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2014-01-26刘治中王丽霞王建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溶媒注射剂微粒

李 江,刘治中,王丽霞,王建升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053; 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中药注射剂是对中药传统剂型膏、散、丸、丹、汤等剂型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国所独有,它突破了中药传统给药方式,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等特点,但不良反应也随之出现。据国家药品评价中心统计,2005 年我国中药不良反应病例占所有全部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的14%,其中75% 的中药不良反应病例由中药注射剂引起[1]。笔者认为,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合理地使用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树立正确的中药注射剂输液观念

1.1 正确了解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在给药途径、药物疗效、安全性等方面已不同于传统制剂。采用静脉给药方式,药物无需经过人体胃肠屏障而直接进入血管,含有毒物质立即就能发作并产生致命的毒性反应。不少患者盲目认为中药比西药副作用小,输液比口服药起效快,因而主动要求使用中药注射剂。

1.2 树立正确的输液观念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严格按照《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的规定,即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必须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应加强监测,并符合医保用药原则。

2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中药注射剂

2.1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要以中医理论做指导,辨病与辨证结合,倡导方证对应的用药原则

中药注射剂其主要提取物同样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中药的基本属性。临床运用时同样需要辨别病证的寒热虚实,考虑患者体质的强弱特点,运用药性之偏以治病性之偏,而不能仅仅将其当作对病治疗的万能药物[2]。

中药注射剂有清热解毒类注射剂,如痰热清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补益类如黄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抗肿瘤类如艾迪注射液、蟾酥注射液等;扩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类如葛根素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护肝类如茵栀黄注射液和苦参注射液等。

药品使用不注意辨证,药不对证与不良反应症状有直接的关系。热证:热者寒之,误用热药,火上浇油;寒证:寒者热之,误用寒药,雪上加霜。对无体虚的患者使用补益类注射液则会出现心悸、眩晕、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对虽有体温升高但属中医风寒束表或风寒束肺的患者,使用清热解毒类注射液治疗,可使患者卫阳闭束、表寒不解,反出现寒战、发热、体温上升的情况。对素体阳虚或脾胃虚寒的患者使用药性寒凉的注射液,可致寒凝经脉气血、阳气受损、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而出现腰痛、腹痛、呕吐等症。

2.2 按中药注射剂说明书适应证用药

临床医护人员正确阅读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并根据说明书的要求给予合理应用是临床医护人员的职责,是保证中药注射剂有效发挥临床疗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关键。充分了解中药注射剂的功能主治,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权衡患者的治疗利弊,谨慎用药。对某些中药注射剂目前儿童、老年人用药尚无足够的临床资料,建议医护人员应全面权衡用药利弊,严格掌握适用人群,慎用于儿童、老年人。同时修订、完善药品说明书,也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减少今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3 药品的使用环节

3.1 合理选用中药注射剂溶媒,禁忌与溶媒发生配伍

合理选择溶媒是有效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的措施之一。禁忌与溶媒发生配伍,偏酸性(pH 4 ~ 6.5)的中药注射剂,如华蟾素、参麦、银杏叶、复发丹参与0.9% 氯化钠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可因盐析作用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复方苦参、灯盏花素等偏碱性的中药注射剂则应避免与偏酸性的溶媒配伍,以免形成沉淀,降低疗效[3]。

中药成分复杂,有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尚未明确,有些有效成分不一定是单一的,特别是复方制剂。有些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甚小,通过制成可溶性盐、用非水溶媒、加增溶剂等方法解决了一些有效成分的溶解度问题。如丹皮酚制成亚硝酸氢钠丹皮酚、葛根素用50%丙二醇溶解、莪术油用吐温-80制成乳剂注射液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杂质除尽等有较大差异(色素、鞣质、淀质、蛋白质),无法有效地控制过敏性物质的引入及限制其量。如与0.9%生理盐水液配伍后,因盐析作用易出现不溶性微粒而造成过敏反应,故宜与5%或10%葡萄糖溶液为溶媒配伍使用。如宜选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的有舒血宁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宜选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的有清开灵注射液和双黄连注射液。

3.2 选择合适葡萄糖注射液pH值配伍

pH值的不同会影响中药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不同中药注射剂应采用最佳的溶液ph值。葡萄糖注射液pH值对一些配伍中药注射液稳定性有影响。《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复方丹参、刺五加、参麦注射液pH值范围 3.2~5.5,临床应用时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复方丹参注射液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好。且丹参引起过敏性反应的原因之一,有人认为是丹参酮与酸性的结晶体。丹参与糖配伍会使pH值显著下降,影响其稳定性。复方丹参注射液与pH值较高的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合理,但尽可能不与pH值小于4.2的注射液配伍。刺五加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为异嗪皮啶,属香豆素类,与糖配伍pH值和微粒数有较大变化,应尽可能与pH值4.2以上的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参麦主要成分红参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麦冬主要含沿阶草皂苷。苷类在酸性溶液中易水解,苷元水溶解性下降,易产生微粒和混浊,故参麦注射液更适合与pH值较高的葡萄糖注射液配伍[3]。

3.3 中药注射剂配伍后存放时间、温度对微粒数量变化的影响

不同中药注射剂配伍后放置时间的长短、温度的高低影响药液微粒数量,从而影响药物的稳定性。进行配置与静脉给药时,选择配伍后存放时间和温度,或者使用更好的终端过滤器,以降低微粒数进入体内,避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2005年药典规定,标示装量为100 ml或100 m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除另有规定外,每1 ml中含10 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5粒,含25 μm以上的不得超过3粒[5]。如银杏达莫在t=30 min,血栓通在t=120 min、溶液中≥2/ μm微粒数目较少[6], 刺五加、艾迪、参麦注射液与溶媒配伍后在高温下微粒数目较少[7]。

3.4 控制中药注射剂滴注速度给药速度、给药浓度

不同人群静脉给药滴注速度不同,中药注射剂不同滴速不同。在临床上屡有报道因静脉滴注加快而引发不良反应[8~10]。滴速过快,血溶量急剧增加,加重心脏负荷。高渗溶液输入速度过快时,可引起短暂的低血压。滴度过慢,血药浓度低于应有的治疗浓度,达不到疗效。缓慢滴注较大剂量,浓度过高,不溶性微粒增加,易引起静脉炎和栓塞。许多有效成分本身就是大分子,具有较强的抗原性,易引起过敏反应。

一般而言,中药注射剂滴速要适当慢些,用药前10 min内滴速宜控制在15~20滴/min,并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10 min后若无不良反应发生再将滴速调至30~40滴/min。气温较低时血管刺激明显,要适当采取保暖措施。输液速度成人60滴/min,儿童30滴/min。个别药物滴速如葛根素、川芎嗪注射液静滴速度应控制在30滴/min为宜,脉络宁注射液静滴速度最好控制在40滴/min以内,清开灵注射剂滴速成年人以30~60滴/min为宜。

3.5 中药注射剂宜单独使用,忌配伍

中药注射剂与其他注射剂混合,多种药物间可能发生氧化、水解、聚合反应,出现颜色改变、浑浊或沉淀,同时会伴有药物成分的变化而影响疗效,甚至可能产生新的致敏性物质,导致不良反应。据不完全统计,2种以上药物联用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升高40%。因此,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并配以适宜的浴媒,如注射用血塞通与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从吸光度、不溶性微粒数所见,在2 h内其稳定性较好[7]。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与其他西药注射剂混合后已发生配伍禁忌。研究表明,不同的中药注射剂与西药联合使用时,存在配伍禁忌,如穿琥宁与环丙沙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菌药联用可导致血小板减少[3]。

4 注意易产生过敏反应个体差异人群和因素及对策

4.1 易产生过敏反应个体差异人群和因素

过敏体质包括食物(如海产品)、花粉类及药物过敏史或家庭过敏史、儿童及年老体弱者等人群,易发生不良反应。如过敏体质者在空腹、饥饿、精神紧张、过度疲倦身体状况下,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输液的液体温度过低、输液室内温度过低或过高,也是引起过敏反应及发热反应的因素。

4.2 规避过敏反应对策

中药注射剂皮肤过敏试验判断。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部红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阳性:局部皮丘隆起并出现红晕,硬块直径大于1 cm;或红晕周围有伪足、痒感。

用药前应详细了解过敏史,包括食物(如海产品)、花粉类及药物过敏史或家庭过敏史。对于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应预先提醒,尽量避免使用中药注射剂。

对某种中药注射剂或其中某成分过敏的患者,不宜使用同类或含有同种成分的注射剂。输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5 总结与讨论

总之,安全、合理地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正确认识中药注射剂本身的特性,改变中药无毒、副作用小的观念。临床使用药物应遵守用药原则,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静脉给药。并结合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树立正确的输液观念,严格遵循中药注射剂的输液原则,选择合适的溶媒及放置时间、温度、滴定速度;注意用药人群的个体差异,不能长期使用,应根据临床病程的发展制定合理的使用疗程。临床要把握“中病即止”的原则,完善、补充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及时上报临床上不良反应事件,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独特的疗效。

[1] 吴国琳, 张力, 余国友. 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常见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12):1137-1139.

[2] 王阶,熊兴江,何庆勇.王师菡方证对应内涵及原则探讨[J].中医杂志,2009(3).

[3] 范亿钧.中药注射液与溶媒配伍产生微粒的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3,20(18)46-47.

[4] 丁志敏,何志敏,藏亚茹,等.郭秀梅葡萄糖注射液pH值对4种配伍中药注射液稳定性的影响[J]. 中草药,2006,37(4):552-553.

[5]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 杨丽丽,康玉斌,施若霖,等.配置后的8种中药注射液在不同温度及放置时问下的微粒变化[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3):2117-2119.

[7] 于栋伟,顾琴华,卢恒琴,等.中药注射剂临床安全使用的管理规范[J].医药导报,2013,31(7):962-965.

[8] 邱水生,严国鸿.常见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表现及原因探析[J].海峡药学,2007,19(9):114-116.

[9] 何春霞.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临床预防对策[J].当代医学,2009,15(22):137-138.

[10] 杨晖.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因素[J].海峡药学.2008,19(7):112-113.

猜你喜欢

溶媒注射剂微粒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附带溶媒药品有效期的风险防控管理
SIMS微粒分析制样装置研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参麦注射液溶媒选择合理性探讨
复合溶媒应用于阿维菌素结晶的研究
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不合理医嘱分析及药师审方体会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高考中微粒间作用力大小与物质性质的考查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