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2014-02-03李冲锋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面向世界现代化人才

李冲锋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上海201204)

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李冲锋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上海201204)

“三个面向”是对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简称。“三个面向”分别从内容、空间和时间三个维度对教育发展提出要求,“三个面向”是“三维一体”的。“三个面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三个面向”的历史意义表现在,它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前瞻,是教育改革的指导纲领,是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三个面向”的当代价值表现为,它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推动现代化新进程、推动教育改革新发展。

邓小平;邓小平理论;三个面向;教育思想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P35)“三个面向”是对邓小平这一题词内容的简称。“三个面向”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学习和践行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思想,对我们而言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努力的过程。

一、“三个面向”的辩证统一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对教育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三个面向”的三个方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三个面向”是以现代化为实质内容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教育对现代化的主动回应,而不是被动反应,是对现代化的积极推动,而不是被动接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要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服务。这主要是解决教育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能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作贡献。二是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即教育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就是教育本身要以现代化的方式来进行。教育现代化包含了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现代、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等多方面的内涵。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也是对教育现代化提出的要求。换言之,教育现代化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要培养具备现代化素质的人才,就必须要更新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手段和技术。就教育为国家现代化服务和教育自身现代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组成部分,同时是为国家现代化发展服务的。

教育要面向世界,也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教育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放眼世界,积极向世界学习,汲取国际先进经验,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际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其中,包括积极汲取国际教育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二是中国教育也要积极向世界输出,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和教育经验输出,在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中发展自己。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在中国对世界的开放中,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中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提高国家在世界中的地位服务。

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教育要面向未来生活的可能需要,面向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而展开。教育要面向未来是针对教育面向传统和面向现实而言的。中国教育有面向过去的传统。孔子言必称三代,讲究“述而不作”,其实就是教育面向过去的一种表现。教育面向过去,容易形成传统、传承一些优良的文化,但也容易形成一种守旧的、顽固不化的、不合时宜的习惯,因此,教育不能仅仅面向过去、面向传统。教育也不能仅仅面向现实。教育如果仅仅面向现实,就会形成一种短视,就会只见眼前而忽视长远,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教育面向未来,并不意味着教育要放弃过去、忽视当下的现实,而是要在立足传统与现实的基础上,视野长远,看到未来发展的态势,为未来社会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

“三个面向”分别是从内涵、空间和时间三个维度提出来的。分开来看,立足传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立足中国,教育要面向世界;立足当今,教育要面向未来。合起来看,“三个面向”是“三维一体”的,即从任何一个维度进入,都能看到另外两个维度的存在。面向现代化,是在世界范围内,满足未来发展的现代化;面向世界,不仅是面向当下的世界,也是面向未来的世界,面向现代化发展的世界;面向未来,是面向世界的未来,面向现代化发展的未来。因此,“三个面向”是一体化的,是共同发展、协调共进的,而不是各自独立的三个方面。“三个面向”是在宏观的时空观里看待教育问题和国家发展问题的,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三个面向”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即对很多国家教育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但是我们要看到,它是邓小平为解决中国问题,站在建设现代化国家和发展中国教育的立场上提出来的,“三个面向”具有中国立场,是中国人对中国教育发展方向的思考。因此,理解“三个面向”也必须站在中国立场、站在中国教育发展的立场上来进行。

二、“三个面向”的历史意义

“三个面向”的历史意义,就是站在今天的立场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来看“三个面向”在历史发展中曾起到的积极作用。我们认为,“三个面向”的提出及其影响具有以下历史意义。

(一)“三个面向”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前瞻

1983年,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经过十年“文革”的折腾,国家发展可以说是百废待兴,教育领域亦是如此,教育向何处去,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再来看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与理解。邓小平所谈教育的“三个面向”,不是就教育而谈教育,实质是讲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系,是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提出来的。邓小平是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来看教育的,是把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来看待的,是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世界发展的格局中来思考的。因此,“三个面向”是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前瞻性思考。也正因如此,“三个面向”成为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为国家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思想,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十四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由此可见,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被高度重视,教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成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里,“三个面向”又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教育和科研战线上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2]可见,“三个面向”的思想,与时俱进地指导着我国的教育发展。

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P64)他是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来认识教育要面向世界的。教育要面向世界,是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教育要面向世界,是向世界学习,也是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平台。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必须坚持教育的改革开放,努力改革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勇于创新,敢于试验,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教育要“面向世界”的回应与落实。

教育要面向未来,是说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曾提出:教育是为未来圆满的生活做准备。他所说的这种教育的面向未来,更多是站在个人生活发展的角度而言的。而邓小平所说的教育要“面向未来”,不仅包含了对个人未来生活的准备,而且更是包含了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准备。正是因为邓小平所考虑的是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三个面向”的思想才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才成为党和国家发展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三个面向”是教育改革的指导纲领

“三个面向”的思想提出后,很快进入国家文件,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纲领。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再一次提到,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九十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这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线路、总任务,对教育战线提出的战略方针和教育发展方向。自此,“三个面向”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在新时期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并由此拉开了中国教育大变革的序幕。

紧接着,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也把“三个面向”列入其中。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这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首次进入党的重要文献,由此确定了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1993年2月3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个纲要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文件。它是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明确把“三个面向”思想写入其中,使“三个面向”成为指导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在“三个面向”思想的指导和影响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以牢固树立。

总之,从改革开放初期,“三个面向”的思想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指导纲领开始,它就对中国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积极的推动力量,是影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而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也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三个面向”是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质在于培养具有“三个面向”素质的人才,培养适合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具体而言,教育要培养适应国家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人才,教育要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教育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这三个方面的人才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等,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面向现代化的人才必须同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人才也必须同时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未来的人才必须同时面向现代化和面向世界。这就对人才的质量、数量和结构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所需要的人才是具备“三个面向”素质的人才,而且是大批的这样的人才,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提出的“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要实施满足“三个面向”的教育,就必须培养具备满足“三个面向”要求的人才,在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上也必须要做出新的调整。其中,邓小平特别看重的是人才的科技素质,特别强调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3](P40)邓小平重视科技重视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实现现代化建设服务。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国家要拥有大量的具备“三个面向”素质的人才,就必须要通过教育培养来实现。

三、“三个面向”的当代价值

“三个面向”的当代价值,是指“三个面向”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所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三个面向”提出后已经过去了30多年,它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降低,反而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更加彰显了其价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三个面向”思想的当代价值表现在“三个面向”有助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推动现代化的新进程,推动教育改革的新发展。

(一)“三个面向”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关于“中国梦”的理解,要从以下方面来把握。第一,中国梦具有国际的意义。它所要强调和区别的是“中国”梦,而不是其他国家的梦,是一个具有国际化的概念,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发展概念。第二,中国梦具有历史的意义。它是相对于近代以来备受压迫和屈辱而没落的中华民族的光荣而言的伟大复兴之梦。第三,中国梦具有现实的意义。它是当下我们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思考。第四,中国梦具有未来的意义,它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指引。

中国梦这一伟大理想要转化为美好现实,需要我们做出各方面的努力。教育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将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推动力量。因为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将由教育来承担。中国梦的实现,是在全球化背景中进行的。因此,培养全球化背景中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将成为中国梦实现的关键。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对于全球化背景中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全球化社会不仅有合作,更有竞争。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优势来自教育。奥巴马在第一次竞选美国总统时曾说,美国教育要培养的公民不是在美国本土找工作的人,而是未来全球化竞争中行业的领导者。其他一些国家也把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领导者作为教育目标。当其他国家在这样做时,我们中国的教育如果不放眼全球,看看人家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而仍然在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培养高分低能的人、培养只想着如何找个好工作的人时,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我们的优势何在?如果他国的人才成为行业的领导者,我们培养的人将会成为什么呢?因此,在当今时代,教育必须要放眼全球,必须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导者。

虽然,今天我们有大量留学生走出去,也有大量的留学生回来,但这些人才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吗?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导者吗?当这样来考量我们的人才培养时,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警醒价值。我们的教育必须要“面向世界”,不然就会出现教育自娱自乐固步自封的局面,就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出局。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界或教育者必须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具有世界眼光,而且要培养学生与世界交流与对话的能力,或曰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能力。虽然学习外语,给中国的学生带来了很多痛苦;虽然,现代有人呼吁在教育中要降低外语的重要性;但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看,弱化外语学习、弱化与世界文化之间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能力,是存在风险的。对我们而言,不是具有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的人才多了,而是少了。通过学习外语培养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能力,不是用不上,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习好、不能熟练地运用而导致其实效性减弱。只有培养出大批的具有真正国际竞争力的领导人才,中国才能更好地与世界交流与对话,才能更好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国梦。“三个面向”不仅是振兴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背景中,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邓小平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二)“三个面向”助推现代化新进程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代化有不同的内涵。因此,教育面向现代化,也具有不同的内涵。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就提了出来。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即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是为了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这“四个现代化”服务的。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现代化的内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十一五”期间,我们提出了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特征的“新四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新四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新四化”是适应当今中国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体现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在当前形势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面向“新四化”,在这些方面调整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只有这样,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才能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协调、相适应,才能实现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

以信息现代化为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在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把全球联系起来,信息的分享与共享更加快捷便利,但同时信息的控制也在增强。如何赢得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里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可以有效地应对信息时代提出的挑战,促进国家与教育的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求教育必须加强与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等活动的紧密结合,不断为科技发展注人新的理念和创新意识,及时提供并参与科学研究的立项、实验、开发和推广,提高科技成果的技术含量和商品转化率,使之更有效更直接地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服务。当教育为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推动的时候,教育也就有力地推动了现时代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因此,邓小平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对新型现代化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三个面向”助推教育改革新发展

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想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在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中完成,必须要有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这样看来,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仍然需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推动教育的内涵发展。现代化的内涵已经更新、世界已经发生变化、未来也变得更加不确定和具有挑战性,因此,教育也必须随之主动发生变化。“三个面向”由此成为指导教育进行新改革的指导思想,并推动教育改革新内涵的产生。“三个面向”对人才培养的内容与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人才培养具有了崭新的内涵。人才的培养要根据“三个面向”的具体要求来实施。坚持“三个面向”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这才是中国发展所必需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人们所获取的知识不断陈旧或过时,而新的知识在不断涌现,传统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和国家如何保持知识的更新、如何通过知识创新来更好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知识更新与知识创新,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球竞争环境下世界各国的共同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再看“三个面向”,就会发现,知识的现代化更新,在当代变得越来越快,而且挑战性越来越大,只有走教育现代化的道路才能适应和完成知识更新与创新的任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要培养学生具有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知识与技能。教育要面向世界,就要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良好的国际意识、优异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及国际竞争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教育要面向未来,就要培养学生的“未来意识”和“超前意识”,积极应对未来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我们的人才培养要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来实施,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具有国际视野、长远眼光和推动现代化进程能力的人。要适应或引领知识经济时代的变化,必须走在世界前列,而不是跟着世界跑。因此,教育主动面向世界、应对世界变化,进而引领世界发展变化的趋势就显得特别重要。与此同时,谁赢得了知识的更新与创新,谁就赢得了在未来发展中的空间。因此,教育的发展同时是面向未来的。这样看来,在知识经济时代,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才能赢得现代化发展的机会,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才能赢得未来的发展。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教兴国动员令[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缪开金]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Contemporary Values of Deng Xiaoping’s“Three Gears”

LI Chong-feng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Department of Research,Shanghai 201204,China)

The“Three Gears”is“Education is geared to the needs of modernization,the world and the future”proposed by Deng Xiaoping.“Three Gears”put forth reques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content,space,and time.It is three dimensions in one.“Three Gears”is not only of grea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but also has important contemporary value.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lies in that it is a strategic forward-looking of national development,a guiding principle for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for human cultivation.Its contemporary value consists in that it boosts China to realize its dream, pushes new developments in modernization,and promotes new advancements in educational reform.

Deng Xiaoping;Deng Xiaoping Theory;Three Gears;Educational Thought

A849.1

A

1674-0955(2014)05-0028-06

2014-06-18

李冲锋(1975-),男,山东沂源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面向世界现代化人才
面向世界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牵引大湾区纵深发展
人才云
立足康巴,面向世界——康巴文学“走出去”的翻译话语再释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面向世界 服务全球——百超天津工厂展示日活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