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2014年度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2014-01-27陈有文
陈有文 张 巍
(1.青海省海南州畜牧兽医站,青海海南 813000;2.青海省海南州农牧局,青海海南 813000)
近几年来,全州各级政府为推动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基本上形成了牛羊肉、毛(绒)、奶制品、饲草料、粮油、蔬菜、中藏药和冷水养殖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有力的推动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1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1.1 “菜篮子”建设有力促进全州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十二五”以来,全州进一步加大农牧业投入,大力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4亿元,建成日光节能温室9 261座、沼气池20 067座、畜棚5.44万座472.86万m2,建成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132个,1 800 t的蔬菜保鲜库1座,百吨级肉产品冷藏库9个,为“菜篮子”生产基地和农牧业产业化组织原料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1.2 “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各级农牧部门和各涉农企业牢固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按照发展无公害、无污染、绿色有机产品的要求,积极开展高标准蔬菜示范园创建活动,加大品牌培育和认证力度,积极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6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农畜产品14个,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6个,申报农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24个。《同德县绿色产品信息网》建设完成并运行,有机(良种)牦牛繁育基地已获得德国BCS有机认证(认证产品176种中藏药材),基地国内有机认证、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正在申报当中;同时,争取1 700万元的州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贵德、共和、贵南三县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相继批复建设,待项目竣工后配套购置相关仪器设备,将可对全州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面监管。
1.3 牧繁农育模式的草畜产业发展,促进了草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海南州按照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发挥好政策的综合效应、联动效应、叠加效应,抓住生产基地建设这个关键,以饲草料种植为重点,积极探索发展牧场主导型和科技园区引导型的“种草养畜”产业化开发模式,实施了“饲草基地建设-草产品加工-饲草资源高值利用-规模养殖-有机肥生产还田-有机畜产品开发”为一体的产业链培育,通过产学研联合,建立了共和县3个草产业示范基地、贵南县青海现代草业发展有限公司、同德县青海大禾草产业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兴海县牧宝有机饲草料科技有限公司、贵德县饲料玉米种植加工联合社,在企业和基地引领辐射下,全州已建立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3.33万hm2,年产优质草种3 000 t,收制青干草62 330 t、青贮料2 080 t;建成了青海最为先进的草颗粒、草块加工生产线,年产草颗粒4 240 t、优质牧草20万t。
2 存在的问题
目前,海南州总体经济实力不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与经济腹地和国际市场联系不够紧密,现代市场体系不健全,创业、创新氛围不浓,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才开发、引进和储备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了全州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
2.1 龙头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虽然近年来海南州农牧业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但由于农牧业企业前期投入大、收效慢、效益低,使得农牧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发展不快,企业总体规模不大。
2.2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畅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带动农牧民增收,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一村一品”工程的基本载体。但个别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发展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未把合作社建设工作提高到议事日程,没有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二是大多数合作社结构松散,运行不畅,缺乏有效的服务。三是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制约了合作社发展。
2.3 产业化发展环境尚有诸多制约因素
3 对策与建议
3.1 注重规划,做大做强产业化基地
根据主导产业区域布局规划,一是把加快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是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用足用好各种扶持政策,引导规模经营。支持龙头企业自建、联建、合作建设农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推进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打好资源基础。引导现有的规模大户、农牧业企业延伸产业链,做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原料品质和供给能力。
3.2 普惠驱动,大力激发龙头企业创业热情
通过培训、讲座和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帮助有创业基础的经营者更新观念,兴办企业实体。加强省州级龙头企业评级申报,加强对现有农牧业企业家的培养,鼓励他们把企业做大做强。国土、发改、工商、税务、电力、水务等部门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落实用水、用电、用地优惠政策,取消不合理收费,积极创造招商引资良好社会环境。认真落实企业兼并重组相关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参股、控股等组建企业集团,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向大型化、基地化、多元化、品牌化、高科技和绿色循环方向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工业园区集中,推动企业集群集聚。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对进入辅导期的拟上市企业,落实上市费用补助政策。加大招商力度,引进国内外企业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
3.3 多措并举,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牧业,规范合同内容和签订程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有效对接,鼓励龙头企业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推进企业与合作社深度融合发展。鼓励农户、合作社以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形成产权联合的利益共同体。鼓励龙头企业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牧业保险。支持龙头企业为专业合作社与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推动龙头企业与农牧业科研、推广机构合作。
3.4 取长补短,加强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资主体投资新建或改造农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鼓励和支持流通型龙头企业开展农畜产品收集、加工配送、包装仓储、冷藏冷冻、冷链运输、电子结算、检验检测和安全监控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农畜产品流通体系。鼓励和支持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直供直销流通模式,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流通效率。支持龙头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青海名优农畜产品营销网络、名优农畜产品专销店和配送中心。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承担重要农畜产品收储业务。
3.5 科技引领,推动龙头企业技术创新
依托“1020”农牧业重大科技支撑工程,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联合,通过研发机构建设和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带动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消化吸收和掌握行业重大关键技术与核心工艺,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各级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各级农技推广部门搞好服务,推动与龙头企业集群合作。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整体素质和示范引领水平。
3.6 建立平台,完善企业融资和贷款贴息机制
建立农牧业产业化专项贷款,州金融办牵头落实好农业龙头企业专项贷款工作,加强银企合作,建立完善项目对接机制。加强信贷结构调整,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龙头企业农副产品收储、加工、销售、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技改等方面的贷款投入。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或交易所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各类债券产品筹集资金,积极为龙头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按照龙头企业信用等级和经营状况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实行优惠的贷款利率。支持龙头企业创建或联建农牧业产业化担保机构,为农牧业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提供担保服务。各类融资性担保机构积极为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发展保单、仓单等质押贷款,推广商标权、知识产权、股权抵(质)押贷款,缓解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索建立财政资金用于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机制,每年从支农资金中切块用于前景好、信誉度高、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发种植业、养殖业的商业保险产品,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
3.7 因势利导,大力培育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引导、群众主导、市场运作、提高效益”的思路和“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稳步发展”的工作要求,以加快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农牧民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重点是在保护和扶持现有的种养业为主的合作社的基础上,围绕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逐步向肉、乳、粮油、蔬菜、饲草料、中藏药材、农技服务等特色领域扩展并给予重点扶持。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扶持,全面落实以奖代补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减免有关费用,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兴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围绕龙头企业创办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联社,把单打独斗、经营内容类同的小规模合作社组织起来,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质量要求,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带或产业集群,并与龙头企业建立互利互惠的稳定的供需关系;三是围绕“订单农业”创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找对市场销路后,再组织或引导农牧民生产;四是建立优势互补机制,在全州范围内形成优势资源互补的大环境。在农牧业良种、饲草料、有机肥等源头产品的利用上优先照顾本地产业,形成种源、生产、收贮、流通、销售等环节良性循环,打造特色鲜明、品味独特、优势明显的“海湖之南”品牌;五是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运作机制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内部积累和利益分配机制,扩大经营规模,增强生存、发展和竞争能力。加强监督,切实维护农牧民利益;六是抓好典型示范引导,以“发展优质、高效农牧业”为主线,树立典型,重点扶持、引导,起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活一片经济”的示范带动作用;七是继续加大对合作社各类人员的培训力度和范围,尤其要提高指导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更好的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服务,为开展规范化运行奠定更扎实的基础;八是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措施,积极帮助合作社逐步解决规范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规范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