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治对策
2014-01-27邹炳英
邹炳英
(云南省祥云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大理 672100)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以禽类为主的急性、出血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A类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2004年2月,祥云县普棚镇普棚村出现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共扑杀禽类0.98万只;2005年1月,县祥城镇城东社区出现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共扑杀禽类0.32万只,两次疫情均迅速扑灭,未发生人的感染。根据这2次工作实践,就高致病性禽流感疫病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治对策浅谈如下:
1 病原体
禽流感病毒为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病毒基因组为单股RNA;病毒表面纤突含有二类抗原活性:(1)血疑素活性(HA),(2)具有神经氨酸酶活性(NA);根据HA和NA的抗原性,分为15个HA型和9个NA型。这些抗原又以不同组合,产生多种毒株,即出现许多血清型。血清型之间无或少交叉保护。各种毒株其毒力有强弱之分。世界上流行的高致病性血清型为H5、H7。我国大多数地区流行的高致病性毒株为H5,低致病性毒株H9。
2 流行特点
(1)具有高致病性和中致病性,传播很快,以空气传播为主。
(2)感染动物谱很广—鸟类、家禽、野禽、水禽。水禽被认为是禽流感病毒的重要宿主。
(3)迁徙鸟也是传播本病的传播源或媒介之一。在发病地区,从鸡和鸭(相邻群)都可分离到同一种血清型,在同一个场传到相邻场可感染同种、异种禽群。
(4)低致病性毒株在禽群流行也会演变成高致病性。
(5)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冬季和春季)。
(6)人员流动和消毒不严可能起重要传播作用。
3 临床症状
感染鸡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羽毛松动,饮食减少;母鸡产蛋下降,下降幅度不等;呼吸道症状表现为咳嗽、喷嚏、啰音、呼吸困难;病禽流泪,头和颜面水肿,冠和肉垂发紫。
4 病理变化
病鸡头部水肿、发紫,内脏见明显出血,包括浆膜及黏膜的小出血点;十二指肠和心外膜出血;肌胃和腺胃交接处的乳头及黏膜严重出血、坏死;蛋鸡的卵泡变形、萎缩及蛋性腹膜炎。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室诊断(为主)综合分析确诊。
6 防控措施
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采取“五强制、两强化”综合防治措施,迅速控制、扑灭疫情,把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1)划定疫点疫区。一旦发生疫情,对疫情做出全面分析,根据疫情态势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
(2)强制封锁疫点疫区。对疫点疫区强制封锁、隔离、限制流动,关闭交易市场,禁止鸡及其产品上市,以防疫情扩散。
强制扑杀病鸡群,深埋无害化处理,彻底切断传染源。
(3)强制消毒。对疫区的村庄道路和疫点内被污染的场地、用具、圈舍用20%的石灰水或5%大碱水或1∶200的次氯酸钠消毒液进行彻底消毒,粪便作堆积泥封生物发酵处理,确保发现一个疫点就消灭,不留隐患,在疫区的主要路口设临时检疫消毒点,对过往车辆、行人、动物进行全面消毒。
(4)强制免疫。按照防疫技术规程,从安全区向疫区进行强制免疫,建立安全屏障,对照相应毒株紧急免疫,0.3~0.5 ml/只。
(5)强制检疫。检疫是防止和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应加大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力度,消除疫情安全隐患。
(6)强化疫情普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疫区开展拉网式疫情普查,摸清情况,准确掌握易感动物的存栏数、发病数、同群数。
(7)强化疫情报告制度和疫情管理制度。疫情报告是扑灭疫情的前提,能不能及时扑灭疫情,防止疫情扩散,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报告,严格按照全国《重大动物疫情报告制度》的要求,由各级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统一上报,加强疫情信息管理,防止多渠道、多部门上报,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对瞒报、谎报、漏报,按《动物防疫法》规定处理。
(8)解除封锁。在最后一只鸡处理完毕,通过反复全面净化消毒后,经21 d疫情监测,无新的疫情发生,方可解除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