果的归属,以免产生纠纷。同时,校企双方的实验设备、实训条件和人才力量通过协议建立共享,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3 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某一职能部门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性评价。为了客观、科学评估高校社会服务平台绩效,需要建立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反映高校社会服务平台绩效的指标体系[7]。经过调查研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高校社会服务平台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具体包括技术研发、科技服务、管理水平和社会贡献度等4个一级指标,并细分为11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如图3所示。
3.1 技术研发
高校社会服务平台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技术开发与攻关。技术研发能力是高校社会服务平台存在的根基,从科技成果和关键性技术攻关2个方面来评估高校社会服务平台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包括3个三级指标,即发表论文和专著数、发明专利授权数、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数。关键性技术攻关包括2个三级指标,即承担或合作的国家、省级、市级科研项目数(纵向课题数),依托高校社会服务平台所获得的市级以上科技项目奖项。
3.2 科技服务
科技服务是高校社会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高校社会服务平台必须发挥其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依托高校为企业开展各类科技服务活动。从基础服务、科技成果推广、技术开发、服务质量及社会声誉等4个方面评价高校社会服务平台的科技服务绩效,其中,基础服务包含测试与检测服务、举办学术会议、技术培训、技术咨询与转让等;科技成果推广包含技术推广项目数及产生的经济效益、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数、横向课题到账经费;技术开发包含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次数,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产生的经济效益;服务质量及社会声誉包括合作企业满意度、社会声誉等。
3.3 管理水平
从资产状况、资源状况、组织管理和人员配备等4方面评估高校社会服务平台的管理水平绩效。高校社会服务平台的资产状况包括校内的实验实训场地、仪器设备总资产、网站建设和信息发布等。资源状况主要指目前高校社会服务平台可用的资源情况、资源整合情况以及资源利用率。高校社会服务平台建设要整合存量资源,优化增量配置,打破企业与高校之间的界限,提高科技资源的共享性和利用率。组织管理包含组织机构及机制、内部绩效考核的实施状况、财务状况。人员配备包含人员规模、配备结构、即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比例。高校社会服务平台要尽量积聚高素质技术人才,即具有精干、高效的从事科研、技术咨询与服务、设备维修和管理的固定人员。
图3 服务平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4 社会贡献度
所谓社会贡献度是指高校社会服务平台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的程度。高校社会服务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促进合作企业的技术发展与创新,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从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角度看,只有合作单位对高校社会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行效果满意,从中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高校社会服务平台才能继续健康运行。本指标体系用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具体包含合作研发的长效机制、资源互补与共享、成本降低率、风险降低率、预期的经济效益,这些三级指标都是企业寻求高校社会服务平台的动机。高校社会服务平台的社会贡献度主要体现在:架设高校与企业交流的桥梁,校企联合进行新产品开发、新工艺研发与新技术研究,更好地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吸引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集成和共享科技资源,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共担风险,突破产业和关键技术瓶颈,搭建联合攻关研发平台,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积极主动联合企业申报纵向和横向科技项目,解决企业在生产、发展中遇到的共性技术难题;为地方企业员工进行岗前培训、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帮助企业改造、革新技术,改进生产流程,解决相关技术难题,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为社会提供相关信息咨询等技术服务。
综上所述,从研究角度看,确定具体指标之后,必须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即各级绩效评估指标在评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4 结束语
高校社会服务平台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高校要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获得收益,更好地服务社会;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高技术人才为其解决难题。要使高校社会服务平台能够有效运转,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和绩效评价方案。笔者通过调研,提出了8种机制和33个考核指标,只有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拓宽高校发展的道路,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共赢发展;只有定期对高校社会服务平台进行绩效考核,才能促进其健康发展。
[1]王丹利.高职院校构建多功能社会服务平台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8(3):1-3.
[2]刘丽.构建社会服务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0-12.
[3]陶永诚.对高职院校科研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2):44 -45.
[4]蔡新职,王梓林.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3(26):10-12.
[5]韦佳.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及其长效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2009:20-22.
[6]胡田田.高职院校基于社会服务平台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9(27):4 -6.
[7]兰文燕.浙江省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绩效评估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2009: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