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体会
2014-01-26彭艳红
彭艳红*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体会
彭艳红*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顽固性呃逆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可影响患者的进食、睡眠和工作等,是临床治疗比较棘手的问题。本病仅用西药治疗疗效不佳,针刺疗法治疗本病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等优点。
针刺;顽固性呃逆;体会
呃逆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中枢性呃逆、反射性呃逆、精神性呃逆、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性呃逆等。持续发作48 h以上,为顽固性呃逆[1],其特点为呃逆频繁、症状顽固、常规治疗方法无效。中医学对呃逆的解释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现代医学认为呃逆的发生是受延髓呼吸中枢控制,其反射中枢在第3、4颈髓,是由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收缩运动引起的一种神经反射动作。引起呃逆的主要原因是反射性的,即各种理化因素的刺激引起的,另一方面为精神因素。
呃逆在古代以“哕”字称之,元代朱丹溪开始称“呃”,至明末开始通称呃逆,俗称“打嗝”。中医学认为本病发生多为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气郁化火,肝火犯胃,胃失和降,或久病劳倦、正气亏虚所致,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其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同时又与肝脾等脏腑有关。
呃逆仅用西药治疗疗效不佳,或无效,或当时有效后易复发[2],而顽固性呃逆发作时症状更为严重,可影响患者的进食、睡眠和工作等,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生理负担,是临床治疗比较棘手的问题。因此探求有效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针刺疗法治疗本病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可有效减轻或终止发作,笔者在临床应用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有关体会总结如下。
1 辨明脏腑虚实、针以平补平泻为主
呃逆病因病机有虚实两类,临证中病势急、病程短为实证,病势缓、病程长为虚证。临床以因虚致病,或虚中挟实多见。顽固性呃逆虽然病位在膈,但亦与胃、肝、脾、肺、肾等脏腑相关,应根据其病史、临床表现等明确病变脏腑,以指导临床针刺取穴治疗。
具体临床应用针法时以平补平泻为主,并使患者有较强的得气感,同时宜长时间留针以激发经气,延长患者得气时间,其疗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患者呃逆较重,则针刺时多不选用腹部穴位,以头部腧穴和四肢腧穴为主,以避免患者呃逆时腹肌运动以增加针刺疼痛感。针刺时间的选择多在呃逆发作时针刺,此为正邪交争之时,此时针刺有助于扶助正气、祛邪外出,提高针刺效果。
2 以调气通降为主、随证辅以他穴
呃逆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胃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 《景岳全书·呃逆》篇中有“致呃之由,总由气逆”之说。故本病应以调理气机、降气平呃为主。在临证选穴亦以调气为基本原则,多以攒竹、翳风、内关为主,配以膻中、中脘、足三里,其他随证辅穴,实证,胃寒者加中脘、建里,胃热者加胃俞、内庭,肝气郁滞者加合谷、太冲。虚证,胃阳虚者加脾俞、关元,胃阴不足者加胃俞、三阴交。
2.1 攒竹
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通于目内眦,而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上行入缺盆,下络心,沿食道下行穿横膈,经胃属小肠。故该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脉气相通,可调节胃肠功能,同时从膀胱经的循行路线来看,其“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在其循行过程中与脑和五脏六腑都有密切的联系,针刺攒竹穴,可疏泄膀胱经之气,而达到调理全身脏腑气机,起到降逆止呃的作用。
针刺攒竹穴抑制呃逆的机制,推测可能是针刺攒竹穴的刺激冲动,沿三叉神经眼支传入中枢,在中枢与相应的神经核团和结构发生联系,干扰了呃逆反射弧的活动,达到抑制呃逆的效果[3]。攒竹穴皮下分布有框上动、静脉,故不宜深刺。该穴也可采用指压方法,临床疗效亦较好。
2.2 翳风
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经穴,三焦经经脉循行路线为“……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灵枢·经脉》篇关于三焦经的主病中有“主气所生病”的相关论述。针刺翳风治疗呃逆,就是通过疏调三焦之气而产生治疗作用。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翳风穴深处有面神经、迷走神经和耳大神经分布,刺激该穴能反射性地抑制迷走神经和膈肌的异常兴奋,缓解膈肌痉挛,平息呃逆[4]。但临床针刺此穴一定要注意进针的角度、深度和刺激强度,以免损伤面神经。该穴临床医家亦多采用指压方法。
2.3 内关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心包经起于胸中,下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与三焦经互为表里,“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故内关穴可宣通上下气机。同时内关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故内关穴具有调节诸阴经气的作用。“心胸内关应”,故内关穴具有宽胸理气、降逆止呃的作用,是治疗顽固性呃逆的要穴。笔者临床在针刺内关穴时,多在内关穴同经邻近穴位再加刺一至两针,如间使或大陵,以加强针刺效应。现代研究针刺内关可抑制交感中枢功能,同时可缓解胃肠痉挛,调节胃肠功能[5]。临床针刺此穴可采用较强刺激手法,以患者得气为度。
膻中穴为任脉之穴,且为心包经之募穴,居胸中,主一身之气机,擅于宽胸利膈、调畅气机;中脘为胃之募穴,也是八会穴的腑会,具有健脾和胃、通降腑气之功;足三里为胃之合穴,“合治内腑”,与他穴相配可疏通胃气、和胃止呃,无论胃腑寒热虚实所致的胃气上逆动膈所致呃逆皆可用之。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37岁,2013年8月入院。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呃逆,声短而频,伴胸闷、气短、胃脘部胀闷不适,偶有胸痛症状。不能进食,夜不能寐,痛苦不堪,情绪不安,精神萎靡,二便正常。舌暗淡,苔薄,脉弦。查体:心肺无异常,腹部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无异常。
中医诊断为呃逆(肝胃不和型);西医诊断:顽固性呃逆。予针刺治疗,取双侧攒竹、翳风、内关、膻中、中脘、足三里、合谷、太冲,平补平泻留针40 min,留针期间每隔10 min行针一次,日一次。上述治法治疗2次后,患者呃逆频率减少、强度减弱,能安然入睡。继续治疗3次后,呃逆消失,伴随症状亦相继消失,进食增加,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为巩固疗效,继续治疗3次,诸症悉平。随诊1个月未再复发。
4 体 会
呃逆由胃气上逆动膈,引起胃失和降而成。在治疗上不离调畅气机、和胃降逆的根本原则。顽固性呃逆为呃逆之重症,可昼夜不停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影响进食和睡眠,导致患者烦躁不安、心神不宁,给患者造成生活上的极大不便和痛苦。对于呃逆的治疗西医多采用镇静止吐法,如药物吗丁啉、胃复安,往往病程长,疗效差,患者痛苦。中医多用中药,但患者常因胃气上逆,药入即吐,药效难以作用于病灶病位,加之煎药服药不够方便等诸多因素,不易被多数患者接受[6]。针刺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方法简便易行、病程短、安全无副作用,易于被患者所接受。同时在治疗本病时,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寻找致病原因,无严重器质性疾病的呃逆针刺治疗效果显著、起效快,但因脑血管疾病、胃部手术、胃肠肿瘤引起的呃逆往往缠绵难愈,时发时止。二针对不同的患者,要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对于惧针的患者可采取指压穴位的方法;最后要强调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充分发挥中医针刺特色,才能发挥整体调治的功效,迅速有效制止呃逆发作,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1] 郑方.慢性呃逆的诊断与治疗[J].应用疼痛学杂志,2007,3(1):47.
[2] 刘艳,翟颖,徐广屏.顽固性呃逆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7,13 (1):83.
[3] 沙岩.针刺治疗呃逆头颈部腧穴应用探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1, 27(9):64-66.
[4] 王伟佳,王启才.介绍翳风穴治疗呃逆的新经验[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1):18-19.
[5] 郭长青.针灸学现代研究与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413.
[6] 冯春霞,杨白燕.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J].针灸临床杂志,2011, 27(2):31-32.
Clinical Experience of Acupuncturing Therapy for Intractable Hiccup
PENG Yan-ho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China)
Intractable hiccup is one of the common symptoms in clinic. It can affect patients' eating, sleeping and working.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hiccup is very tricky. Simple application of western medicine is poor. Advantages of acupuncture is simple and efficacious.
Acupuncture; Intractable hiccup; Experience
R256.31
B
1671-8194(2014)14-0288-02
*通讯作者:E-mail: pengyanh@126.com