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

2014-02-03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白介素血小板化疗

李 慧

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

李 慧

目的通过对因放、化疗而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析,总结重组人白介素-11(Ⅰ)对此病症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方法选取54例恶性肿瘤患者,针对患者放、化疗后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现象,使用rhIL-11(Ⅰ)治疗进行自身对比试验,皮下注射25µg·kg-1·d-110天,血小板数量连续2次>300×109·L-1后停药。结果患者采用rhIL-11(Ⅰ)治疗前后对比数据显示,治疗后患者血小板最低平均值为(128.43±56.28)×109·L-1,比治疗前的最低平均值(59.43 ±26.31)×109·L-1增加一倍(P<0.05)。试验过程中,患者可出现头痛、发热、体乏、肌肉疼痛、恶心等不良反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尿素氮指标会有轻度升高。结论试验分析后发现,采用 rhIL-11(Ⅰ)治疗放、化疗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有一定效果,且不良反应在患者承受能力范围内。

重组人白介素-11(Ⅰ);放、化疗;血小板减少;对比试验

白介素-11(Interleukin-11)于1990年被Paul SR发现,并于1997年由GI公司在美国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转入大肠杆菌成功表达,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我国将氨基酸的部分序列加以改进,成功的研制出可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化疗Ⅲ、Ⅳ度血小板减少,此种重组人白介素-11(Ⅰ)已经过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根据临床结果表明,重组人白介素-11(Ⅰ)药效作用快,安全性较高,其低廉的价格也占据一定的优势。为进一步观察、总结重组人白介素-11(Ⅰ)对因放、化疗而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选取我院5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用药情况,现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54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26例,女28例;年龄30~76岁,均龄55.9岁。54例患者均无血液系统疾病,心、肝、肺、肾等主要脏器无明显功能障碍,一般状态KPS评分均在60~90分,生存期均在3个月以上。54例恶性肿瘤患者经病理确诊,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9例,肺癌8例,乙状结肠癌7例,胃癌3例,乳腺癌8例,卵巢癌5例,鼻咽癌3例,淋巴肉瘤4例,膀胱癌2例,脑胶质瘤5例。其中,化疗39例,放疗15例。

1.2 治疗方法 通过治疗前、后自身对比试验,对54例因采用放、化疗法治疗恶性肿瘤而导致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重组人白介素-11(Ⅰ)疗效试验。药品采用冻干品针剂,每支 1.5mg。皮下注射25µg·kg-1·d-1重组人白介素-11(Ⅰ)10天,或血小板指标>300×109·L-1连续两次以上方可停药,并于次日观察患者血象指标,尤其是血小板指标<50× 109·L-1时,需每日检查。此外,对用药后的血糖、心电、电解质、肝、肾功能和尿、大便常规的项目进行观察,并与用药前进行对比。患者体征变化也需每日观察,如是否有头痛、发热、疲乏、心慌、胸闷、气短、失眠、视物模糊、恶心等症状,以及水肿、皮疹、过敏、鼻炎等体征表现,观察注射局部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判断以上不良反应是否与重组人白介素-11(Ⅰ)的应用是否有关。

1.3 评价标准 通过用药前、后对比观察,分析评价重组人白介素-11(Ⅰ)对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后导致血小板减少病症的有效性,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亚急性不良反应标准对重组人白介素-11(Ⅰ)对患者的毒性反应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疗效统计 经过放、化疗后对比数据显示,治疗后患者血小板最低平均值为(128.43±56.28)× 109·L-1,比治疗前的最低平均值(59.43±26.31)× 109·L-1增加一倍(P<0.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体征 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有部分患者产生了不良反应,如头痛、发热、体乏、肌肉疼痛、恶心等不良反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尿素氮指标会有轻度升高等。其中包括体乏10例,占18.5%;头痛9例,占16.7%;肌肉关节痛12例,占22.2%;发热12例,占22.2%。

3 讨论

重组人白介素从发现到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直至新一代产品,重组人白介素-11的衍生物——重组人白介素-11(Ⅰ)的研究发现[1],使得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血小板症状得到进一步控制。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对造血干细胞和巨细胞增殖的刺激,来促进细胞的成熟分化,从而提高血小板生成及血小板指标,对恶性肿瘤患者因接受放、化疗导致血小板减少而引发的全身性出血有很好的治疗及预防作用。经全国多加医院长达4年的临床试验证明[2-3],重组人白介素-11(Ⅰ)疗效显著,患者在治疗短期内均可见到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一般3~10天血小板就可恢复正常指标。因此,重组人白介素-11(Ⅰ)采用 25µg·kg-1·d-1剂量治疗,效果良好,且相对安全,适合广泛推广应用。

[1] 王兴元,冯奉仪,汤志强,等.国产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Ⅰ期耐受性及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02,29(11):102.

[2] 王兴元,冯奉仪,宋三泰,等.国产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治疗化疗所致血小板降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05, 27(6):373.

[3] 汤致强,王丽焱,张川,等.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2,11(3):224.

R733

A

2673-5846(2014)02-0235-02

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肿瘤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猜你喜欢

白介素血小板化疗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跟踪导练(二)(3)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牙龈癌患者血清白介素—6和白介素—8的水平改变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银屑病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白介素8的检测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
PICC个性化护理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顺铂联合多西他赛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效果
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分娩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白介素25 、33 在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