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社会民主党“新中间道路”的理念、实践与启示

2014-02-03谭鹏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施罗德社会民主党道路

谭鹏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德国社会民主党“新中间道路”的理念、实践与启示

谭鹏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新中间道路”其实就是施罗德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结合德国实际,对英国工党“第三条道路”的模仿。这一理论充分考虑到德国的国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现实。施罗德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推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措施。这场改革涉及德国社会多数人的利益,堪称德国战后历史上规模大、程度最深的一场改革;同时这场改革也混淆了社会民主党的“左”翼身份特征,导致了传统支持者的不满,最终导致了社会民主党的下台。同处改革时代,正确分析和科学借鉴德国社会民主党推行“新中间道路”改革的经验教训,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有效把握执政的科学规律、积极防范执政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社会民主党;新中间道路;改革;启示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使得1982年下台的德国社会民主党陷入困境。为了摆脱困境,施罗德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一方面继续坚持社会民主主义“自由、公正、互助”的基本价值观,同时称什么政策能产生最佳效果就会采用什么政策,强调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旧的意识形态已经被历史的力量所压倒,我只对当前起作用的东西感兴趣”。在1998年联邦议会大选中,施罗德开始打出“新中间道路”的旗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我既非左派又非右派,我就是我”,提出了“工作创造与中间阶级”的口号,以迎合不同阶层选民的利益需要,为社会民主党执政提供道义支持。

一、“新中间道路”理念的主要内容

“新中间道路”其实就是施罗德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结合德国实际,对英国工党“第三条道路”的模仿。由于施罗德和“第三条道路”倡导者布莱尔与克林顿有着广泛的交往,英、德两国的贸易和工业部长还共同组成了具体负责“布莱尔主义”和“新中派政策”的英德委员会,故施罗德甚至被称为“德国的布莱尔”、德国“第三条道路”的“总设计师”。

“新中间道路”的主要内容为:一是在价值观方面重申公平和社会公正,强调自由和机会平等,团结和对他人负责依然是永恒的价值观。社会民主党不仅不会放弃这些价值观,还要让这些价值观适用于当今世界,使其现代化。在施罗德看来,自由在新的世界中意味着为集体和个人承担更多的责任,自由建立在互助的基础上,因为只有建立在个人自由决定和负责基础上的互助才是自由的实质,否则就只是施舍者的同情。而公正不是简单的平等,社会和就业不排斥个人,但个人也不能过分依赖国家的支持。[1](P200)可见在价值观上,社会民主党突出个人责任和义务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这对社会民主党执政后的战略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是在福利国家建设方面,“新中间道路”坚持对传统福利国家模式进行改革,要求福利制度在维护社会公正、反对失业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以刺激企业竞争、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公共赤字;福利制度在保障公民个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权利时要更加强调权利和责任的统一,认为应该促进并加强人们的自我负责能力,要求个人在享受公共福利的同时对社会尽职尽责。三是在国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上,“新中间道路”提出正确的宏观调控应该注重市场作用的发挥,以市场为纽带把侧重于供给的新自由主义和侧重于需求的凯恩斯主义结合起来,在结果上实现保障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统一。四是在国际问题上,“新中间道路”主张加强国际合作,认为由于经济、环境、犯罪等问题越来越具有国际性特征,各国应当将国际合作看成是一种机会而不是一种威胁,通过国际接触和联合行动予以解决。

尽管从理论上看,“新中间道路”似乎是“第三条道路”的德国版本,但是它绝不是“布莱尔主义”的克隆物,这一理论充分考虑到德国的国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现实。施罗德领导的社会民主党打着“新中间道路”的旗帜上台,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又推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措施,这场改革涉及德国社会多数人的利益,堪称德国战后历史上规模大、程度最深的一场改革。[2](P12)

二、“新中间道路”指导下的政策实践

施罗德领导的新政府宣誓就职后迅速着手组建红——绿左翼联合政府,社会民主党时任主席奥斯卡·拉封丹任财政部长,社会民主党前主席鲁道夫·沙尔平任国防部长,在施罗德新政府的15个部长职位中,社会民主党人占据了12个职位,绿党成员出任了外交部长、环境保护部长和卫生部长3个职位。同时,在德国16个联邦州中13个州都由德国社会民主党执政,这为社会民主党顺利地贯彻自己的政策方针提供了可能。

为了兑现“新中间道路”的施政原则,社会民主党和绿党在波恩共同发表了组阁条约《觉醒和革新——德国走向21世纪的道路》,明确新政府的核心任务是减少失业问题,为此政府将持续推动税收改革、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强化德国的经济竞争力。2003年再次当选政府总理的施罗德又在国会宣布了题为《2010规划》的改革方案,推动了全面福利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这些政策措施使得社会民主党政府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经济政策方面,社会民主党政府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为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使德国走出严重的结构性和制度性危机,社会民主党政府注重制定具有平衡性的经济政策,即政策制定时兼顾国家与市场、供给与需求、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相平衡,以有效的政策促进经济的振兴。为了挽救经济颓势,社会民主党政府上台之初就提出了一个150亿欧元的经济振兴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确保经济的持续增长,在1999—2001年政府又制定了三阶段减税方案,主要针对企业税进行削减,目的是加速企业资本的形成,增强企业的投资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了适应知识科技的发展要求,社会民主党政府还推行一项“新经济化”战略,主要内容是通过采取一切措施推进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产业的兴起,最终以科技进步加速德国经济生态化进程,使以科技为特点的新经济成为德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减少政府开支也是社会民主党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措施,施罗德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节支计划”,规定2000年节支305亿马克,2001年节支390亿马克,2002年节支430亿马克,2003年节支500亿马克,通过减少政府开支树立清廉的政府形象。

在政治政策方面,社会民主党政府致力于打破国家主义过度干预的传统,重新调整国家和公民的关系,提出建立一种每个人都能围绕公益目的,公正和主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公民社会”的政策主张。立足于公民社会权利平等的基本格式,社会民主党政府建立了执政党与议会、政府之间的协调机制,制定了党内高层的民主决策机制,规定政府总理、党的总书记和议会党团主席三人要在固定时间碰头,交换意见,商量对策,力图以规范化的制度安排达到政府、执政党与议会权力之间的平衡。

在社会政策方面,社会民主党政府在社会福利问题上采取了系列的改革措施。2003年3月,社会民主党领袖施罗德提出了《2010年议程》这一旨在改革福利体系和就业政策的一揽子方案,着手实施涉及经济、就业、教育、科研、社会福利和家庭等众多领域的全面改革。社会民主党政府首先针对养老保险进行改革,规定从2004年4月起护理保险的1.7%将完全由退休人员自己负担,养老保险的浮动备用金将由50%下降至20%。同期政府实施了由国家、医院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医疗保险费用的医疗改革措施;2004年,德国政府又推行以改革失业保障制度为内容的“哈茨计划”,将失业救济和社会救济合并为“第二失业金”,规定自2005年起长期失业者只能领取第二失业金,且该失业金数额较之前的失业救济标准明显下降。

在外交政策方面,社会民主党政府继续致力于实现战后德国对外关系的正常化。社会民主党政府一边重申德国的外交政策是和平政策,德国将继续实施科尔政府外交政策的基本路线,积极参加欧盟建设,努力使欧元取得成功;同时强调和平政策的根本目的还是致力于维护德国利益,使德国在冷战后的国际对局中能占据有利位置。施罗德毫不讳言地指出:德国要再次融入国际共同体、拥有全部的权利与义务必须要有“一种既不居高临下,也不仰人鼻息的崛起的民族的自信心”。[3](P12)为此,社会民主党政府甚至打破战后德国不向国外派送兵的惯例,参与了多起美国领导的倍受关注的军事活动,以积极的行动谋求自己的大国地位。施罗德政府还注意立足全球制定外交政策,改善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多元化的外交措施使德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有效改善了“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形象”。

三、“新中间道路”改革的现实影响

由于《2010年议程》的社会改革方案受到种种阻力而步履维艰,施罗德为了推动改革的实施,在2005年5月发表声明要求提前进行全国大选。提前一年的德国联邦议会选举在9月举行,但是施罗德的红—绿联盟与反对派的红—黑联盟都未获得国会多数,因而无法组阁。为了维系执政地位,社会民主党和基民盟经过二十多天讨价还价的谈判,于10月10日确定组成大联盟联合执政,时年51岁的默克尔出任德国首任女总理,参政的社会民主党获得内阁14个席位中的8个。这意味着社会民主党在战后第二次以参与者的身份在大联合政府中执政,此次执政持续到2009年9月联邦大选。大选中默克尔获得胜利,蝉联总理职位,与自民党组建中右翼联合政府;社会民主党在大选中仅获得23%选票,在连续执政11年后再次沦为在野党。在后施罗德时代,施罗德提出的“新中间道路”战略依然对德国社会民主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5年11月高票当选为社会民主党新主席的普拉泽尔明确支持施罗德的政策,强调自己无论在福利制度改革,还是社会民主党的自身改革上都与施罗德保持高度一致;2008年10月,明特费林在特别党代会上当选为党主席,明特费林作为社会民主党右翼支持施罗德的改革措施,称默克尔政府取得的经济复苏和失业率大幅下降,正是得益于当年施罗德时期所开创的改革事业。

(一)“新中间道路”改革的理论影响

尽管这一时期党内高层变动频繁,社会民主党的影响出现下降趋势,但是继续坚持施罗德制定的新中间路线是党内的主要理论观点。在2007年10月召开的汉堡党代会形成的《汉堡纲领》中,新党纲进一步吸收了“新中间道路”改革的理论成果。

比如,对于社会民主党的基本价值观,《汉堡纲领》再次确认“自由、公正和团结”是社会民主党一贯的最基本价值,当前这些基本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人能有自主的生活,有平等的人生机会,劳动付出能够得到认可,纲领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到个人价值的实现上。正像社会民主党理论家狄特·多沃指出的,“和以前纲领相比,未来的纲领把重点放在个人的自身责任上,这是毫无争议的。争议在于这种转向的规模。在这里可以确认的就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它150年的历史中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迎接了新的挑战,在不断变化中,而且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才保存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尽管适应具体情况,它仍旧永远铭记自己的基本方向和基本价值观念,即自由、公正与团结互助。这一点在未来是永远不会有任何改变的。”[4](P23)

再如,对于经济秩序和社会福利,新党纲主张“有质量的经济增长”,认为全球化是创造就业岗位和为全世界带来富足的机会,但是全球化的金融资本市场对成功的市场经济模式构成威胁,因此要加强监控和透明化。对于福利制度的改革,新党纲创新性地提出了“防范性社会国家”的概念,即在个人责任和国家保护之间寻求平衡,避免出现个人依赖国家福利,而不承担个人责任的现象。纲领将使所有人获得“好的工作”,即有尊严的工作和实现充分就业作为社会民主党的最高就业市场目标,为此党纲中要求社会民主党必须承担起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制度、雇员辞退保护制度、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制度的职责,以建设团结活跃的社会国家。

还如,对于欧洲一体化,新党纲宣传欧盟是“我们对全球化的回答”,同时,欧盟首先也必须是一个欧洲的社会联盟,应该面向市场与就业,使得经济、财政和货币政策与具有约束性的整体经济目标相协调,党纲还将形成欧盟宪法作为其奋斗的目标。

(二)“新中间道路”改革的实践影响

在具体政策方面,面对德国的经济发展困境,默克多领导的右翼政党对施罗德积极推动的“新中间道路”改革其实是赞同的。正像默克多所说的“施罗德认识到,越来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和我们国家的人口老化问题要求我们有一个新的政策。施罗德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工作热忱推动起草2010年改革议程,并顶住了巨大的压力。这一旨在革新我们国家的政策一定会为德国带来福扯。施罗德为此倾力发挥了他的政治影响。”

在经济社会政策方面,默克尔任总理、社会民主党占据8个部长位置的大联合政府与施罗德政府时期没有大的变化,同样承诺继续推进各项改革,但是联合政府充分吸收施罗德政府由于社会改革的步子“偏快”才马失前蹄的教训,收起了竞选阶段打出的激进改革大旗,转而实施渐进的改革方针。联合政府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社会民主党的联邦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收支平衡”的设想,终于制定了一个被媒体称之为“没有轰动效应,但却为各方接受”,“兼顾各方利益”的改革方案。其主要措施是在降低税收的同时取消名目繁多的特许、优惠、补贴、资助、奖励等等,最终做到政府收入不减少,以满足社会福利开支的需求。在这种均衡政策的调节下,德国经济开始明显复苏,2006年8月联邦劳动局长魏泽宣布:“与上年同月相比,2006年7月的劳动市场表现是德统一以来最好的,全日劳动岗位猛增5.4万个。与上年相比,失业人数锐减50万,完全可以说是经济发展中的转折。”①资料来源:德国《明镜》周刊2006年第34期。其实,默克尔政府所做的只是把施罗德政府全面实施的《2010年议程》进行了照顾选民利益需求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分解,坚持在稳定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使得改革过程既符合基督教联盟党的传统,也稳住了大多数德国民众的情绪,却收到了和施罗德政府完全不同的效果。

在外交政策方面,执政之初的默克尔政府开始放弃施罗德政府时期以经济合作为中心的务实外交政策,强调在对外关系中,“必须不遗余力的确保价值观在外交中的地位”,转而实施所谓的“价值观外交”。其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坚持意识形态挂帅,将外交政策作为推行西方价值观的工具,把维护“人权”和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作为外交的主要目标;尽管政策的中心词是价值观,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如何维护德国的国家利益,结果是这一政策不仅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抵制,也遭到国内民众的一致反对。在2008年后世界金融危机使德国经济陷入困局,默克尔政府不得不再次调整政策,重新回到灵活务实的轨道上来。

四、“新中间道路”改革的现实启示

1998年施罗德政府上台执政后推行“新中间道路”改革,究其根本还是执政党希望通过实施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以治疗积重难返的“德国病”。尽管施罗德的福利制度改革方案中的许多政策触动了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引发了党内外的强烈不满,但从长远看,这些政策是使德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经历的阵痛。同时,“新中间道路”改革推行的扩大公共开支,增加社会福利的改革政策为联邦德国人民带来了切实的好处,由此形成的系列内政外交政策也被右翼政府继承,这也从侧面显示了“新中间道路”改革的成效。但是,也正是由于右翼政府对新中间道路的认可,使得英国“巴茨克尔主义”现象同样在德国的政党竞争中出现,结果反而进一步模糊了社会民主党的政党特性,其政策改革中的动作太大也极易伤害传统支持者的利益,进而危及到社会民主党的执政地位。科学借鉴德国社会民主党推行“新中间道路”改革的经验教训,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有效把握执政的科学规律、积极防范执政风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改革的进程中,执政党必须有效应对身份特征模糊的风险

历届执政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执政中都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导向,“改革政策建立在希望基础之上。在甚至那些值得保留的事物也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拯救的时候,改革工作就成了唯一负责任的政策”。[5](P175)但是,改革从来都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使德国社会民主党取得了执政的辉煌业绩,另一方面也使其陷入了新的困境,尤其是改革过程中左右翼政党的界限渐趋模糊,使得社会民主党在背弃传统的同时也淡化了政党自身的特质,进而影响其纲领和政策的创新,这种矛盾演化的结果就是社会民主党的执政和下台不得不服从于国内和国际经济政治发展的大局和趋势,由一个独立的政党退化为一个依附性的政党,政党自身的发展变革面临两难。正是由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意识形态越来越暧昧,使得“社会民主已经大大丧失了它的相关内容和概念的定位,以及它的基本目标和对未来的展望”,[6](P35-38)目标的模糊性使得社会民主党对社会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尤其在施罗德执政以后,社会民主党党员人数减少了17%,1990年时社会民主党党员有92万,施罗德上台时减少到77万,到2003年年底时仅有65万。同时发生的是党员的队伍老化,至2004年,“德国社会民主党36%的党员超过了60岁”。[7](P26-30)甚至党内部分资深党员由于不满政党现行纲领而离开社会民主党,在2005年一些社会民主党党员甚至以退党的方式抗议“2010年议程”政策,并联合一些工会会员成立了“劳动和社会公正选举联盟(WASG)”,这极大地削弱了社会民主党本身的组织力量。

相对德国社会民主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面,就会归于失败”,[8](P165、176)始终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号召党员“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9](P12,13)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10](P17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渐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强调根据时代变化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始终做到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执政实践,这样就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也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身份特性,这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没有产生理论和实践的二元化矛盾,也是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政治保证。

在领导改革时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特性,中国共产党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更要用开放的、发展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时代的特点、实践的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调整的经验无疑能够提供参考和借鉴。比如,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体系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整合并吸收了各种新社会运动的理论内核,并通过理论的整合保持了组织的左翼领导地位,不断拓展了政党的理论空间。还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理论创新的实践中始终致力于理论和本土文化的结合,“新中间道路”理论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能够为普通民众所理解和表达。这些经验,都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在社会政策调整中,执政党必须遵循规律走循序渐进之路

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始终奉行照顾中下层的政策,特别是在两次世界性能源危机和联邦德国陷入经济衰退时,执政的社会民主党采取一些措施减轻了下层群众蒙受的损失和痛苦。在1969—1982年社会民主党执政的13年间,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医疗保健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工资、退休金和助学金则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政府还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弱势人群的利益,改善人民生活,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如社会民主党政府经常发放各种补助金,仅1979年这一款项就达到500亿马克,其中80亿投在住房建设上。[11](P173)同时,福利制度的困境是德国社会民主党执政中面临的一个现实性的问题,德国社会民主党也在不断对福利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20世纪90年代德国的发展陷入困境,施罗德政府执政初期曾预期“新中间”政策能使经济实现复苏,并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基于这一判断,政府承诺在任期内会把科尔政府时期的失业者人数从600万降至350万。但事与愿违,随后国内持续的经济疲软进一步恶化了就业形势,本应下降的失业人数反而不断增加,过高的社会福利投入又使政府的财力不堪重负。此时的社会民主党政府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继续实施传统的福利国家经济模式将难以为继,改革又会伤害社会民主党所代表的中下层人民的切身利益,背离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准则,坚决推进福利制度改革措施弄不好会惹火烧身。

从大局看,执政的施罗德政府选择推行福利改革计划是大势所趋,但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选民通过手中的选票表达不满,2003年5月全国14个城市9万人走上街头抗议社会民主党纲领,2005年5月曾经的社会民主党红色堡垒——德国人口最多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举行州议会选举,结果社会民主党在选举中受挫,丧失了执政39年的大本营。在2009年的大选中,数百万社会民主党的传统选民选择了沉默,在大选当天呆在家里而没有去投票给社会民主党,直接导致了社会民主党下台。

一个政党能否拥有执政的合法性,能否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主要不是看它说了什么,看它的基本教义是什么,而更主要的是看它能否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勇于创新,探索出好的成绩,为民众提供有效、优质的服务。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同样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要求:“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12](P34)中国共产党在制定社会政策时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使政策和党的目标不脱节;始终坚持维护人民利益的正确导向,将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策的根本取向和最终归宿,注重通过政策实践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但是不可否认,在社会建设方面当前依然存在群众要求过高、政府财力不足、保障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要求我们党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通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有效落实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1]裘援平,柴尚金,林德山.当代社会民主主义与“第三条道路”[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2]张文红.德国红绿政府的福利改革评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1).

[3]连玉如.新世界政治与德国外交政策——“新德国问题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张世鹏.关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研究的几个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1).

[5]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汇编[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周敬青.德国社会民主党从“全民党”到“新型政党”——罗歇尔教授访谈录[J].科学社会主义,2005,(3).

[7]周敬青.第二届中德政党理论与实践学术讨论会综述[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4,(1).

[8]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本书编写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11](苏)舍纳耶夫,等.联邦德国[M].裘元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2]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沈斐]

Concepts,Practices and Lessons from German SPD’s‘Neo-Centrist Road’

TAN Peng
(Hunan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Party School of CPC Hunan Provincial Committee,Changsha 410006,Hunan,China)

Being an imitation of the“Third Way”raised by the Britain’s Labor Party,the so-called Neo-Centrist Road was brought out by the Germ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SPD)under the leadership of Gerhard Schroder,which gives full consideration of Germany’s conditions and SPD’s situation.Guided by this theory,the SPD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social reform policies,which involve the interest of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and are regarded as the most profound and largest-scale transformation since World War II.Meanwhile,the reform also rubbed off much of the shine of SPD as a left-wing party and triggered grievance among its traditional supporters,which led to the stepping down of the party from power.In the age of reform,the CPC can draw some lessons from SPD after conducting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its Neo-Centrist Road reform.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help the Party seek scientific law of governance and avoid administration risks as well.

SPD;Neo-Centrist Road;Reform;lessons

D564

A

1674-0955(2014)05-0122-07

2014-04-06

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欧社会民主党密切党群关系的经验和启示”(项目编号:13YBA325)的阶段性成果

谭鹏(1979-),男,土家族,湖南常德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省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施罗德社会民主党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德前总理要求前妻放弃使用他的姓氏
施罗德年内与韩国女友完婚
媒体指施罗德“助理”实为其新女友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求同存异与国家利益:中国共产党与世界社会民主党的关系
德国左翼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西方社会民主党研究的新视角与新突破——《冷战后欧盟诸国社会民主党政坛沉浮研究》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